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
意在运河
潘新日
一
很幸运,行走大运河赶上了今年酷暑时节最冷的三天。
运河水依然汹涌着、奔腾着,从古都洛阳,带着暑天少有的清凉一路奔涌而下,把大运河千年古韵倾泻在安阳段80余公里的河道里。它一路向东,融合了北中原殷商文化、五帝文化,镌刻着祖先文明发展的印记,承载着人类生活的艰辛,商贾的兴衰以及历史的变迁,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北中原的自然生态、风土民俗和人文历史。
大运河繁华不再,我们只能在亲水平台上,看到细密的降临。杨柳依依,芳草切切,茂盛的拉拉秧(葎草)一簇一簇地霸占着两岸,把地生的刺儿菜、沿阶草、萱草、荷兰菊、紫菀、铁苋菜、金鸡菊、知风草、酢浆草、小蓬草、红蓼、苦苣菜、野罂粟、万寿菊、地肤、秋英等各色的草花撵到岸边的土台之上,在茂密的栾树、女贞、梧桐、广玉兰、构树、紫叶李等高大的树木之下,寻找自己的存身之地。
不远处,几只水鸟,在河边支着细细的长腿,把嘴伸到水里打捞大运河凝固千年、锈迹斑斑的旧词,细微的波浪里,一页一页写满了曾经的往事。
怎么形容大运河傍晚的水光山色,我想了很久,只有道口古镇最适合联想……
余晖里的道口古镇,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小镇,这里的原住居民,大多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是那个时代靠运河生存和繁衍起来的。如今,在纵横交错的大街上,依然可见老茶馆、老酒铺、武馆、裁缝铺、布衣店、照相馆、商行、绸缎庄、同和裕银号、锡艺店、老银号、古寨墙、古庙宇、古码头、武官官署等历史文化遗存。
道口现在是乡镇的建制,而按照清朝的保甲制度规定,滑县分为“四方”,辖21个所,613个村。那时的道口编制为“所”,在南乡管辖范围内,有“三关六铺”之说,辖15个村,分别是:头铺、二铺、三铺、四铺、五铺、六铺、东关、北辛店、西关、南关、三家村、申湾、梨园、吴摆渡、烧酒营。那时的“所”和“铺”,都是当时行政区划的名称,所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铺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村委会。
大街上,酒幡飘扬,店旗烈烈、送别晚霞、陪伴星宇,也迎接如我一般的过客,我们在铺满石条的大街上行走,犹如走进了它曾经的繁华。
早年,有人对古镇的商户进行了统计,最繁华时多达近千家,至民国还有近400家,囊括了报社、慈善机构、商会、银号、茶馆、澡堂、舞厅等机构。那个时代,道口发达到连相距较近的滑县城、浚县城都没有的电报局、长途电话局,在那里都是非常寻常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镇,却出产独具地域特色的道口锡器,因其制作精美,技艺高湛、用途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曾经风靡一时;道口还有一个始自清初的品牌食品——道口烧鸡,更因色鲜味美,便于携带而倍受青睐。滑县志载:“凡来道口的游客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可见道口古时之重要和繁华。
按大运河文化学者马双喜的话说,道口古镇就是北中原运河文化的缩影。
一直以来,豫北重镇道口古镇就有“小天津”之称,其水上交通上达洛阳,下抵天津,帆樯林立。滑县段大运河自浚县曹湾村东流入,在境内呈“九曲十八弯”之势,共穿越道口镇西街村、河西村、程文庄村、军庄村、白庄村、五星村、顺北社区、顺南社区等8个行政村和社区。近千年来,这里融合了南北戏剧文化的精髓。每年正月廿七、廿八、廿九都要逢会。道口古会中的舞狮、高跷、竹马、旱船、背抬阁等表演,都是以戏曲人物为主,涵盖豫剧、大平调、京剧、黄梅戏等剧种。古镇人的生活里,听戏、喝茶、泡澡堂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点与京津人的生活习惯高度相似,可见京津人的生活对这里影响是多么的大,不是一代两代人可以决定的。
走进道口古镇,就如走进了发黄的历史之中,三夏酷暑,这里清风徐徐,瑟瑟微寒,竟感觉到了冷。大运河给予古镇繁华和富足,留下了一排排,一座座青砖灰瓦的老建筑,虽然浑身裹满历史的包浆,却让我们心生欢喜,流连忘返。
此时,我已准备迎接秋天,准备和大运河一起流淌,准备看世界,看一切……
二
运河在阳光中泛着耀眼的亮光,那一层层细小的波浪,相互追赶着,把两岸甩在身后……
