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忆张藜
作者/ 姚天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当你、我、他听到这首直入人心的歌声,尤其是随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一起唱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我的眼睛就湿润了,我的眼前就闪动出了张藜叔叔那淳厚的面容和身影,和他那爽朗的话语和笑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许多人都听过,都会唱,但是,可能其中很多人都不曾注意张藜这个名字。张藜就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他这一生,不管什么时候,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创作观。在他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如《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我和我的祖国》《苦乐年华》《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呵,唱遍了中华大地,唱响了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振兴愤发图强,努力进取,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
我想很多人还不知道张藜这个名字,这首歌词的作者张藜是从咱们吉林省长春市走出去,走到北京,走向全国,他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影视剧主题歌,因为他和我父亲姚绿野是好同事,我和我姐哥弟们都受过他的教诲,和他及他的家人熟悉,在这举国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的日子里,在祖国大地山川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里”,我们深深的怀念他……,并想把当年我们与他的往事讲给大家。
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的寒假期,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1967年寒冬,我们家那时住在长春市惠民路北胡同,当时长春市朝阳区这一带都是日本式的独门独院的住宅,得自己家烧煤取暖过寒冬,那个时候的冬天冷啊,出门得带棉帽子,棉手闷子,寒风一吹人得把棉帽子系上,还冻得两腮通红,在那个岁月里走过来的人想必不会忘记……放寒假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分担家中的负担,那个时代烧煤是凭本定量供应的,取暖在早晚是定量烧的,如用过了量就不够了,但还不能让煤炉熄灭了,熄灭了还得用木柴重新点然,很麻烦,木柴也是仅有供应的那么点,用过了也没有,不知是谁家发明的用煤核拌上土面,因煤核没烧透焦炭蜂窝状,拌上土和少量水摊在炉火上顶多留个气孔,它就可控制,燃烧的很慢,等需要把它捅开加煤就可用了,所以除了玩、写作业去挑煤核也是隔三差五要去做的事,那个时候真是清贫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事不用催,到时就与一两个邻居小伙伴,拿上自制的工具,自动就去了,挑回了煤核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呢……
那天记得是个周日,母亲在省歌舞剧院食堂工作,早上上班前,嘱咐我姐把炉火看好,别烧过了,也别灭了,吃过早饭父亲好像是去图书馆了,我和小伙伴挑了煤核刚刚回家,就听见院门一响,人未到,洪亮的声音先到了:“绿野在家吗?”我抬头一看,一个面容清癯的叔叔已笑盈盈出现在我面前,我说:“我爸出去了,一会可能就回来,叔叔您贵姓?进来等吧”,“我姓张,叫张藜是你爸的同志,你是老几呀?叫什么名字?”“张叔我是老三(我家5个孩子),叫……”“啊你是小冬子吧,你爸在我面前经常说起你,你爸、还有你都属鸡,你爸说你们爷俩长得特别像,来,让张叔叔看看到底像不像”,说着拉起我的手要好好看看我,我因刚捡完煤核,手是黑的,不好意思,张藜叔叔看到后,弯腰就把洗手盆放在地上、炉子上温着水帮我兑好水,又帮我洗了,用毛巾一边帮我擦,一边说,“这么冷的天还去捡煤核,不冷啊,”“不冷,张叔”。我这时忽然想起他进院门时好像一手开门,一手要把自行车推进院子,但院门上了门弓子,没人帮着开门比较费劲,我就问:“张叔,你自行车还在院外吧,我把着院门你把自行车推进院吧”,那个年代什么都短缺,自行车很昂贵,一但丢了可是大事,正说话间爸爸回来了。张藜叔叔就夸我这孩子很懂事这么冷的天少出去吧,做好作业多读些书哦,他的嗓音是那么洪亮,有磁性,这可能与他学习音乐创作,性格大度开朗有关。在文化大革命那么文化艺术荒芜的年代,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创作观。一和父亲谈起创作就非常兴奋、激动,滔滔不绝,当时我父亲从省文联调到省歌舞剧院作编剧,写过歌剧《梅河两岸》、歌剧《愤怒的贤良江》吉林省歌舞剧院正式排演过,出版过诗集《故乡诗草》后来又写过歌剧《杨靖宇》等,和张藜叔叔很谈得来,是非常好的同志、朋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能有这样的挚友,并经常交心,谈创作是非常难得的,张藜在那个年代就有超出常人的创作激情,和对祖国对党真挚的热爱,创作出《党的光辉照延边》等著名的作品。
