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文明光耀华夏
作者/侯 平
四川大学
一
长期以来,很多人知道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却不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古蜀国的文明状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点,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了古蜀国情况:“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诗歌中提到古蜀国有四万八千岁,这是文学性描写,不足为据。然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正在逐渐揭开这一秘密。目前,从大量出土文物看,三星堆距今有5000年历史,是对西南地区范围最大、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明见证。古蜀国先王分别为蚕丛、鱼凫、杜宇等人,古蜀国历史包括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等几个阶段。不久前,三星堆遗址又发掘出丝绸制品和巨大象牙,再次证明古蜀文明光辉灿烂,填补了“虞夏历史两千年”对古蜀文明缺乏详细文字记载的空缺。

二
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开馆,数以万计精美文物引起了海内外参观者极大兴趣。这一年,我们第一次来到了三星堆博物馆。
远远望去,三星堆博物馆从地面上呈堆形拱起,表现出了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苍古雄浑和博大精深。我们进入博物馆内参观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千载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三星永耀-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几个部分,大家在惊讶中不断感受到了心灵震撼和美的享受。

三
三星堆遗址引起世人瞩目,然而也有许多学术问题难以破译。5000年前的古蜀国和黄帝、炎帝处于同一时代, 古蜀国帝王的黄金权杖上刻着鱼、鸟、人符号,显示了古蜀人是鱼和鸟崇拜者的组合。1929年以来,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大力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黄金面罩、金杖等大量文物,其中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记载的上古时期扶桑树类似,玉琮也和良渚遗址的玉琮完全一样。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具体情况很少有文字记载。三星堆遗址证明了古蜀国是和虞夏时代平行的诸侯国,国都位于成都平原古蜀国中心。随后,部分古蜀人迁徙到成都市的金沙村,形成了金沙遗址。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文献对古蜀国记载很少,导致考古学界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感到陌生,这些情况有待于考古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
一些学者喜欢用西方国家设定的青铜器,文字和城市文明“三要素”标准划分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然而,不同社会和不同发展过程会形成不同物质表征,强求某一种物化标准划分社会类型并不妥当。
关于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有3种来源:一、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和战国《竹书纪年》等史籍;二、《韩非子》提及:“虞夏两千余岁”;三、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将中华文明史追溯到伏羲氏 “十五项发明”。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不能满足文明“三要素”,否认中华5000年文明史。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出土的文物超过了西方国家设定的文明“三要素”。如:中华文明重视玉石文化,红山文化遗址出土6000年前的玉猪龙,良渚文化和陕西遗址分别出土5300年前的玉琮、玉璧等大量玉器。
从音乐、美酒、丝绸和文字方面看,河南贾湖出土7800年前骨笛乐器和8000年前的古酒、丝绸残留物等,多处遗址发现文字符号,甘肃出土5千年前青铜刀,良渚古城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西方缺少的古乐器、玉石、美酒、丝绸等制品表明中华文明初期先进程度远超其他文明,中国各地出土的精美文物都是毫不含糊的中华文明象征。

五
我和朋友们多次来到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一直对“千里眼、顺风耳”造型的青铜面具感到疑惑不解,不知道文化含意是什么。我调动一切想象力都无法解开这些谜团,总是迷迷糊糊地观看,又满脑子疑惑地离开。有趣的是,一位作家朋友把这里的一切写成科幻小说发表在网上,引来无数网友围观。然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不满足于科幻小说对三星堆的文学性解读,希望将来有人把谜团解开。

六
三星堆文明光耀华夏。四川大学专家团队长期关心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组织考古队挖掘出了600多件文物。目前,中国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川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霍巍教授提出:三星堆文明是多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结合而非外星人文明,“中国有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两个文献系统,四川地区有《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结合历史记载才能揭开古蜀文明若干年的未解之谜”。川大教授曹顺庆也认为:“文明互鉴可以让文明更精彩”、“四川大学准备推出系列中国文明史研究,…”
最近,三星堆遗址游览区准备设立“方蜀文化区”、“博物馆区”、“水上文化娱乐区”、“部落村区”、“现代田园区”、“月亮湾”、“城墙遗迹区”七大区块,含有碑林、雕塑园、蜀市、发掘现场复原、城墙遗址复原、玉石作坊、原始部落村、祭坛、稻香村、廊桥等景点。这一项大型文化工程结束后,它将与成都旅游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学习古蜀历史和古蜀文化的又一个文化中心。

作者简介
姓名:侯平,男,网名:宁静致远。中共党员,大学副研究员,五级职员。先后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新闻学会会员、成都市科普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和音乐评论,在《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四川大学高教研究》、《理论与研究》、《枫华》、《今日头条》等报刋和互联网文化平台发表文章2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