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老河寨村史记事篇
我薛氏村史传记名望久远,我始祖薛公,字从善,是于1397年,即明洪武30年,在全国第17次迁民中,我祖先从山西高平县长镇集迁民于河南省滑县半坡店乡东老河寨村。是以正处在黄河古道上而得名,又处在另一个老河寨村东边,所以就叫东老河寨和西老河寨。宋朝时黄河还在我们这里,到了明朝时黄河已向南移动了几十里,因黄河经常泛滥移动,如今已南迁了140里左右,距东边最近也有100里远。
全国第一次大迁民始从朱洪武6年,我村是在第17次是朱洪武32年迁民的。史记载在先后50年里全国共从山西迁民18次,朱元璋執政也就是32年。
我东老河寨迁民初期落脚时,人稀地广,人烟稀少,周邻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小小村落了。有是三五家成村,或十家八家的,也有不少新来户独家成村的,也有是先几家住在一起后又分开各成一村的。那时迁民弟兄几个不能同迁一个村,必须分开,我祖先是弟兄五个,排行老二,因还有个五弟没成家就一块跟我祖先过来了,但后来那个小五爷也没留下后代。老大是搬到了河南修武县了,如今已发展几万人了,号称薛半县。当初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已有不同经营小生意买卖的,互相交流认识攀缘结亲戚的很自然就增加了交流来往关系面了。稍微大点的村也可以成集市了,逐渐出现了有较富裕的人家出现,再后来更大点的村在大户人家的倡导下,就可以成立会了,生意来往走亲戚更是显得气氛活跃。我村起初条件还未成熟,但随着年多人增,逐渐培养上学的学生也多起来,有了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出外谋官,经商创业也就比较有头脑些,增强了后劲和知名度了。年久岁月,村规模越来越大,更是以文化传承而得名,在清朝中后期我村曾为滑县八大名望家族之一的前三名。现在我村常住人口已4000人都是一家薛,村无外姓,据网查现在全国类似超越此人口数量单一姓的村没找到第二家。从我村搬迁的外出户安家村庄还有几个村已在谱,总搜集在谱共7000来口,还仍有已报名而未续谱的村子仍待续中。我村有谱传记是从第六世祖中的叫薛国旺开始写的家谱,是按照上辈口述传记和四世祖的部分碑文落笔款中作谱所续传抄写下来的。
我们滑县曾是地处中原豫北地区的一个大县,也曾叫过滑州,记载滑县面积曾有2500平方公里,解放后被割出去393个村,至今仍有1840平方公里,现人口140多万,正好是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当时的滑县第一家是上官村“毛大令”,他是以富足面广而闻名,相传从滑县到北京千里之遥一路上都有他开的客店。
第二家是桑村高齐丘的一个姓高的人,相传他是以性格凶悍振八方,奇马以踏清扩地而暴富。
第三家就是我东老河寨村了,我村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人才培养,代代相传,出外上学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也有经商的,总计综合论定为第三名。据家谱记载,光清末前期有文化简历职称以上的人就有190多人。虽没有大商首富,但以人才多而居中。
在清朝后期,因村里富商地主居多,名传的远,但也易连造匪患抢掠,在咸丰十一年冬寒十月(1861年),贼寇再次入侵我村宅(他们是有组织的,如白连教什么的,邦匪成群结队),抢掠衣物珠宝钱财器物或牲畜,把我村六世祖国旺曾留下的琴瑟也给盗走了,全民奋起低抗,有扑敌杀身成仁,殉难献节阵亡的。据不完全统计,载入县制的有乾门十四世薛步云,爱朋前门十四世薛荣闾,爱坤三门十四世薛铁,爱坤四门南院十三世德温,德泰,十四世安国,宗咸。受伤的更多。谱中未祥述。损失惨重。乱后由坤门十三世祖德用言行服众,多息共端,与学生员身份的仲珂(捐县丞)尊为长,领头修寨。此时舆论纷纷,矛盾重重,焦点有二,一曰:不让占压耕地,二曰:要求把自己耕地圈在寨里。变耕为宅,因宅贵地贱而想得偏易,这时两位头领听后就主动放弃私心,率先占压了自己的耕地,带头打寨护佑全村,征集邻邦村民前来邦工,恩及邻村。到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门上刻有石刻年限)竣工。垣周约四里许,高三丈,上宽而平,可并行两辆太平车,外有睿牙形寨垛,环周八座炮楼,开南北两个寨门,寨门里各有一座八里翁土炮,射程辐射面是八里。(炮筒里主要是装上一斗如核桃大小的铁砂球,装上火药,捣实,引上惗),杀伤力大,遇到战事,敌人就是有个百十号人也会闻风而逃,因为铁砂覆盖面宽,不定打到哪里呢。炮楼上还有六十门鸡腿炮及火药,两头领被尊为寨长。
东西老河寨的寨围间距相差才300来米,外有寨壕至少各50米宽,也就剩那200米的空地可以种上庄稼了,中间有个关爷庙,就以此为界线吧。
谱中记载,寨围内八倾大,今以残留的老迹点实测,东西长480步,南北400步(一步等于5尺),计地800亩。寨围东西稍长,所以以东西街道为中主轴线。大致圆形,先打土寨墙,次修寨垛和八炮楼,最后修南北寨门,光绪30年(1904年),薛爱友门十四世克顺,字和斋,做了接司兵科经承典史,執行公务到了开封带了六个护兵,坐两辆轿车,顺便到家,他提议并主持为了种地方便,将东寨门挖开,清明节开门,十月一关门(冬季),门内用土屯门。