马双喜蹲在渡口的石阶上,轻轻地把手伸到运河里,像在呵护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昵地抚摸着清凉的河水。他是道口镇土生土长的大运河专家,在运河边生活了几十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研究,按他自己话说,大运河已经在他心里流淌了几十年,他爱它们胜过一切。
从他嘴里,我彻底颠覆了资料上的那些关于大运河道口段码头的介绍,彻底弄明白什么是码头、矼槽、渡口。细分一下,道口段码头有6处,自北向南分别是:三里湾码头、大码头(位于现码头街西端,也叫“和尚码头”)、酱菜厂码头(位于顺南街酱菜园后边,现无存)、九大川码头(位于现一面街与顺南街交界处)、赵子仁码头(位于现老庙街北口西侧);另北门外码头,因此处河道弯曲,水流湍急,容易形成漩涡,故使用率颇低。渡口2处,自北向南分别是:和尚渡口(位于大码头南侧)、水胡同渡口;矼(道口人读音jiang)槽4处,分别是:自南向北老庙街矼槽(位于老庙街北口)、一面街矼槽(位于一面街西口)、狮子巷街矼槽(位于屎胡同西口)、三道街矼槽(位于二道街老澡堂西侧)。
走运河让我们发现许多,也寻找到许多流逝的感觉。我们来回在古镇和运河之间奔走,想记住更多发着光的事物和沉淀的旧事,包括运河的流势,小镇屋檐下一排排通红的灯笼,运河边屹立千年的寨墙(当地人称古城墙),博物馆里展览的打捞起的古船,还有那些生活在此处日复一日的烟火。
遇见有时候需要缘分,有时候需要刻意寻找,比如坐在街口的老人,他们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从他们的嘴里,我会看见道口的前世今生。
我不曾经历他们的老去,却能从他们沧桑的脸上读懂他们的心思。提起道口,他们一个个如数家珍,道出了他们长辈的口传和自己的经历。
道口古镇起于金,盛于清和民国,晚清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达到了巅峰。从建筑规模上讲,已经形成了南北绵长3000余米的顺河街,东西长800余米的关帝庙街、大集街和水胡同。顺河街和大集街交汇形成繁华的十字街口。拥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临街商铺和古民居群落4000余间,鳞次栉比分布在街道两旁和卫河东岸;从繁华程度上讲,经商人数已达万人,主要商行近百家,小型店铺遍布大街小巷。当时有句俗语,叫作道口“日进斗金”,足见当时道口买卖之兴隆。而坐落在古镇中心的郭公馆、刘家大院就是这个时期兴建起来的私家豪宅。郭公馆整整占据了当时道口镇最繁华十字街东南角约四分之一的面积,从建筑规模和店铺数量上,均据道口镇各大商家之首。其建筑风格和豪华程度,在豫北地区也屈指可数。
郭公馆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0年左右),由天津塘沽商人郭老六来此创业时兴建,到其子郭俊卿才续建完工,前后历时长达50余年,至今已有近170余年历史。
郭公馆东西临街80余米,南北临街长70余米,占地约10亩。大门坐西朝东,7级石台阶面向中大街,门两边是高1米的卧狮,屋脊两侧兽头高昂,两侧临街房歇山相连与之浑然一体。
公馆整体建筑风格属南北融合的园林结构,由10处单独的院落组成,多以北方四合院为主,各院落之间有主路和小路联通各院大门和角门,院内有大小2个花园。花园内,有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还有假山、鱼塘、玉玲珑等古代园林杰作,可惜的是,这座园林式古建在抗日战争中被毁掉,被其他建筑物取代,而庆幸的是,比它小的刘家大院却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了它的一个缩影,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们曾经的辉煌……
三
一切皆有机缘。正急于打不开刘家大院的门,马老师突然发现不远处“留白草堂”的门开着,他立即领着我走了进去。堂主刘凤霞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是一位作家,经营的小店重在挖掘古镇文化,多以字画为主,满屋的墙上都挂着字画,到处都是墨香。
源于文学,她找人打开了刘家大院,还亲自当我们的向导,一边讲解,一边参观。刘家大院是道口古镇的“小故宫”,两层三进的院落,主院的两边是边院,西边为妾室,东边为花园和学堂,漫步其中,凉风习习,小鸟啾啾,仿佛又回到了民国时代的生活。
