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呼鹿绝尘山
文/周天明
一
在永康众多名山中,有一座远观如莲峰,近仰如天阙,闻之如梵音,游之如仙境的山,叫绝尘山。
据清道光十七年(1837)《永康县志》载:“绝尘山俗呼为东溪山,为东南之望山。距县35里,高500丈,周10里。四面皆峭壁拔地而起,石峰丛列如插戟,然一径萦纡斜穿岩石间,以达于其巅,有两石对峙如门。入其中,周围如城郭,有田60亩,地倍之。又有大井,常汲不竭。每有寇警,乡人多以此避焉,真绝尘之奧区,神仙之窟宅也。旧有寺,曰崇福,今废。其诸名山相附近者,北五里而近为石室山,南十里而遥为斗潭山,东十里为灵岩。”短短百五十字,把绝尘山外貌真容全盘托出。
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人的以上描述还是有些偏颇,绝尘山不仅俗呼东溪山,还有一个称呼是龙溪山,“龙”与“东”虽一字之差,但寓意完全不同。它座永康县城东南面的石柱镇正东方向。它的高度有说500丈的,有说560或561米的,但按1995年《永康标准地名图册》标注高度是533米。它的四邻有北石室山,南斗潭山,东灵岩,但最具特色的是,绝尘山西与水峥岩、石城山、白云山、历山遥相呼应,成为永康东南部石柱区域范围,东西两道屏障上最耀眼的明珠。若从石城山脉向东瞭望,绝尘山就是一座飘渺在云海之中的蓬莱仙阁
二
绝尘山俗名叫东溪山,是因为它系栖霞岭余脉在永康境内五大主山脉之一,处在永康县城的东面,山体走势西高东低,水流向东入舟山溪(旧称下东溪),在苦竹桥与新楼溪(旧称四十四坑,又称峡川)汇合入杨溪,环绝尘山脉一圈后进入李溪,在水峥岩与南溪交汇,然后注入永康江。因溪的源头之一是绝尘山,又因溪流围着山脉转,俗名称为东溪,主峰叫东溪山,溪名山名虽有从地理上界定的成份,可也是实至名归。这东溪风光旖旎,有西街明代进士,著名文学家、诗人徐文通(1515—1565)八韵十六句排律《东溪行》为证:“仙源何处访东溪,溪上人家秦世遗。路僻春生芳草遍,水流日坐白鸥期……”
其实当地民间更喜欢称绝尘山为龙溪山,而不是东溪山,表面看是“龙”“东”谐音,以为是误读误写,其实不然。绝尘山北麓有一俞姓为主的大村庄叫俞溪头,明朝年间出了个才子叫俞良德(1519—1585),字世卿,号云溪,是永昌太守俞敬之孙。俞良德自幼有慧质,好读书,精文才兼武略。明嘉靖廿八年(1549)举乡例贡,隆庆六年(1572)任福建龙溪县县令。他所任的龙溪县地处东南沿海,常年受自然灾害侵袭和海盗滋扰,人民苦不堪言。可俞良德主政龙溪县3年,尽职廉明,唯贤是举,强兵励学,兴业抗灾,一面加强士军训练,威慑盗寇;一面积极组织抗灾,发展生产,为龙溪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受到当地百姓衷心拥戴。万历三年(1575),俞良德升任江西布政司检校离开龙溪,可是百姓仍念念不忘他的恩德。俞良德致政归乡后,常登东溪山往南眺望,谓东溪山为真正的桃花源地,自娱其中,并把东溪山改称为龙溪山,寄托自己对龙溪县百姓的牵挂之情,甚至死后也把自己埋葬在龙溪山上。这时的龙溪山被赋予了官民水乳交融的纪念意义,因此得到普罗大众的共鸣,龙溪山称呼从此流传开来。
至于绝尘山的称号在民间并不流行,而是主要反映在有关志书和文人的笔墨之中。例如,明正德(1506—1521)《永康县志》载,“绝尘山,县南二十九里,高百余丈,其山崄巇出尘故名”。清初顾祖禹(1631—1692)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永康县“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以山势崄巇出尘而名”。俞溪头清顺治十八年进士俞有斐(1618—1687)有《登绝尘山》诗云:“绝巘岧峣万仞间,森森古木映霞关。扪罗径险疑无径,到壑山深复有山。数亩白云呼鹿起,一池青霭钓鱼还。相逢野老浑闲事,茅屋清风好驻颜。”这无疑为绝尘山的险峻与脱俗增添了神秘色彩。
