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巨变 旧情未了
一一周莹莹散文《我的乡村》作品赏析
钢 笔/文
读罢《查干湖文化新战线》推发的周莹莹散文《我的乡村》,掩卷沉思,和作者一样,回头再望一眼那可爱的乡村,依恋中夹杂着某些惆怅,变革中又充满着生机与希望。散文通篇并没有过多华丽的语言,就像那小乡村一样,淳朴中流露着真实的美……
散文开篇以江一郎《老了》的诗句拨动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心弦,随后直奔主题,作者带领读者走进了那座红砖墙、铁黑大门的农家小院,公公婆婆把小院打理得很是精心。恰逢仲夏,举目望去,满眼都是绿色。不信,你瞧瞧,“黄瓜蔓亲密地缠绕上了杏梅树,时间不长便垂下好多瘦小带着黄花儿的小黄瓜扭儿,拥挤在一起凑热闹;几颗豆角秧闹着玩儿似的爬上了玉米挺拔的身躯,不多时日竟也羞答答的开出了紫色的小花,结出紫绿色的豆角扭;还有角瓜、倭瓜什么的,甚至爬上柴火垛,安安稳稳地做个窝再开花、结果”。

作者仅用百余字、并巧妙的采用了拟人手法,将农家小院描写得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瓜果飘香,醉人心肺。农家小院的美,是原生态的美,让人惬意,让人留连,小院里的景物,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淳朴。
然而,院里小园的蔬菜瓜果都是一年的生命,花开花落,流年似水。只有那颗老杏树才是她家的“主角”,任凭风霜雨雪,我自巍然不动。高大挺拔,树冠遮天蔽日,把灰瓦的房子都遮住了大半,自然也就成了她家及全村儿的“地理标志”。作者为何用一整段笔墨去描写一颗老杏树,因为树的年龄要比作者婆婆的年纪还要大,树的年轮自然也记录着小院里诸多的故事。另外,作者对老杏树描写的手法更有独到之处,“每年三、四月份,黢黑的树枝上开满了灿烂的杏花,如雪压枝头一般。”春天里的植物用“雪”字去描写,实乃独具匠心。尤其是果子成熟的季节,作者只寥寥几笔,便让人垂涎欲滴。
由作品里的一颗老杏树,也让我联想起童年苦涩的记忆。小时候家在农村,一九六四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由于家里穷,总挨饿。有一天乘人不备,便偷了邻居家还未熟的杏子吃,被玩伴告密,可闯下大祸啦!邻居找上家门,母亲把我打了一顿(唯恐我从小养成恶习,将来再摊上牢狱之灾),一次受教,铭记终生。随后母亲又给人家拿了五个鹅蛋,算是补偿吧。但邻居家大婶也算开明,说啥也没要。因此,我也就免了一次晚上再遭父亲打的命运。
多年后回农村,再次遇见了已是满头银发的邻居家大婶,提及此事,她拉着我的手,哀叹一声说:“当时都是咱们穷啊,我们家每年就指望那几颗杏树卖点儿零花钱”。随后又哈哈大笑说:“现在好了,生活富裕了,苹果跟土豆一个价”。同样是一颗杏树,却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有甘甜也有苦涩。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作品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然而,作者对老杏树的描写一直延续到后半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滚滚浪潮,乡村巨变。十几年后的秋天,当作者再次回到乡村时,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小村里当年的院落被一幢二层楼房所代替,一排排的库房暗哑地站立在当年蔬菜瓜果争宠的地方,而那颗老杏树呢?我却找不到了,它甚至连一片叶子都没有留下”。是啊,它把影子也一同带走了。作者的笔锋一转,与之前形成了起伏的对比,也让读者与作者一样感到惆怅和伤感……
诚然,社会在进步,一切都在变,村口仅剩下的那颗老柳,但它也将静静的在时间里风化,长满年轮的印记,还在见证着小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小村前的那片“南甸子”,如今还是否依旧野花飘香,鱼儿戏水,鸟儿飞翔?希望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原始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者虽然依依不舍的眷恋着乡村的过去,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千千万万的乡村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正如作者所说,“这个节点有阵痛,有茫然,当然,也孕育着希望,还有成长和未来”。

在创作手法上,作品另有独到之处,名曰:《我的乡村》,但作品中并未展现小村里的第二所房子,甚至也没有描写一条村街、村路,而是将整个村落的生活写照都浓缩到了自家的小院里,从昔日的田园牧歌,到老房子被小二楼所替代,依恋的同时,更多的是赞美着时代的发展与前进。另外,该作品以描写景物为主,院子里的主人并未露面,只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另外的三个人物只是一个正在玩电脑的小男孩和两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在以景物描写为主的作品里,只有少许人物点缀其中,增加了作品的动感效果,相得益彰。

作品《我的乡村》以自家的小院为背景,反映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发展与变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景物描写细腻,鲜活自然;文章情节张弛有度,前呼后应,令人回味。然而,如果当初的农家小院内再稍加点缀几笔,写上几只家禽或其它动物,或许会使作品更加鲜活和丰满。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创作,各有各的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使文艺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祝愿作者笔耕不缀,勤奋创作,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发展和繁荣松原的文化事业再著新篇。

作者简介:
姚宗希,笔名,钢笔。吉林省松原市人,喜欢收藏钢笔及痴迷写钢笔书法。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以文艺评论居多,偶有随笔、杂文。多年来,作品散见于《白城日报》《松原日报》《江城晚报》《吉林日报》《文学月报》等报刊杂志或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