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蛮荒时代到三帝起南屏
文/周天明
永康地处浙江腹地,钱塘江、鸥江分水岭上,素有“鲤鱼背”之称。老人说,这“鲤鱼背”实为“鳌鱼”潜形,地底下有“鳌鱼”驮着,显形于地面就是永康地图。在遥远的洪荒时代,永康曾发生“鳌鱼转仄”,意即鳌鱼驮累了要转转身。鳌鱼转身时大地颤抖,天崩地裂,岩浆喷发,火焰腾腾,生灵涂炭,万物成烟。千年马尾松埋进地底变为后来的永康一宝——松化石;万丈火山灰深积层叠成现在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方岩山。
2018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8年度“杰出女科学家奖”。随后一幅张弥曼教授拍于“永康磨石山顶”的考察照片流于网上,立刻在永康引起一股地质科普的旋风。原来1959年浙江石油地质队,和1968年张弥曼教授揭开了永康丹崖地貌和磨石山故乡的地质真相。至今留存的历山龙王潭火山口,和同为古永康境内的缙云仙都步虚山悬崖边的火山遗珠,都在诉说着“鳌鱼转仄”时的惨烈场景。
民间有“落油雨”的传说妇孺皆知。说的是女娲抟土造人后,却因祝融与共工不和造成“落油雨”灾难。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陷,人种灭。女娲含泪炼五色石补天,砍鳌足拄地,教兄妹成婚以繁衍人种。这传说似乎附会,可永康的山石如丹崖多姿多彩,永康的地图如鳌甲活灵活现,永康的精神自强不息越挫越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永康境内现已发现1万年上下的人类活动遗址,就有老胡爷山咀遗址、岙山遗址、湖西遗址、庙山遗址、太婆山遗址、蓭山遗址、长田遗址、长城里遗址等8处,是全省上山文化遗址最多的县市。
这些遗址除太婆山遗址在胡库外,其余均集中在永康城区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是迄今为止的上山文化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更为震撼的是,湖西遗址内发现了万年炭化稻粒、彩陶、及环壕遗存,是研究稻作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生业形态最为典型的案例。庙山遗址内则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上粘有稻壳,并出土大口盆、双耳罐、石磨盆、磨棒、石球、石片等属于上山文化早期的物件。永康成为全省上山文化遗址中,唯一拥有早、中、晚三个阶段完整的县市,难怪省考古队队长蒋乐平惊呼:“1万年前,永康就是人类聚居的‘主城区’”。
除此之外,永康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岩画发现。除舟山碧湍里岩画外,2020年8月17日,永康日报又发表了署名为陈晓明《上路阵图巨石岩画初考记》的文章,认为西溪镇上马村上蒋自然村的上路阵图巨石岩画是史前古越人岩画,至晚不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陈晓明认为,上路阵图岩画功能当属祭祀用途,当时的古越人在此进行原始宗教活动,希望借助天神、祖先、图腾之庇护,达到自身繁衍、部族繁衍的愿望。其岩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历经千万年时光,安然屹立钱塘江源头,是浙江文化的瑰宝。
穿过时空隧道,把历史拉回到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涉足永康这块宝地。据《山海经· 海内南经》晋郭璞注引魏·张氏《土地记》载:“三天子鄣……东阳(郡)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康熙《浙江通志》、《金华府志》和光绪《永康县志》也都有类似记载,证实黄帝曾游永康石城山。
1998年,永康组织专家学者对石城山黄帝文化进行论证,从大量资料研究后得出,过去总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随着考古学的推进,证实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蓝,我市石城山就是南中国黄帝文化的中心辐射地。金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浙师大洪波教授,通过查阅大量古籍、辞书,三次实地考察,考究黄帝在南中国的活动足迹后认定,黄帝在中国南部以永康石城山为中心,足迹遍及金华山、浦江仙华山、缙云仙都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东鼎湖山等。在这里黄帝播下文明的种子,尤其是黄帝在此铸鼎,炼剑,实为我市五金产业的源头,黄帝文化乃为五金文化始祖。
永康先民早已把黄帝文化融入血脉,在民间传说的黄帝故事就有100多个,例如黄帝为什么驻跸石城山,裁缝师傅为什么把量衣的尺称为“轩辕尺”,果农为什么把柿子称为“黄柿”,黄帝采铜山之铜怎么运输,湖西泥为什么耐火等等,都可以从这些故事传说中得到答案,说明黄帝到永康不是空穴来风。
舟山镇新楼铜山村至今留有传说黄帝采铜的矿场遗址。铜山采铜历史悠久,直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的《永康县志·地理》中还清晰记录宋代的采铜情况:“铜山产铜,宋元祐(1086—1093)中置场钱王、窠心两坑,课铜128000斤;宣和(1119—1125)中以课不及额废。绍兴(1131—1162)复置,课铜2355斤,又以苗脉微渺,采亦无获废。”