“绝尘”在这里是超脱尘俗的意思,大概文人们认为绝尘山拄天立地,峭壁悬崖,山势巍峨奇特,常年云雾缭绕,貌如瑶池琼阁,内有田有湖,可耕可钓,苍松翠竹,枕星眠月,胜如桃源仙境,便赋予了这一雅号。据说古代骚人墨客常到绝尘山上吟诵钓乐,登高抒怀,俞有斐的《登绝尘山》诗就是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感悟和写照。据说康熙十年(1671)俞有斐编纂《永康县志》,因山上幽静,是写稿的理想场所,便寄庐凭烛,若干文稿于此完成。
三
由于绝尘山山景绝佳,处境清幽,不仅受文人骚客的推崇,而且也受佛家子弟的青睐。早在后唐长兴四年(933),山上建崇福寺又名五福寺一座,是永康较早名刹之一。相传崇福寺建筑设计精绝,寺宇层次井然,三进大殿,庑房僧舍上百间,且地下还建有客房地窖十多间,最多时聚有僧众500余人,吸引香客络绎不绝。众多人聚集必须解决衣食住行,因此拓田垦土,掘井挖塘,筑城建舍,设关铺道,碾谷舂米,升炉淘埠,无所不臻。经过长年经营,绝尘山成为僧陀们的一方乐土。
崇福寺大约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间。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永康县志》载,有31座寺庙在“嘉靖间奉例查废官卖除额”,崇福寺和洪福寺皆在其中。但嘉靖年《永康县志》已无原本,从1989年吕师濂手抄版中看到是嘉靖元年(壬午1522)编的,里面有“崇福寺,东山后,后唐长兴四年建”字样,但查不到有“查废除额”的记录。直到道光十七年(1837)的《永康县志》,在卷二中对康熙版关于嘉靖年间废寺情况进一步说明:“明嘉靖十五年(1536)奉例清查废寺官卖除额二十有一”,其中无崇福寺。紧接着又说“续奉清查官卖以助饷除额者十有四”,崇福寺和洪福寺都在其中,说明崇福寺在嘉靖十五年还存在,只是到第二次清废时,由于当时的限佛政策非常严厉才被清除了,连洪福寺这样的老牌寺院都不能幸免。愚修堂主曾于2006年许前往考察,认为崇福寺“在元代时已经荒废”。但从其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存有一数千斤重铸铁大钟,以及现场采集留拍到加工稻谷用的大型石碾槽石碾子块件,和精致的殿前“七如来”莲花座等遗物看,这些应是明清时代制作的物件,似乎也为崇福寺更晚一些消失提供依据。
崇福寺毁废的原因除明代限佛政策外还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毁于朝代交替时的兵乱。据《俞溪头志》载,此地其间经历过三次兵乱,第一次是元末(1355)括苍人吴英七起义,义军攻克永康县治。第二次是明末(1642)浙东大旱,东阳人许都发动起义,永康人朱升响应,占领县城并殃及俞溪头一带。第三次是清初(1648)五月,东阳义乌永康三地数万人反清,义军进入俞溪头一带纪律失控,所到之处纵火杀戮。三次兵乱,俞溪头皆处抵制一方,但损失情况无考。
