独路村,落霞与孤鹜齐飞
魏佑湖
秋日的独路村,给人一种宁静。走进她,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她朴实,朴素的民风,就像是走进了一处五柳先生描绘的桃花源,让你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昔日的独路村,只有一条道,像是大山中的一个布袋口,交通及其不便。我想这或许就是村名的由来。独路村地处莱芜区、章丘区、泰安市三地交界处,莱芜区最西端。据村碑记载:清朝初期,曹姓迁此,始建村无考,因地处山区,北通章丘,只此一路,由此得名独路。印证了我的猜想。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成就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最早之一。在我党早期工作者的帮助下,率先成立了由赵凤春等36人的基干民兵组织,为驻扎在独路村的四支队、山东工作委员会泰安专署、章历县县政府、香山区委、八路军泰安一分区机关及修械所、染布厂、兵工厂等领导机关的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造化独钟神秀,天降大任于斯。解放后在各级领导、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率先建起了自己的小学,结束了独路人祖祖辈辈不能上学的历史。从1954年始,独路村一直致力于壮大集体经济,从最初率先加入初级社改造水渠,扩大可耕农田,再到开荒1000余亩,投资发展村办企业,无一不在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而奋斗。行路难一直是该村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村里人开山凿石,累计投资300多万元,修建道路30多华里,修通了连接244省道和王石门村的道路。327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位置优越,交通更加的便利,打开了山门,把独路村和外界紧密地连接了起来。路通了,村民种植的板栗、生姜、中药材、树苗都运出了大山,换来了厚厚的钞票。由原来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提高到六千余元,村民亲身体验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好处。
近年来,夯歌正欢、战旗飞舞。他们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用好独路村的山水和古树,让旅游资源丰富了起来。有被业内专家称为“齐鲁高山大草甸”的“林海草原”和“山东第一古栗林”的“唐朝板栗园”。“唐朝板栗园”现有上百年古树8000多株,园林部门编号注册的2400多棵,是罕见的古树群,极具观赏性。过去,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锁在深山无人知。如今,柏油路修通之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独路村成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他们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庄”、“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森林村居”、“市级美丽乡村”等先进单位。
岁月有痕,奋斗是岁月的入口,亦是独路村人走出大山的出口。蓦然回首,独路村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子里。只道是,身在画中不识画,人在福中不知福。十里春风十里绿荫,十里夏日十里蝉鸣,十里秋爽十里果香,十里山乡十里雪景。蹉跎岁月,仓促人生,劳碌生活,人们忘记了享受。
村口不远处,几只鹜鸟在悠闲地凫游,一会儿钻进水中,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可劲儿地用翅膀拍打着渠水,溅起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长年被冲刷得圆润滑溜的鹅卵石缝隙内,随着水流摇曳多姿,不时有小鱼游弋其间;欢喜的游客三三两两地凑到一起,一边濯足一边私语,拨弄着渠水荡起一个又一个涟漪,一种向往的田园风光。
晚归的牛羊把暮色驮回了村庄。暮霭渐次压低下来,将天地缝合在一起,无际的原野由碧绿、湛蓝变成深紫和暗灰。两只山雀扑棱棱地从头顶掠过,没入千年的古树丛中,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暖暖的光晕。真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清风伴蓝天一色。
破晓寒凉,晨雾自涧谷而生,像撕碎的轻纱,一缕、一抹、一团,淡缠素裹,这里尚未消散,那里又升起,袅袅聚合离散之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香炉石、仙人桌、擎天壁垒、如意门成了缥缈的仙境。
光阴如流水,裹挟着往昔的旖旎潇洒而去。听村民讲,村里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近些年都外出务工去了。于是,在时空的向度里,曾经喧阗的独路村归于阒寂,淹没在隐匿的角落韬光养晦。痛苦的村民仍然是村民,迷惘的志士依然是志士。燕子衔泥苦,喜鹊筑窝忙,再苦再累,再怨再恨,他们也永远深爱自己的家园。这道风景最鲜明的特征,是回归自然、回归绿色、回归生态,建设生态、兴业的山村。这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高层次的升华,是对美好生活的重塑。