从修好寨后,又经天理教反乱,寨门关闭,寨上用转头往下砸,反贼爬不上墙,起到了保护村民的作用。据县志记载:天理教是滑县东半县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没有成功,未纳入国家历史。(1861-1871)10年修寨-1949)=78年的完整期。-2022年=151年的时间了,是以14世和13世发起打寨而完成的。现在我村从1397年算起至今迁民已经625年了,现已发展到23世了,村内在世的有八世,如果算上在台湾那个人,在世的应该还有九世,也就是15-23世。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村组建民兵抗敌,抗倭,抗匪,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保护作用,有三位烈士都在滑县烈士陵园,后一位是70年代的退役军人,在组织民兵训练,参加安阳地区地雷爆破大比武中,因掩护大家撤离中不兴触雷牺牲。
在解放后我村干部政治作风硬,听从组织安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70年代民兵训练大比武中,常被评为安阳地区12个县排名第二名,组建了一个标准的3-3制到3-4制编的民兵营,从打靶到队列训练,地雷爆破,自制炸药。枪械有56式步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60火箭筒,手柳弹等舍施。持枪拚刺训练,对男女民兵培训及为严格,锻炼了吃苦能力。
我村还充分发挥本村教育的优势,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对于地主富农家里虽然成分高点,但充分挖潜了文化人才优势,选出优秀教员,有师范院校毕业的人,在我村干部从政治工作引导,思想开导下,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为人民服务,为村民尽义务办教育,做实事,培养优秀人才而迈开了很大的一步。为培养学生,培养新的师资队伍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村办的学校教育水平也是全安阳地区12个县中评比的第二名,还曾办过农大。村办高中,与初中小学连在一起。学校教员28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共有700多人,德智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村农业粮食增产也较快,在村支委和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响应国家号召,以老中青三结合为方针,植树造林,治沙荒,治盐碱,打井灌溉,创建农村企业,有翻沙场,约有50个工人。想法为村民谋福利,创造优越条件,为创外汇储备,增长效益,方便群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发展基础上,随后又建起了在当时是我乡最大的面粉厂,5台钢磨规模,村里买了一台一千千瓦公率电机组,可供全村照明,企业及灌溉用电,配合大电网用电。还建了媒建厂,村里还买了车向陈召煤矿拉媒,配合租赁别人的车同时进行,在当时运输及不方便的情况下缓解了周邻村民不用再拉上个平板车,上个荆笆,步行捎干粮跑百余里去熬费几天人工路途了。可谓是既谋村民利益,同时也方便了周邻村群众。
再谈我村古宅院落也相对有讲究,虽如今已大变样失去原貌,但凭我记忆和搜集情况看,中轴街道以北的北半村来分析,在解放前应当是分为九个南北胡洞,以现在的村委会为中心的东侧胡同 为轴线向两边分。每个胡同里又有大致对称的四合头院,从东头到西头应当是横排18家。南北纵9巷,每巷里应当有5排家院,每个家院基本上是以四合头院的形式出现,听说在解放前盖有50多家大客围,两配房是以楼房形式的居多。也有堂屋是楼房的。有是三间客围,也有是五间客围的。总体算下来如果规则的话应当是90家四合头院落,最后一排的人家后边是后花园,已经靠近寨墙了。如果南半村也是如此规模发展的话,那么我们的村寨里以此规模当时就能容得下1000口人了。听说刚解放时村里已经是发展到上千口人吧。还听说在1930年间才700来人。1975年统计是2000来人。
中国建筑改进仍无止境,如果都能有计划的合理建设,那么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广阔的。觉得应该向南街村学习。
还有一个小典故插曲,出来门常有人问,老河寨的西瓜透熟是啥意思?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不过被久传演义化而已。曾被编为戏流传一时。花样越来越离谱,简单来说:确有此事,但只是在明朝中页,东老河寨的学生去西老河寨私孰上学,放学回家正好路过一瓜地,有一叫韩小梅的少女替父在庵里看瓜,在那封建时代几个学生挤抗互推的,说你不敢去摘个瓜,但有一胆大的冒胆去地里也不敢抬头的只管弹瓜,也不说话,但女子实在安耐不住的说了句,都透熟,摘个去吃吧。就这样的摘一个瓜走了,一路上边吃边谈。久而成了话题,越传越远,古话就怕多讲,传多了假也就当成真的了,被写书人升华为了娃娃亲的爱情故事,这个就不多讲了。
综合素材搜集,就编写这么多。
编写人。 第16世 ;薛克伍
2022年11月22日
水利职工,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