第二种说法是寺中和尚犯事。绝尘山麓及远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崇福寺有和尚违反戒规,修建了许多地窖供淫乐。当金华太守之女到崇福寺进香时,被花和尚藏于地窖中诱奸。太守大怒,下令清剿,官僧激战天门关下。僧人利用天险,用滚木、石头打得官兵抱头鼠窜。太守在峰箬人献计下,把灯笼挂于羊身,一面从马过滩驱赶着羊群漫山遍野向绝尘山奔去并沿陡壁上爬,一面使人高声喊杀。僧人一看,夜幕下到处是灯火闪烁,喊声四起,以为官兵攻了上来,赶忙弃关落荒而逃。太守怒气未消,便一把火烧了寺院。
四
我于1984—1989年间在俞溪头乡工作,听到过不少绝尘山的故事,也曾在其间率乡干部,去帮一对勇于上山承包土地的云溪村年轻夫妇插秧,顺便观察了解到一些情况。譬如说一遇兵荒马乱,附近的村民便到这里避难。而历次义军起事也把它作为攻防要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上演过激烈较量,1929年—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在龙溪山一带活动,红三团征收大队大队长胡宝火、党支部书记应章火,在这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和攻打壶镇准备。红军攻打壶镇失利后,反动派到山上报复,烧毁民房五间,应阿水妻被害。当年和尚和历代义军修建的高大石头城墙,进山险要关门,以及田舍井路布局,无不展示着血与火的痕迹。这里的山林有一部分为下杨等各村所有,田地即大多属云溪村所有。山上原有几户住民,集体化后迁到云溪居住。云溪村曾经在此建副业队,利用集体的力量经营瓜果田园。现在因山高路陡,那些土地都荒芜了。1994年,在云溪村有关村民倡议下,在原崇福寺遗址东南侧建起五福寺大殿,古老的香火有望得到恢复。
五
如今绝尘山成了爱好登高、休闲、寻古、探秘者的向往去处。从山北俞溪头、云溪、天表步行入山只一条道路可通,入口有两石对峙,称天门。上山途中可经天表楼龙山庄,云溪云星湖,登游步道进入北天门。进入后即有五福寺、古井、绝尘湖、俞良德墓等可注目。从山南舟山古里溪入山,沿途有幽谷、瀑泉,经栖息庵,进入南天门即有狮子头、千米古石城、白马寺遗址等可观赏。从东侧仙岩、亭后入山,有仙气氤氲的仙岩、景色妩媚的菱塘湖、吕洞宾炼丹洗药池遗址等可驻足。从西侧峰箬直接入山路程最短,但必须配备登山鞋,绳索等攀爬工具。攀登过程既是探险,也有仙牛脚印、月亮弯、纱帽岩、美女献花、风车斗、金交椅、飞来石等千奇百怪的造型景物来争夺眼球。现有了从云溪进入的简易机道,驾越野车上去可直达山顶。
整个山顶地势平坦,地域广阔,山水田相伴,屋竹果相依,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登上最高点山顶铁架处,环顾丽州大地,可把个山川风物、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特别是与石城山、历山遥相对望,会感受着浓烈的帝舆气息。还有李溪、南溪江水如练,石柱、前仓阡陌纵横,白云山、水峥岩仰首苍穹,大寒山、五指岩屏障如列,城际路、高架桥流水行云,日月星、村镇城交相辉映,无不令人眼界大开,心潮澎湃。蓦然回首,葱山层叠,紫霭云蒸,灵湖荡漾,丹崖如囷,惠风扑面,彩鸟和鸣,仿佛置身于青埂之巅,红尘之外,飘飘欲仙,恍若登天矣!
六夫写于2020年4月(约3800字)
参考资料
1、明正德版《永康县志》
2、明嘉靖版《永康县志》
3、清康熙版《永康县志》
4、清道光版《永康县志》
5、1990年版《永康县志》
6、1995年版《永康标准地名图册》
7、1997年版《俞溪头志》
8、俞国锋《永康古今佛寺庵》
9、2015年版《永康历代诗词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