长天任翱翔,彩练当空舞,改革开放的鼓点激发了奋力向前的步履。东方风来满眼春,万山红遍花千树,独路村迎来了鼎盛与辉煌。时代的风浪汹涌澎湃,总在给弄潮儿以一展身手的机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村支书王磊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渠道疏浚、山道改造等生态修复工程,为独路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那久违的“青山隐隐水迢迢”景致也回归日常。伴随乡村振兴的脚步,他们努力打造廖容标抗战纪念馆。纪念馆原为曹家大院。廖容标将军抗战期间曾长期在此居住,创建了当时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廖容标抗战纪念馆旧址一直以来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于2018年7月原址原貌重新修葺,收集摆放了部分相关配套设施和老旧文物。纪念馆旧址以特有的文物功能,浓缩了抗战的历史瞬间,为泰莱淄地区抗日战争史保存了珍贵的实证资料。下一步,他们将按照当年布局,打造周边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独路村人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熔铸了奋斗精神。这是是文化的绿谷,这是是精神的高地。这里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范。独路村人只有一个观念叫服从、一种姿态叫战斗,只有一种感觉叫激情、一种快乐叫奉献、一种美味叫艰苦。
他们努力打造 “林海草原”、“唐朝板栗园” 迎春谷“迎春花海”、石槐峪“槐荫兰香”、吊兰山“山巅草原”、燕窝崖“六月雪”、 奇石峪“奇石幽境”、等等旅游资源。林海草原:在村东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森林茂密,林下中华结缕草、牛毛草如坪似毯。高山、松林、刺槐、草坪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景色典雅别致,被誉为齐鲁唯一的“高山大草甸”。唐朝板栗园:据考证为全国最大古板栗树集群带,分布这1000多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古树,树龄最长的1300多年,可追溯到唐朝,故名“唐朝板栗园”
独路村文化中的革命斗志、价值追求、文化理念、行为方式,带来了文明新风;齐鲁文化中的农耕本色、乡土气息、淳朴民风,长城文化,让勤劳朴实、聪明智慧的独路村人自强不息。独路村的革命文化与长城文化水乳交融、相互温暖,像山林里两股交织在一起的藤蔓,紧紧缠绕、密不可分,一路向上攀缘。他们开始打造齐长城遗址——天门关。
天门关,又称后关,位于章丘垛庄镇南麦腰村与莱芜大王庄镇独路村的边界上。关设在东西两座海拔八九百米山峰中间山口处,地形位置十分险要。此处原有惟一南北相通的羊肠小道,故名“独路”,也是独路村的来历。 沿天门关隘口西侧的山脊而上大约200米左右,尚有残存的齐长城遗迹。"墙”已经没有了,已经变成路边的乱石。唯一能称为“墙”的地方,是齐国人用来屯兵驻守的烟火台。此地视野开阔,南北两地的“风吹草动“可看的清清楚楚。如果回到冷兵器时代,天门关仍然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正是在防御至上的原则下兴建的。防御优先,外交伐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战略,齐国可谓运用的“炉火纯青”。孙武和孙膑是齐国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自春秋后期始,各国都在修筑扩建城防,到战国时期优先防御,确保城池为列国的御敌战略。秦统一中国后将燕、赵、晋、秦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西延伸至嘉峪关,史称:万里长城。境内其它列国的城墙、隘口、要塞基本拆除殆尽。所幸,齐长城多在高山峻岭之中,而得以保存下来。他们现在正乘打造“黄河安澜·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将齐长城遗址——天门关打造成诗意无限、灵感无数,生满朝气的旅游向往地。
山乡不能没有“农家乐”、“民俗客栈”等服务业,这是乡村旅游的新兴产业,他们逐步的完善,向高端民宿进发。多年来,独路村的小米、红小豆等小杂粮就小有名气。他们流转高山土地300亩,打造“高山小杂粮”品牌;借助“唐朝板栗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板栗种植和加工销售。将独路成打造成为集生态与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村、环保村和旅游村。
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独路村山乡振兴的崭新篇章。
走出独路村,转弯驶向宽阔的水泥路。通天河水潺潺而流,水草给阳光打上一道道柔软的金色。此刻,秋阳高照,微风拂面,阔朗,祥和,静谧……
【作者简介】魏佑湖,济南市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