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饭
文/李雪静
小时候,那个绿柳环抱绿水环绕的小小村庄,不过百户人家。邻里间的土院墙矮矮的,大门或栅栏安闲敞开着,门前的看家狗一看人来就开心地摇着尾巴。因我家辈份小,我从村东疯玩到村西,一路上看到年纪大的就爷爷奶奶地响亮喊着。或许因为我的嘴巴甜,我蹭过好多爷爷奶奶家里的饭。长大以后,尽管吃过许多美味佳肴,却都吃不出儿时小村庄里的暖暖味道。
白菜疙瘩
村西头那几排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瓦房就是村里的小学,那时候上学没有家长接送这一说,都是要好的小伙伴结伴一起走。我和六奶奶家的秋菊自小一起玩,又是同一班,上学放学路上自然是形影不离。
我娘做饭早,我上学又心盛,几乎每天都早早吃完饭就去秋菊家等她。秋菊家兄弟姐妹多,一大家子吃饭时很热闹,无论什么饭菜都吃得热火朝天。一大盆汤,一小盆菜,一碗咸菜,一筐窝头,呼呼噜噜一会儿就吃完。虽然我刚吃过饭,但站在一旁看他们吃嘛嘛香的情景,我有时还是会被感染得咕咚几口口水。七八岁的小孩儿有几个不嘴馋呢?
这天中午,我到秋菊家时,六奶奶刚端上桌一大盆白菜炖粉条,她用筷子从盆里挑了一个大大的热腾腾的白菜疙瘩,吹了吹热气递给了我。我用手指捏着一点点咬着吃,甜丝丝,面嘟嘟的,怎么我娘炖的白菜疙瘩就没这么好吃呢。六奶奶见我喜欢吃,常常特意给我留一个白胖胖热乎乎的白菜疙瘩。
若干年以后,我自己做白菜粉条时,总是舍不得扔掉白菜疙瘩,总想把它炖出六奶奶家锅里的味道。
鱼面糊
胡同里独居的三爷爷留一把山羊胡子,喜欢小孩子,爱捞鱼,最喜欢带着几个小孩子去拾鱼。也许捞鱼之乐不在吃,在乎和孩子们玩也。
这天三爷爷扛着三角端网子,喊着我和秋菊去家南边水沟里捞鱼。不知为啥,这次一网网端上来的竟是鱼头靠着鱼尾的小不点。三爷爷见我们有失望的脸色,哄我们道:用这小鱼蒸鱼面糊甭提那个好吃了,走,中午跟着三爷爷回家吃鱼面糊喽。
我和秋菊在三爷爷家的大槐树下玩着跳房子的游戏,一旁的小黄狗摇着尾巴兴高采烈地为我们加油,三爷爷乐呵呵地从鸡窝里掏出了两个鸡蛋去小灶房里忙着,锅台旁烧火的风箱“呱嗒呱嗒”响了起来,不一会儿,槐树下玩耍的我们闻到了鱼的鲜香。
槐树下,我和秋菊雀跃着搬出小木桌,放好小马扎,坐等美味。扎着围裙的三爷爷微微躬着腰,端出一大盆热腾腾香喷喷的鱼面糊,又回身拿了半瓶白酒,一个小酒盅和几副碗筷,他咂一口酒,夹一口鱼面糊,慢慢喝着,我和秋菊边吹着热气边不怕烫地大快朵颐。一阵阵微风轻拂过三爷爷如雪的双鬓,好似要抚平他溢满笑意的皱纹。
多年以后,我吃过好多种做法的鱼,再也尝不到槐树下鱼面糊的美味。好想知道三爷爷当年怎么蒸得那么好吃,可他老人家已作古多年了。
那时候,村里有一家盖房子,几乎半个村的人家都会去帮忙,男人当瓦匠或小工,女人帮忙择菜做饭,一起忙活着力所能及的活。
这一次是富强爷爷家盖房子,父亲干得一手漂亮的瓦工活,自然是主力军。母亲帮富强奶奶忙活晚上的几大桌子饭菜,很晚还没回家。我和妹妹轻车熟路地摸黑跑到富强奶奶家寻母亲。
富强奶奶一见我和妹妹跑来了,赶忙从大锅台上摆放的菜肴中给我俩找好吃的。母亲按住她的手,说帮忙干活的男人们都还没上菜吃饭呢,不能先让小孩子动。毕竟那时生活艰苦,盖座房子家里要拉好几年的帐,日子过得更细,准备饭菜都是精打细算的。富强奶奶见母亲执意不让动没有剩余的肉菜,一转身拿起案板上剩余的两页豆腐皮,一边迅速切着,一边说怎么也得给俺俩孩子拌个豆腐皮吃。
平日里,一年到头难得吃几次豆腐皮的,富强奶奶把一盘切得细细的,拌上葱丝,酱油,香醋,点上香油的豆腐皮放在锅台上,拿来筷子让我和妹妹慢慢吃。
富强奶奶拌的那盘豆腐皮到底有多好吃呢?导致若干年后,我一看到美味佳肴这四个字,眼前一定会浮现出那晚站在锅台前吃豆腐皮的幸福情景。
凉面条
西邻五奶奶家养着六只雪白的羊,有一年夏天,五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让我放自家的七只羊时就顺便赶着五奶奶家的羊一起去草坡。我也乐得多统领几只羊,能长些浩浩荡荡的威武感。
这一天比较热,晒得小脸通红,帮五奶奶把羊送回家时,五奶奶非留我吃饭不可。说早已擀好面条了,就等我回来捞凉面条喝。
五奶奶院里有一棵亭亭如盖的梧桐树,树下有光滑的青石桌凳,夏天的午饭和晚饭大都在梧桐树下吃,清风一吹,那个美哦。
五奶奶的手擀面,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秘制卤料的,不过是把刚出锅的面条,放在冒着凉气的井水中捞一下,浇上蒜泥,麻汁,剁碎的腌香椿芽,咸菜丁,豆角丁,黄瓜丝,来不及拌匀,我就呼噜呼噜地狼吞虎咽起来,大快朵颐后,再喝一碗散发着麦香的面汤,小肚皮撑得溜圆。
九岁那年的夏天,我在五奶奶家吃过那一回凉面条,惦念了半生。从那之后爱上了凉面条,可惜再也吃不出梧桐树下青石桌凳上的味道。
东邻长贵爷爷家的三儿子娶了个漂亮的新娘子,勤劳能干又孝顺懂事,我对她一直有着特殊的好感。因为她的到来,让我吃了三天美味无比的杂烩菜。
村小人情暖。那时候一家有结婚的,几乎是全村人的喜事。大人孩子都喜气洋洋地起个大早,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裳,前来帮忙帮人场,逗逗新郎,夸夸新娘子,好不热闹。对馋嘴的小孩子来说,抢一把喜糖特开心,敞开肚皮吃一顿宴席上那些七大碟子八大碗里的硬菜更是解馋。
宴席结束后,把酒席上剩下的菜肴仔细地倒在一起,就是别具风味的杂烩菜。也许是长贵奶奶早对准儿媳特满意吧,事先把酒席准备得特丰盛,菜肴份量足足的,所以折下来五六大盆的杂烩菜。当天晚上给我家送了满满一大盆。母亲每天熥上几碗让我们解馋,我们足足吃了三天。各种菜肴混合在一起的独特香气至今让我喜欢吃杂烩菜。先生有时笑我:真是小村庄里长大的。
是的,我就是生在那个暖暖的小村庄里,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无论离开多少年,走了有多远,那个小村庄的味道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惦念。

作者简介:李雪静,女,聊城市人民教师,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