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码头的灯火
文/周天明
人类从茹毛饮血中走出,打着石头站起,经过母系方式繁衍,进入洞窟寄居、钻石取火、训耕育种,这一点山越人比中原人恐怕更甚,否则不会发生中原共主屡征“蛮夷”的战争。
衣冠南渡虽带来了中原文明的星火,但因南渡人口毕竟有限,难以改变山越地区一地一方言的现状。这一点永康话尤为突出,外地人调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永康人说永康话。”
永康人是山越人的杰出代表,不但延续了古越人正直、刚毅、血性、好义的传统,而且善于变通,勤劳、智慧、创造、经学济世,以致“府府县县不离康”,推动着文明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按照永康地名行家应宝容先生于1997年编著的《永康姓氏志》,三国至五代期间,永康的姓氏有陈、胡、应、吕、王、徐、赵、孙等8个。至清代旧志载录有姓氏123个。至1985年姓氏调查统计有姓氏343个。可是查当时存有的244宗家谱(家谱、家乘、族谱、宗谱统称家谱,下同),无一例姓氏来源追溯能与中原脱离得了干系,譬如陈、胡追溯的源头是周代封于陈国的伪满,郡望颖川和安定;吕氏追溯的源头是姜姓,自河南迁来,郡望东平和河东;应、周追溯的源头是姫姓,郡望汝南。那么问题来了,原来的山越人到哪儿去了?
自从黄帝征百夷功成,在石城山铸一鼎,昭告天下“真金作鼎,百神率服”,神州一统业已实现。接着大禹治滔天洪水成功,亦在会稽会盟,铸成九鼎,代表九州一统。这鼎代表国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从近代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吴越文字与中原文字属同一个系统,说明早已融入中原文化。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一部分,经过两汉400年的文化融合,到东汉后期,平原地区已是越汉不分家。而像永康这种连通浙西北与浙东南孔道,且手艺人到处闯荡的生态,更比那些纯处山谷地带的越人容易同化。加之孙权建立吴国的过程,也是不断讨平山越的过程,至晋统一中国时,本地山越人的汉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
中国的谱牒原为帝王和士大夫们所垄断,作为区分亲疏远近,以决定他们所享受特权的工具。由此产生的弊端,曾到过永康,并留下《泛永康江》千古诗篇的、梁武帝时的尚书令沈约一针见血指出:“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因依,竞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通官荣爵,随意高下。”
直到宋代以后,谱牒方普及到民间,修谱的目的,与魏晋南北朝为了谋取直接的政治经济利益迥然不同,主要在于团结宗族,帮助后辈了解祖先,教育后辈发扬祖先孝悌、勤俭、学而优则仕等传统,以光大门户。北宋欧阳修的《欧阳氏图谱》与苏洵的《苏氏族谱》,为南宋以后的家谱撰编创造了标准模式。从此家谱成为与国史、方志并列的,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三大基石。
永康的谱牒同其他地方一样胜不胜数,大凡有建村的姓氏,或分迁另立的姓氏,都会千方百计谋求立谱。从宋以降的千年中,少说也有几千宗。可是由于沧海桑田,世态更迭,不少谱牒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近30年来,很多家谱得到了恢复,进行续修。但还有些因湮没或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2017年版《永康市志》号称,现存图书馆、档案馆、或民间散藏,有据可查的永康各姓氏宗谱有768部,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实已不复存在。
从现存的明清家谱中可以看到,南宋后的谱牒内容大大增加了,除欧苏创建的序、图、表、传外,还增加了历次修谱旧序、封官的诰敕、祖像及赞、传记(包括墓志铭、行状、寿序、小传)、家法族规、艺文、祠堂图及祠产、墓图及墓田、宅基图及有关契据文书,甚至翻刻的《朱子家训》《朱子祭仪》等,这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南宋以来,程朱理学占了上风,随之朱熹所制的《朱子家训》便流行开来,成为各家族教育子孙的范本载于谱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各家的家法族规虽然不尽一致,但总的不外乎教诫族人要敦祖睦族,要尊长爱幼,要遵纪守法,要勤奋上进,要忠君报国诸内容,具体视该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有侧重。
胡则这样的官宦家族家法族规就比较全面且严苛,一共有五篇。