在那个知识荒芜的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中,能有张藜叔叔在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大部分时间来我家都会买一小袋糖或一小份炉果糕点之类给我们吃,所以我们很是盼望张藜叔叔来我们家,如果和我父亲谈创作来了兴致,俩人要对酌一番,那我们家可就改善生活啦,后来才知道张藜叔叔家住在南广场文化系统宿舍,到我们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呢,反正他一来到我们家我们家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两家处的好,他夫人杨福兰(在省艺术学院是中层领导)偶而会带着独生女儿,我叫她张璐姐,小姐姐长着天使般的面孔,一头飘逸的披肩发,背着小提琴盒去自由大路省艺术学院学琴,有时也会在我家拉一段小提琴曲,天籁般的琴声让我们印像深刻,童年美好的记忆不会忘记……
再后来我下乡插队当了“知青”很多年,见到张藜叔叔的机会就很少了,只是我姐姐在七十年代结婚时张藜叔叔来祝贺,这是文化革命期间我记忆印象最深的了。
1970年,张藜叔叔调入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在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在那里,他夜以继日地从事歌词创作,并去到各地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1984年秋,他结识了李谷一。李谷一被他的执著、他炙热的歌词所打动,一连演唱了他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张藜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
张藜创作出《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过程,已经广为人知。那年,他应邀参加在张家界的一个词作者聚会,一天早晨起来,把窗户推开,抬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天目山映照得如诗如画。他走过祖国许多的名山大川,经常被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染,却没有一次像那天那样极度的兴奋。此情此景,他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就这样,他一鼓作气,仅用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细腻而真挚的歌词,受到全国亿万人民的喜爱。
以后1990年北京亚运会我是吉林省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负责打前战,代表团工作人员都是从各文化宣传体育系统抽调上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亚运会刊,并且毛遂自荐要带领吉林省的相关媒体记者采访作家张藜,那个时候由张藜作词、徐沛东作曲《亚洲雄风》这首歌已是唱响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省里有关领导交办的要采访张藜,我们先找到中央民族乐团,因为那时张藜早已调到中央民族乐团作专职创作工作,因为不用坐班,所以得到家里去采访,中央民族乐团的同志详细的画了一个乘车路线图,并告诉坐什么车,还把作家张藜家的电话告诉了我,通了电话,张藜叔叔、杨福兰阿姨非常高兴,杨姨表示要到公交车站接我,我告诉她我穿什么样的衣服,佩带吉林省代表团的胸牌几个人,到了北京劲松小区公交站杨姨一眼就看到我们几位媒体记者,她是早早的就来到公交站迎接家乡的记者们,我们簇拥着她来到劲松小区的住宅,宽敞明亮的家收拾的干净、利索,阳光明媚的客厅、卧室,都是一排排的书柜,浓浓的书香气息在秋日阳光里让人不愿离开。
张藜叔叔明显的老了,毕竟快二十年没见到了!我们一相见立刻拥抱在一起,泪花在眼睛里,张藜叔叔感叹我父亲的英年早逝,问起我母亲的情况,他谈起话来还是那样声音洪亮,富有共鸣,并十分幽默、风趣,不时把采访的记者们逗得哈哈大笑,要采访著名作家的紧张一点也没有,同行的记者问:“张老师,您创作的《亚洲雄风》出了那么多盒带、唱片,您的稿酬一定很丰厚吧”,这时张藜叔叔十分爽朗的笑道:“得了二十几元钱的稿费,是发表在某某刊物上的”,我们听了目瞪口呆,这时杨阿姨补充到:“是真的,的确如此”,但杨姨又说了几句,唱这首歌的某某女歌手,发行的盒带、唱片收入在当时是“天文”数目……,热情的杨姨要留我们在家吃饭,我们这一行人怎好给杨姨添麻烦,再说我们代表团住在咱们自己的“吉林大厦”据说当时伙食标准是一天近60元(90年),那在当时真是丰盛,难得的享受,这就是我和张藜叔叔分别二十年在北京又相见的往事。
还有2006年吉林电视台组织了一次吉林籍、在吉林工作过的文化艺术界名人明星联欢会,张藜应邀来到吉林电视台参加录制节目,听说住在新民宾馆,但我赶过去说他已返回北京了,十分遗憾。
后来媒体和网上报道著名词作家张藜在2016年5月9日在北京因病辞世,享年83岁。他为祖国为人民创作了那么多优秀的歌曲,我们要经常唱着他的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微信号:13843080039
姚天进八十年代末进入《新文化报》社作记者,报社主任,吉林省绿色环保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从1981年开始发表散文巜故乡热土孕诗情》陆续发表过诗歌散文,近几年诗歌巜神奇长白山》获第五届中外诗歌二等奖,歌词《祖国我为你歌唱》入围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活动入围,小说巜长白山之恋》获好评,回忆录巜歌声中忆张藜》受广泛好评2019年出版《本草飘香》长篇小说(合作)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