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路,这里风景独好
亓 慧
序
2022年10月30日,莱芜区散文学会、诗词楹联协会联袂到大王庄镇独路村采风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一大早就集合于红石公园南门,八点准时出发,一路向西北行进。晚秋寥廓景苍茫,采风踏秋心情爽。不得不慨叹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2020年脱贫攻坚战收官,2021年2月2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的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记得二十几年前到大王庄小学进行教研活动,路上疙疙瘩瘩,坑坑洼洼,有的还是土路,走了好长时间才赶到,感觉离莱城特别远。而现在一马平川全是崭新的柏油大路,很快我们就来到大王庄镇政府门前。
大王庄镇文旅办主任陈永孝在此等候我们,两辆车到齐,人全后,开始向独路村出发。起初,崭新的柏油路比较直,车子很平稳,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了北方连绵不断的山峦,不一会儿就来到山前,车子贴右侧山壁绕山而行,几公里甚至几百米就一个拐弯儿,很多拐弯儿都比较急,大于九十度的,大于一百八十度的,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三百六十度!在路这边根本看不到路前方,给驾驶带来极大挑战。好歹路面全是硬化的,孙建修主席的驾驶技术也非常过硬,我们身体随着急转弯来回晃动,他却稳稳操纵着方向盘转过一个个山头。七拐八拐,终于拐出山间,来到宅科村,但离独路村还有一段距离。我禁不住萌生一个念头,独路村这么偏僻,去趟莱城该是多么费事!幸亏党的政策号召:要致富先修路。现在路这么好走,汽车还要一个多小时,若在以前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何时才能走出大山。怪不得以前去爬山听山上老人讲:祖祖辈辈都被困在山里,尤其是下雪天,只靠人走出的小山路,覆盖上厚厚的积雪,人根本不敢走,一不小心就会滑下万丈深渊!直到来年接近夏季,路上的积雪融化后才能出行,而背阴处仍残存有白雪。由此我不禁想到了“独路村”名字由来的可信度,刚听说这个村名时还犯嘀咕:怎么可能是“独路”?不是常说地球是圆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吗?现在算是明白了。一位同行的老师说:独路村位于莱芜区大王庄镇西北部,是山村,过去,这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进出村。据村碑记载:清朝初期,曹姓迁此,始建村无考,因地处山区,北通章丘,只此一路,由此得名独路。
一、别出心裁扮靓小景点
想着说着,车子从宅科村出来,顺路向前。眼睛忙不停闲,一会儿看看这边,一会儿看看那边,有时一面是山,有时两边是山,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虽是晚秋,但层林浸染,美不胜收。
车子渐渐慢下来,来到了一个院门前,定睛一看,是独路村委。车子缓缓驶进院内,一排北屋墙上有整齐好看的字画,引人注目。村支部书记王磊等人过来热情迎接,一一问候。虽是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但看到这热情好客的场面,心里顿觉暖意洋洋的。王磊书记年轻帅气,说话干脆利落,向我们简明扼要介绍了独路村的情况:本村是莱芜区最西北的一个村,与章丘、泰安交界。有310户940多口人,土地面积560多亩,山场面积7200亩。2000年与华山林场合作开发,又增加了5000亩,这样山场面积达到一万两千多亩。在2000年,村子定位发展旅游项目,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大的投入,还是一片处女地。这恰恰是独路村的发展优势,期待在党的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独路村的开发前景无限广阔美好。
文旅办陈主任诚恳地说:独路村虽然位于莱芜大西北,是山村,但这里资源丰富,有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古色资源等等,我们一定把这些资源利用好、打造好。王磊书记信心百倍,招呼着大家上车去走走看看。