行善篇。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尅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诚则致祥,狡则致祸,自古以来未有伪而得善者。凡我子孙永宜蹈矩,有犯此禁者责之于庭削其名于谱。
修身篇。正人君子,淡泊明志。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人情之戾莫不起于争,大谋之乱莫不起于争,自古以来未有争而不忿,忿而不争者。凡我子孙永宜戒斯二者,以成一团和气。
勤业篇。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毋学赌博以废事业,毋酒色以乱德性,毋摇唇鼓舌以生是非,毋游手好闲以荒岁月,毋玩法而犯刑,毋浪费而破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劝学篇。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夫何但知争讼奢靡为事,而不教子读书,此有家者之大患也。当以争讼之心,为教子之心,以奢靡之费,为读书之费。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孝悌篇。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子孙敢有忤逆父母,气凌尊长者,亲房不得恂情。恩莫大于父母,情莫切于兄弟。
俞溪头俞氏家法族规也相当严厉,一面办书院、开塾馆,要求子弟必须上学,无钱的常产资助,且对取得不同层次学历的进行不同奖励;另一面对族人严格管理,发现有触犯族规的严惩不贷。乾隆年间就有两次共9人被以犯窃或不孝而削行籍,况且这被削行籍的都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为了教育子孙行孝悌,大陈陈氏家族还将50句150字的“大陈孝三言”家训铭刻于屏上,摆在祠堂中厅昭告众人。周氏家族则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座右铭,崇尚“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求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为人处事。
华溪野竹杨氏家族则是另一种情形,该族的家谱不载帝王封诰,不载科考功名,不载历代官宦荣耀记录,只载历代修谱序,以及大量墓志铭,处士传,或耆老行状。光涉及处士的传、状、铭就达24篇之多,牵涉士子24名。处士是古时指有德又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他们的家规明确规定:“谱牒之作以明宗系、联族人,非夸耀显庸,以张大其族。后世以谨名分,崇爱敬为先,一以略浮文,敦本实为务。吾宗乃清白之后裔,以清白传家为本。”
家庙即祠堂是敦祖睦族,教育励志的又一种载体。遍布永康城乡的家庙体现了人们对祖德的感恩,和对子孙繁荣、家族兴旺的厚望。在封建社会,为了有利联宗活动,各大姓氏在城内建有总祠,而各村即建有宗祠,房派下还建有特祠,有富裕家庭还建有家祠。“芝英大,祠堂多”,这是流行于永康民间的口头禅,据统计,芝英8个村拥有各种祠宇竟近百座,其中应氏祠堂72座。至清末,永康全县有总祠、宗祠280多座,特祠、家祠700多座,总计达千座。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500多座。
这些祠宇绝大多数属清代建筑,少数为明代建筑。城内的徐震二公祠、吕棋五公祠、高川周华三公祠、楼氏总祠、郎氏宗祠,农村的后吴吴氏宗祠、胡堰街的胡氏宗祠、儒堂头的喜亭公祠、山西的惠峰公祠、金川的松柏祠、岩上街的绍常祠堂、岩下街的草墅周总祠、金江龙应氏宗祠、下柏石陈氏宗祠、象湖里李氏宗祠等,这些祠宇建筑宏伟,占地均在1000平米以上,中轴线上多数建有前、中、后三厅,四柱抬梁斗拱,雀替马腿,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不少祠宇还建有古戏台,顶部饰以藻井,朱漆油画,光彩夺目。
祠堂是合族子孙举行祭祀、议事、文娱活动、喜庆宴会、及课授的主要场所,承载着精神哺育教化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逐渐淡出人们视线。随着老城改造,城内的祠堂除徐震二公祠等少数得以保留外,其他大多数祠宇已拆除。处在农村的也因疏于管理而落败。
近些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回归,保护文物得到重视,祠堂的修复和利用又提上议事日程。后吴村最先利用古祠保存完好的优势,每年举办后吴文化节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园周村最早修复特祠,挖掘周琦名人,利用石城山黄帝文化做大旅游文章。周岩方凭个人力量买下桥头周“仁曦”公祠加以保护,最后奉献国家。各村利用祠堂作文化礼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祠堂正以全新的面貌重焕生机。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