铜山的矿脉枯竭了,可是黄帝传授的冶炼铸造五金工艺技术却生了根,使世世代代,生在“七山一水二分田”贫瘠土地上的永康男子,可以一头挑着湖西泥做的坩埚,一头挂着嫘祖教桑织成的铺盖,走南闯北讨生活。姑娘家的走不远,但也可持着“轩辕尺”到上下山处谋生。在家务农的即在房前屋后田岸头种植水果之类,特别是传说黄帝亲培的方山黄杮久盛不衰。早在明清时期,有民间高手托名陈亮撰就《永康地景赋》流传极广,通篇900来字,嵌入130来个永康地名,对仗工整,形象生动,永康山川景色、风物之情跃然纸上,其中“尝方山之柿,其味如兰”句如神来之笔吊足胃口,令方山品牌黄柿畅销各地。
黄帝游石城山当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统一神州。他在石城山最大的功绩就是锻造兵器,操练军马,制服了东南方向的九黎族部落联盟首领蚩尤,使四海归服,成为天下共主。上古后来的帝王竞相追随芳躅,在永康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最先沿着黄帝足迹来永康的是大舜。全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辞海》记载,相传“舜耕历山”较著名的有7处,其中永康的釜历山居第六,其中介绍说:“釜历山,在浙江省永康县南,圆峰屹立,状如覆釜,山巅有田、井、潭,皆以舜名。”比较《辞海》上介绍的7座历山,唯有永康的历山有田、有潭、有井,最具耕作条件。
而据《古今地名志》记载,“舜耕历山”在全国有21处之多。全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历山?永康为什么会有历山?其实这是由舜帝本人的巨大影响力与舜帝后裔的巨大推动力,交互作用产生的名牌效应。
舜帝是一个形象极其高大上的圣人,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此可见,舜是一个处处为百姓谋利益的圣明之主,他到哪里,那里就政治清明、兴旺发达,老百姓都愿意追随他。民间传说舜帝大臣中有一个叫“后稷”的农官,是他制耒耜、教稼穑,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开端。从湖西遗址发现的万年炭化稻粒推想,到舜帝时期,永康的农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舜于公元前2123年受尧禅让登帝位,建都于山西永济蒲城,先后摄政28年,在位39年。舜在位期间,每5年一次巡狩南方。浙江永康为黄帝铸鼎之地,舜帝南巡必定首选,且把“行宫”建于石城山脉南端的历山上是情理之中。舜帝在南巡中积劳成疾,辞世于苍梧,葬湖南永州九凝山。永济、永康、永州,成为舜帝生前活动的“永”字牌铁三角。
浙江永康是舜帝后裔的密集聚居地。据2015年永康日报十大姓氏排名,永康第一大姓氏胡姓(62080人)和第二大姓氏陈姓(47980人),皆为舜的后裔。陈、胡两支舜的后裔在永康历史悠久,不仅占有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状元陈亮,兵部侍郎胡则,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除胡、陈在永康成为望族外,姚、田、陆、孙、王、孔等舜的后裔在永康都人口众多,整体几乎占永康常住人口的一半。正是由于永康已成为舜帝后裔集结地,后周广顺二年(952),由曾任乐清县令的大陈始祖陈旺牵头,将酷似祖籍地河东胜境的荆川西山追号为历山,并在历山上建立舜帝庙,供奉舜帝、两妃和九司官像,设置六十四签书,还派陈姓子孙充当庙祝管理庙产,自此香火不断。
五帝时期,天下洪涝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尧帝派禹的父亲鯀治水,带上息壤——一种会生长的土,试图把洪水围起来,结果把石柱、新店、前仓一带变成汪洋大泽。水越涨越高,息壤也越长越高,天帝发现这样长下去不仅威胁到天庭安全,也威胁到石城脚下黄帝裔孙的生命财产,一怒之下在羽山宰了鲧。
舜帝执政后,派禹继承他父亲鲧的职位继续治水,禹不辱使命,从会稽山出发,来到黄帝筑就的石城考察受灾情况。他沿着白云山、天马山、龙头岩、麦磨岩、水泽岩一路反复踏勘,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决定在水泽岩与牛金岭接壤处开通一条天河泄洪。为了不使下游百姓遭殃,禹来到东村、大园、白垤里一带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转移。万事安排妥当,禹化为龟蛇两仙,抬着镇水用的麦磨岩往西南移百米,顿时滔天洪水从水泽弄峡夺路而出,滚滚向西奔去,从而解除了石城山东西两麓百姓的苦难。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拔为接班人。
千万年来,那个禹化身的水泽岩与龙头岩,像两只永远随着波涛起伏的巨鳌和蛟龙,守着麦磨岩,昂着头面朝东北,密切注视着南李两溪水涨水落,决不让水患水旱危害黎民百姓。
到了三国时,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到乌伤县上浦乡烧香,祈求永葆安康,从此永康这地方置县建州,兴旺发达。人们原以为那是吴国太烧香祈求来的福份,殊不知这是黄帝、舜帝、大禹给永康留下的福祉。黄帝给永康铸下五金之根,舜帝给永康播下厚德之种,大禹给永康拓开水利之便。
自古以来,石城山有黄帝洞、历山有舜帝殿、东村有大禹庙为证,更有《山海经》《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辞海》等鸿篇巨典记载。如今,只要站在永康城朝南观望,一尊卧佛横贯永康南屏石城山,从历山主峰大岗山起往东北方向看,依次是白云山、天马山、龙头岩、麦磨岩、水泽岩一列排开,气势磅礴。整个石城山脉隐约像一尊安详的卧佛,头枕历山,手拢白云,背倚天马,足抵龙头。这尊大佛奇妙无比,贯穿黄、舜、禹三帝,以黄帝居中,舜、禹分侍左右,横亘南北,中分东西,俯瞰丽州大地,庇佑永康子民,为永康新一轮发展昭示吉祥。
202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