不一会儿,车子停在了村前的一个施工现场。随后大家下车,在陈永孝主任和王磊书记的带领下来到菩萨泉周围的施工现场旁。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有的在平整场地,有的推石头,有的垒砌。我们往前靠近,在左手边,一眼看到了用木柴堆起的“小房子”。“小房子”虽小,却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它很别致,很靓丽抢眼,有红瓦做的房顶,有木板做的门楣和门框。门楣上有横批:共建新农村。门框上有上下联:户户树新风人人讲公德;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尽管上下联平仄、对仗皆不讲究,可只那红红的大字和字义就足以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大家纷纷打开相机,咔咔的拍摄声连成一片。
王磊书记说:针对村民柴火乱堆乱放问题,他开动脑筋,将柴木堆成小房子的样子,上面题上红红的宣传标语,成了一个小景点。村民随烧随拿,也可以再添。这样一个创意使脏乱差问题得到很好解决,还让村民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熏陶。
我们沿着村前小水沟移步,看到了沟里清清的溪水、沟底干净带有花纹的石面。若不是怕影响下面的采风流程,真想下去沿沟底在石面上走一走,或蹲下身用手撩一撩清澈的溪水。正在思绪绵绵些许遗憾之时,又看到了沟岸堆起的柴木墙,墙面上仍题有红红的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么惬意又切题的风景线!不得不慨叹王磊书记的别出心裁、一举两得的创意。
前面就是紧挨着的菩萨泉、菩萨井了。菩萨井被一扇小木板门盖着,仅留一条缝,透过这条缝隙,仍能看到清浅浅的井水,触手可及,看来盖上门板是为了安全。菩萨泉泉面不大,但一汪碧水盈满泉池,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挚爱祖国和人民的人!资料记载:这里是抗战时期廖容标司令和战士们曾用的井水和泉水。当时这口井和这眼泉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饮用水,哪怕在干旱时节也不曾断过。因为廖司令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毛主席称之为“菩萨司令”,所以故名:菩萨井、菩萨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物是人非,而菩萨井、菩萨泉历经岁月的长河,依旧水源丰盈,养育了一代代独路村人。是廖司令的在天之灵护佑吧!为了感念廖司令当年的恩德,保护好这红色资源,王磊书记与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整修菩萨泉。工人们按部就班,整平菩萨泉周围的地面,泉池四周用大小不一的鹅软石或颜色不一的石块堆砌起来。又是一个精巧别致的小景点,可它承载的信息容量并不小!廖司令与战士们喝着这泉水,热爱祖国、体恤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独路村的老百姓喝着这泉水,一定会洗涤心灵、陶冶性情,时刻不忘廖司令的高贵品质;也一定像他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紧跟党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奋斗,不断向前。
二、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基地
说到红色文化基地,菩萨泉应该也算是。这里和廖司令的抗战指挥所相隔不远,步行一会儿就来到大门前,大门门楣上一行红红的“廖容标抗战指挥所旧址”映入眼帘。大门左右边墙上分别挂着两块牌子,左边一块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指挥所旧址”(廖容标指挥所),挨着的一块是“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右边一块木色牌子是“廖容标抗战指挥所”,另一块白色牌子是“文明实践 党建引领 红色文化基地”。看得出“廖容标抗战指挥所旧址”一直以来备受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201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7月原址原貌重新整修,收集摆放了一些相关配套设施和老旧文物,可见打造红色基地的用心之处。2020年清明节,廖将军的次子廖红军携夫人来到纪念馆,捐赠了部分关于廖将军的重要文史资料。
这本是独路村的原曹家大院,原址东西长15米,南北长15米,总占地225平方米,使用面积82平方米。时任八路军四支队司令员的廖容标,1940年春与夫人王瑜在这个院子里结婚。这里——成为廖将军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他热爱生活、英勇抗日的见证场所!
