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乘物游心”呢?
郑亚水/文
清代漳州名人曾习轩《游白云山记》载:“吾漳石镇之口,有白云山焉。……宋朱文公尝延留数日,书‘与造物游’四字,又题一联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站在白云岩上背南面北,右东左西,日月如梭,犹如在两肩之上走动,其中的“江”,便是系于腰前的九龙江西溪玉带,其“山”便是闽南碑林——云洞岩,即鹤鸣山之全景,这是虽身在此山中,也无法领略到的另一种风光。
佛教禅宗《坛经》中曾提到“向上全提”的不二境界,意思说世人总把官与民、男与女、是与非、江与山等对立双方看成事物的两面,而在此之上的社会、家庭、事业、风景等岂不是一种“不二”的高尚境界乎!当时,朱熹作为漳州的知州事,需要面对的痛苦应该是豪强地主与弱势百姓在土地经界上的矛盾,“正经界”文本上奏朝廷后,泉州籍宰相留正以稳定为由加以阻挠。朱熹在白云岩写下这个名联,除哲学意义上有援理入禅之意外,又带有以壮改革行色的思量。
道宗经典《南华经·齐物论》载道:老师王倪向学生契缺解释道家至人的特征,他说:“至人很神妙啊!山林燃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也不能使他感到寒冷;雷霆振撼高山、狂风掀起海浪也不能使他受惊,这种至人乘云气,骑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生死变化都和他没有关系,何况利害这等小事呢!”朱文公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似乎亦以道家至人为楷模,抛离案牍公务之劳神,舒展登高望远之超脱,题下这一名联也在情理之中!
造物者,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与造物游”即深入到自然包括社会各种事物中去探求真理,即游之于物,又取理游物于外,从哲学意义上说,有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味道,朱熹作为南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家,提出“与造物游”的命题,恰如列宁评价黑格尔哲学一样,与唯物辨证法“近在咫尺”。因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之道“即从格物到致知,致知而修身,修身而齐家,齐家后治国平天下”一路走来,虽其大前提出于维护封建道统需要,而其方法论上却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完全不同于后来明朝王阳明发挥到极致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玄虚。白云岩名对的横批“与造物游”,使我们深刻领会到追求真理之路的立足点和实践性,这绝对不是那种冥思遐想、闭门造车的心学理论或者佛禅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彻底悲观主义“空”的哲学。深入各种事物了解分析矛盾的规律性,而后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有“与造物游”的超然洒脱。
从美学观点看,“与造物游”要求我们不要执著于一时一物,也不要执著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在这方面,前已有北宋苏东坡先生的高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执著于一物,“游于物之内”自其内而观之,物就显得又高又大。物挟其高大以临我,我怎么能不眩惑迷乱呢?就不可能有“游”之灵性,因而只能“困顿”,不能发展了。苏东坡说,他一生仕途坎坷,生活颠簸,而能无往而不乐,就是因为“游于物外”。“游于物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事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的广阔的天地。朱文公一生经历与苏东坡十分相近,不同的是朱文公曾二十七次辞官,苏东坡三次遭谪,朱文公“造游”有理学,而苏东坡“造游”出文学。站在八百年前的白云岩原始森林中,透过树荫风洞面对九龙江上之清风,与云洞岩山间之明月,上与林中之宿鸟谈天,下对池中游鱼说禅,耳得之天籁之音,目遇之自然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便是白云岩“与造物游”的乐趣和美感之所在。
而从人学观点看,人亦是造物之一,如何指导人生幸福成功地游过度过,是人学的目标,人作为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结晶,站在无限时空看待人,从有限的生命形态而言,人也无非是自然界的瞬间游物之一,来自于自然,又终归自然。人不屈低于兽,人在精神上应有高于兽的感性和理性。而人在肉体上又不应妄成神之不朽,而需有一种尊重自然、又把握自然的智慧,从儒家的知性、道家的明性到佛家的悟性,无不在启示人与自然关系中作为特殊的造物所展示的神性,即人类所需要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理念。朱文公似乎启示我们游于“人”外看待自己,以小我的境界把自己放在“造物”中去审视自己,对待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分清如梭日月之阴阳。也只有开阔视野,才能以大见小,以小见大,犹如“江山常在掌中看”一样清晰地瞄准人生的目标,这也许就是白云岩“与造物游”的人生哲理吧!遗憾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名联的实物也在劫难逃了!好在今天,我们还可以回忆玩味!
朱熹在白云岩紫云书院写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幅名联,已在2011年国务院文史馆员和参事座谈会上被温家宝提到。在去年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再次举例说明。可惜所有公开报道,包括全国人大专委庄先副主任不久前来视白云岩,手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很多人好像遗漏一句最重要的点津之笔,这就是近似周部长的微信号称,写在对联之上的横批,朱熹亲书的"与造物游"。其哲学哲理更是中共的指导思想至理名言“实事求是”,这和民国闻名大家,湘西凤凰古城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心与物游》思想一致。有盼周部长把梧闽这一研究朱文公20年的最重要学术成果上传视听,以增微信群《龙文塔》新群友周部长微号文光吧!运到人不知呀!
白云岩若将"与造物游","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样完整的对联,调用朱文公原迹刻字造牌,列陈山上,意义极大呀!
周部长何以"乘物游心"呢?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儒圣,明朝军神王阳明的至理名言,王阳明从小苦读朱文公那客观唯心主义理学,解不开"心结",曾有三个月在其父的状元府后花园想"格物致知","格"就是研究分析,物即一花一木之类的事物,"致知"便是得到真知灼见的知识,心学是中国儒学哲学从孔孟到朱熹,来到王阳明,字守仁,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因为王阳明把佛教禅宗的大智慧融会贯通到朱熹理学的大成之中,也可以说吸取朱熹的唯理和禅宗的唯识,独创儒家心学理论。梧闽在《龙海文学》2015,2期,专文《竭尽心性》介绍王儒圣的"心学",可惜可能变成一纸白字而巳。王阳明先生被传说为五百年前禅宗六祖慧能的转世神童,当年他带明军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凯旋班师至广东绍关南华寺时,有一间肉身佛寺有五百年间无人敢开启,王军神死要看究竟,开门后六祖慧能的肉身佛手中飘来一张偈,说"开门便是禅定佛",王阳明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人事已尽——继续回朝便死在泉州南安,因为他在广西杀伐太甚,自断阳寿了!这是前话,后来王阳明所独创的中国文化最高智慧成果"心学",明清两朝弃之不用,仍不思进取死捧朱熹"理学",结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官民同崇的"圣经",甚至现在日本正在研究制造的最先进隐形战斗机,亦取名"心神",准备用来攻击日本精神——"心的故乡"中国,悲哀呀!老祖宗用心创立的科学之科学,亦即哲理"心学"智慧自已不用,让倭寇采用,多数不用,只有极少数如周部长采用,这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悲哀!是以作为欢迎央企某单位宣传部周部长入《龙文塔》微信群的欢迎词,可否?请群友明鉴斧正为荷!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