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走 般 河 探 河 源
岁在初冬,晴空暖阳。
11月17日一早,由原般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华组织的再走般河踏访组,从般河、孝水汇合处的般阳古城墙根下,半乘车半徒步,开启了一天的溯源之行。这是继2015年4月首次组织徒步行走般河之后的又一次实地踏访活动。13名地方文化学者踊跃应邀参加,长至耄耋,少近花甲,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故土之情愫昭然可见。古城墙边,般河水悠悠东来,留仙湖波光粼粼。一行人说郢中诗社,议古城沧桑,不禁感慨万端。行至官坝水库,一湾碧水,一幅流瀑,高楼环立,霜叶挂彩,让人赏心悦目。自幼生长于斯的白富远老先生,述说引水绕城、分水进城,追忆儿时嬉戏于清流浅碧,感怀当年挖洞开渠、兴修水利的激情岁月。



上行至将军桥头,俯瞰般河庵子沟底,南望龙河大湾,听着魏传来老先生对曾经景象的描述,可以想见:300多年前,蒲松龄一众文友泛舟烟波浩渺之上,穿行竿竿翠竹之间。真乃悠哉美哉乐哉!溯行到般河圈子段,缓缓清流之畔,分布着许多古窑遗存。一行人走进其中的一座保存尚好、村人口中的“下河窑”内,一股“昔人窑火热烘烘、今岁让人思幽幽”的感触油然而生。上行不远是般河渭头河段,但见通体青石垒砌的古村寨门楼,光滑可鉴的青石板街,居高临下的炉神志公庙,连接东西的般源古桥,哗哗有声的北流般水。此处便是史料记载的危岩叠翠、百泉竟涌、飞珠溅玉的般源胜境。












乘车沿235省道翻越劈山,绕过般河天晴湾--五行崖--谭家泉--槲崖沟段,来到般河槲崖沟的上段。此处河道,般河被从西坡地村通235省道的公路深深埋在下边。向北瞭看,不远之处,细细的水流再次被巨大的石堆掩盖;向南望去,逐渐见宽的河床底部,一沟清水委蛇南来,这便是当地人们世代相传的长流河。



溯至般河西河河段,当是般河的上游河段了。西河镇水利站原站长李仁喜陪众人一同继续上行。李站长对般河在家乡地面的来龙去脉非常熟悉。据他介绍,般河原本在西河地区有宽阔的河道,习称西河河滩,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变迁中,人们逐水而居,河道渐窄,以至变成村内街道,若非雨季几乎看不到河流的踪迹。沿途道边,西河镇分管文化的镇领导郗文娇女士,带领一行人参观了建成不久的“煎饼博物馆”,大家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大煎饼”饶有兴致。穿过拥挤的村舍,在村东偏南,般河河道再次显露出来,上面的三孔桥依然可见,依旧接纳着上游来水,发挥着通水泄洪的作用。




从西河大庄沿河道向东南方上行,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山峪,峪中有村,峪村同名,叫薛家峪。过薛家峪村不远南折继续上行,进入一南北向山嵧,嵧中有村名长兴,故此山嵧也叫长兴嵧。村党支部书记段昌国早在村口迎候,一路兴致勃勃,带领众人徒步向更高处溯源。据段书记讲,自从村人在此居住,开山造地,嵧底变成百姓赖以生存的粮田,虽不见流水的河道,但群山汇聚之水层层渗透,每逢雨季道道地堰清泉汩汩,一路下行,汇聚成河。长兴村所处之地,南依属岳阳山脉的五凤山、长城岭,北望如一道屏障的龙凤山,诸峰耸峙,群壑汇集,除了有“五凤展翅成五岭、五岭回声响五音”的美丽传说,更有一眼雨不满溢、旱不见少、四季如一的“神泉”。




“神泉”位于村人所说的五凤山大音顶下的一山坳中,泉眼在一不深的岩洞之内,洞壁湿润,不时有水珠渗出滴落,洞底是一汪透底的清澈。洞口上方,“龙王洞”三字金光熠熠。泉洞正前方立有一方巨型石碑,上书“神泉”。紧邻泉洞北侧偏上,有村人捐建的一座不大的“神泉庙”。踏访至此,身处淄川母亲河源头,心怀般阳故土之情思,面对一洞一泉一碑一庙,众人不禁心生敬畏,感叹大自然的天地造化,也为此次重走般河再溯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行诸师:

撰文:张良波
摄影编辑:郭法强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