刘家大院的旁边隔两条小巷就是石榴宅,因宅内的一棵近200年的石榴树而得名,主人郭全红经营着一家古装体验店和手工制作店。她家祖上曾经考取过功名,为他们留下了这份产业。她已经过世的公公李继东原就职于滑县水利局,其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在职时,一直和大运河打交道,退休后,还坚持不懈地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奔走,应该说,这辈子,他为大运河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郭全红便把老宅重新装修,开了这家店,目的是让更多走进道口古镇的人,来一次彻彻底底的穿越,为道口之行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
而这些,犹如静静流淌的运河,在它轻轻皱起的微风细浪之下,鱼儿追逐着历史,淤泥覆盖着沧桑,虽然没有了当年的帆樯林立,却又衍生出无限的风光和景致。
作为滑县道口镇街道解放北路社区居民委员会支部书记的武智勇,一直痴迷于运河文化,这些年,他搜集的不同时代的石磨盘、石雕、马槽、拴马桩,木匾、石碑等有关道口镇的老石器堆满了院子,在此基础上,还专门筹建了大运河红色记忆馆,重金购买了一批红色革命文物,把红色记忆通过纪念馆的形式免费向当地群众和游客开放,让更多的人在道口就可以接受到红色洗礼。
虽是伏天,天气格外的凉爽,站在大王庙广场,感觉到了冷。
韩自立老师骑着电动车停在我面前时,我们正准备撤离到背风的地方,一阵寒暄之后,韩老师便讲起了他创作的主题画《老道口全图》的全过程,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他翻阅了秦汉时的《旧时滑台古城全图》、隋唐时的《隋唐瓦岗寨全图》、明清时的《老道口全图》,从中汲取营养,历经10余载,终于创作出了这幅被称作滑县版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中国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的好评,并墨宝不吝,欣然为长卷作题,还特邀他参加了中、日、韩三国艺术研究论坛,与国内外艺术家交流。
应该说,依运河而生的道口古镇,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间房,无不和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镇里老人们告诉我,早在明清时期,朝廷就把道口作为经济重镇进行管理,一个小镇,居然设立了文衙门和武衙门,分别用于地方管理。文衙门负责地方的教育、行政、税收等管理;武衙门负责地方治安管理,还专门派有驻军(协防外委署:属绿营军制)。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衙门已毁于战火,武衙门还保存完好。
漫步古街,随处都是历史的遗存……
老澡堂、老店铺、老招牌比比皆是,能够反映当时商业兴旺的标志《同和裕银号》旧址,如今依然可见当年的辉煌。该建筑分前后两院,占地2亩有余,房间100余间,为河南金融大鳄、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王晏卿创办,1912年,他在新乡开创了同和裕银号,其后在全国各地建分号43处,开办工商企业50余家,在当时的河南乃至全国金融工商界占有重要地位。
大运河九转回环,静静流淌,留下了许多典故和历史,随着时代的洪流,默默地流进岁月深处。安阳市人大代表、书法家、诗人刘岸森在他的诗《运河情》中写道:
少小生此地,长读卫水声。蜿蜒今古道,何处帝王名?
百秩悠悠逝,沧桑载旧容。故园多少事,历历目中生。
戏柳堤坡下,濯脚雨岸坑。泛舟波渺渺,放牧草青青。
不忍春芳尽,常追断线筝。夏秋鱼满网,数九跨冰封。
渡口灯如昼,柬珊客贷行。桥头商铺众,深巷酒香浓。
欲解运河殇,谁人唱大风?叹君不老志,瘦影蕴奇功。
心起重重浪,沧桑一段情。京杭三千里,猎猎荡浮浮。
想想也是,老道口的影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她留下的一个个回味悠长的历史故事,还吸引着后来人去探秘、去发现。
潘新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荣获宝石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收入多种版本,出版散文集《秋红》《草帽下的雨季》《一园绿》、诗歌集《一树槐花》、小说集《黑枪》。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