独路村与毗邻几个山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地形复杂,抗战时期,成为了我党的重要根据地。廖容标将军曾长期在此居住,创建了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周张、济南等战役。为同日伪军开展游击战,廖容标司令员率领八路军抗日游击队曾在这里驻有八路军的部队、被服厂、后方医院和兵工厂等,是中共莱芜县委的重要活动区域,从而也成为日伪军扫荡的目标,遭遇到了多次烧掠,做出了巨大牺牲。
廖司令军纪严明、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保护人民利益,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在当地,提起“菩萨司令”无人不知。我们几个先后在大门上留影,记录并保留这永久载入史册的大门,永远铭记廖司令的光辉事迹。迈进大门,是一个小院落,迎面东屋门前是一口瓦缸,里面的睡莲郁郁葱葱,竟没有受到季节的影响,生命力如此顽强!不由得联想到廖司令率领的军队与日寇抗战,不惧严寒酷暑,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院子里靠近北屋和东屋的地方有一盘石磨,那也一定是廖司令在战斗之余,和妻子儿女一块推过。他那么和蔼可亲,一定在磨道里给一家人带来不少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走进四间北屋,西边两间,迎面墙上的窗户两边分别张贴着“廖容标指挥所的来历”、“廖容标将军生前简介”。里面陈列着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张桌子,桌子左右各放一把椅子,桌子上一把茶壶、四个黑碗、一个军用水壶、一盏灯和一部电话。我拿起古老陈旧的电话,觉得沉甸甸的。当年廖司令用这部电话不知传递过多少革命信息,传达过多少上级命令,部署过多少大小战斗?用这张桌子和椅子,接待过多少革命战士,招待过多少亲人好友,解决了多少群众的大事小情?魏老师端起碗,热情地招呼着;李老师提着茶壶准备倒水……大家一一观赏着、感受着,从这浓缩了当年抗战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了廖司令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顽强。
是的,睹物思人,当地政府和独路村人精心保护修缮“廖容标抗战指挥所”,让人们目睹一件件当年的物件——这些折射着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续写着抗战时期的英雄气概、充满着抗战时期的必胜信念的革命遗物,无不向后代子孙传递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哪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哪有我们的新时代?一定要永远感念他们、铭记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接过他们爱国护园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从廖容标抗战指挥所出来,沿着一条石铺小径顺势蜿蜒而上,抬眼望去,呵!满山的树木,错综交织,粗细不等、高低不同;满地的落叶,厚厚累积,犹如地毯,软软绵绵。这晚秋的茫茫静谧,竟比葱郁茂盛时多了一种旷达深远、意境辽阔、雄壮高昂之感。近前是一棵棵苍老粗壮的板栗树,枝干四散张扬,参天耸立,好不气派壮观!王磊书记说:这就是唐朝板栗园。“唐朝”板栗园!我惊得目瞪口呆,以为自己听错了。唐朝距今1000多年,历经几朝几代?多少人、事、物早已灰飞烟灭,不为世人所知。唐朝也只不过是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只是唐朝三大诗人几乎家喻户晓,让“唐朝”一词在人们心中有些许印象。可是又有谁知?锁在偏远的深山——这里,独路的山上,竟有默默存活了1000多年的唐朝板栗园,简直匪夷所思!可是事实就在眼前,不容置疑。据考证:唐朝板栗园为全国最大古板栗树集群带,现有百年板栗树1000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近200株,占地面积100多亩。你看,在板栗园入口,有一株被铁管栅栏围住的板栗树,它主干从地面上分成两株,像一对连体姊妹不可分离,旁边是它的济南市“十大树王”立碑。我们急忙上前走近了细细观赏:树身上的蓝牌标着:古树名木保护牌,树龄达1300多年。朝路的这边,两株粗大的树干比较圆满,上面不多的枝叶预示着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背面却是机体中空朽矣,所剩无几,只有大半的树皮,可容纳一两人。岁月的沧桑改变了它的容颜,却改变不了它的初心:把握生命,永远绽放,春华秋实,奉献人类!这不禁让大家啧啧赞叹,深受启发。
一株株古板栗树或立山崖,或居谷底,或站山坡,或生溪边。有的老干虬枝,如仙风道骨、精神矍铄;有的绝地逢生,如喷泉喷薄、势不可挡;有的树干侧卧,如巨龙腾飞,叱咤风云。这穿越时空千年极为罕见的古树群,不但给人一丰硕果实,而且具有独特的极具观赏性的美学价值,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栗林”。每年国庆节前后,是板栗收获的时节,板栗大量上市,游客络绎不绝。独路村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在唐朝板栗园内举办盛大“板栗节”,游客们亲自体验打栗子、拾栗子、吃栗子的乐趣,别有一番风味。时不时有落下的板栗砸向人们,引起大家阵阵爽朗的笑声,笑声在树林里经久回荡,击落了满地的果实,人们手舞足蹈地捡拾,有的用手机录下了这开心快乐的时刻,制作抖音、微视频、发至朋友圈,因而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里虽为山区,但绿水丰盈,在唐朝板栗园的小径旁,一条溪流从山上流下,叮咚作响。我边欣赏株株板栗树的风姿,边弯腰撩起一串串洁净的水花,水花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摆着pose华丽降落,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心里及周围的山地上,滋润着我的心灵,润泽着这一方水土。山因有水而秀美而植被茂密。勤劳能干的独路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规划,强力打造,利用充足的水源继续加强对荒山的开发利用,举全村之力植树造林,共植板栗树10万多棵,同时完成在林海草原上栽植板栗树80000棵,核桃、杏、柿子等果树10000余株。在唐朝板栗园上游,就有柿树穿插其中。其中在小石经两旁有两棵高大粗壮的柿树,就像两个左右门框,人们命名为:柿柿(事事)如意门。
多么贴切生动的名字!党的富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像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角角落落。近年来,独路村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国家森林村庄”“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森林村居”“市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独路村农作物也不示弱,粮食作物有玉米、小米、红小豆等杂粮,尤其小米、红小豆等小有名气;经济作物有花生、核桃、杏、和板栗等。春华秋实,独路村的村民年均收入逐年上升,只板栗一项,户年均收入高达3万余元,板栗市场总价值高达600余万元。唐朝板栗园可是立了汗马功劳。其他生态资源优势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锦上添花,真的可谓是“事事如意”!
尾声
独路村位于泰沂山脉,据史料记载,此村始建于清朝以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古时为方圆数百里唯一通道,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是名副其实的独路。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就经过这里,齐长城沿线共修筑了12处关隘,“天门关”就位于独路村北。我们跟随王磊书记、陈永孝主任徒步寻迹,在山脚下看到了“齐长城遗址天门关”石碑和孟姜女庙遗迹,均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化遗址保护对象。
沿山路攀爬至山顶,只看到了一些散落的城墙和石头,毕竟是经历了岁月侵蚀,已不见完整的模样。但站在齐长城遗址,向四周眺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天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得不慨叹古人的智慧。但是,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天门关失去了它原本固守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改变山区生活环境,村里人开山凿石,修通了连接237省道和王石门村的道路,打开了山门,把独路村和外界紧密地连接了起来。独路村的“独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陈主任和王书记自豪地说:路有了,我们村要重点打造的旅游产业就越来越红火了。
是的,独路村除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外,还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为了适应当今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以乡村旅游的视角、理念和标准,独路村人对现有的资源和产业进行系统规划,以发展历史遗迹、红色文化旅游和绿色乡村旅游为主线,以齐长城天门关景区、廖容标指挥所旧址、唐朝板栗园等为载体,形成了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特色美食、节庆活动、研学教育等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景区。在这条旅游产业链条上,你还能饱览到一些自然景点和传说轶事,如被誉为齐鲁唯一的“高山大草甸”——林海草原、八仙在此歇息的仙人桌、擎天壁垒、生命之源、香炉石,等等。
原来与世隔绝、锁在深山无人问津的独路村,一条康庄大道正逐渐铺开,吸纳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来,一定不虚此行,保你大饱眼福、口福、幸福!
我自豪地站在山顶,仿佛看到了独路村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空前盛况;我激情澎湃,难以自抑,振臂高呼:来吧——独路,这里风景独好!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