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蓼莪堂
肖仁福
半边街东侧,有一个不大的铺面,曰蓼莪堂。蓼莪堂与别的店铺不同,既不销售皮毛面货,也不供应茶水饭菜,却经营灵牌和墓碑。
原来半边街虽只有半边街,却占据着左走桂林、右入沅江的陆便水利。自然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热闹非凡。就连山上的强人也往来不断,以饱囊橐。免不了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弃几具死尸于街畔。半边街人心善,从家中搜一床田篾席,拿来裹了尸首,埋至街后的山岗上,十天半月或者更长的一点日子,死者亲属或同伙会来收魂。收尸人便带了路,爬上岗去,视那荒冢。收魂人感激不尽,拿了钱币相谢。收尸人也不客气,接了,拿回去扩充自家铺面。也有最终不见收魂人的,收尸人也无所谓,权当积德,下回有弃尸,照收。
能与强人抗衡的,恐怕就是那帮排佬了。排佬们从巫江上游放排下来,在闯巫江的大漩涡之前,必在半边街外弯排休整。他们人多势众,加上入沅江过洞庭,早练就一身豪气,手中竹篙挥舞起来,不比强人的刀子差劲,龙虎相对,自然有两败俱伤的时候。这样,街后的岗上免不了又要频添许多坟堆。
蓼莪堂就这么应运而生。
蓼莪堂常年堆着打磨好边角的石料和削好了式样的木片,没买主时,是不上字的。待收魂人到岗上祭拜过亡灵,来蓼莪堂购置灵牌和墓碑,再按买主要求雕字。灵牌是收魂人拿回去立“家先牌位”的(编者注:家先,方言。湘西南人家在“堂屋”中心墙面设立神龛,上书“天地国亲师位”等文字,是安放和祭祀先祖的神位,称此为“家先”),才二尺见长,刻上亡灵名讳即可,故立等可取。墓碑复杂些,除了名讳,还有年月,籍贯生平,得多费些工夫,所以收魂人述完碑记内容,雕匠便说:“先去别处买点土纸香蜡,给亡灵寄些零花钱,明早来取墓碑。”买主便“嗯”一声离去。第二天清晨,铺门一开,买主与灿烂阳光一起晃入蓼莪堂,墓碑已雕就置于堂侧。见那碑字隽秀灵动,买主已是眼亮三分。将墓碑弄去岗上安毕,离开半边街前,还不忘到蓼莪堂来向雕匠说句感激的话。雕匠于是行个喏,目送客人幽幽离去,走进那缠绕着艳阳的氤氲里。

湘西南人家的“家先”
这雕匠姓王,生得额高颐阔,唇厚嘴宽。半边街人有句“男人嘴大吃四方”的俗语,大家都叫雕匠为王四方。王四方不是半边街人,系巫江上游一户远近闻名的石匠世家之后,据说,他曾与一位叫麻大炳的拜把兄弟召集起一个排帮,在巫、沅线上闯荡过好几年。自然常在半边街弯排,与横行一时的蒋老五遭遇过几次,结下了宿怨。
这天风高浪恶,王四方和麻大炳的排帮比往常晚了一个时辰抵达半边街。明日要闯巫江口那个大漩涡,当然要弯排上岸,以养精蓄锐。谁知刚一离排,就与蒋老五匪股相遭遇,稀里糊涂厮杀起来。这伙匪股非常凶残,县保安大队多次围剿都无奈其何。当然,自巫江口闯荡过来的排佬们也并非等闲之辈,谁身上都有些本事,一上场就用竹篙将匪股扫翻一溜。不料这伙匪股新近弄了几支破枪,开起火来,排佬们只得弃下木排和死难的兄弟,作鸟兽散。
王四方在水底浸了一宵,第二天蒋老五离开半边街后,才敢冒出水面。可他的排帮已不复存在,木排被匪徒们搅散,随流漂走,兄弟们不见踪影,连麻大炳也未知是死是活。王四方在岸边站立良久,最后沿石级上了半边街,雇人葬下死难的兄弟,再租间木屋,动手取石料,錾石碑。兄弟的坟上都竖起墓碑,王四方也就暂时了却了一件心事。
但他没走,开起了蓼莪堂。
蓼莪堂的生意很兴隆,这与王四方的手艺是分不开的。王四方刻牌錾碑从不书样。先将木片或石碑瞄上一眼,方嘴巴略微一抿,便动手雕字。雕灵牌,技法与木刻艺术相似,容易出字。墓碑上的字难雕一些,究竟是石块。錾得深,还不够,一笔一划都得錾成方槽。王四方錾字,錾子与石碑平面成直角,是垂直着往石上錾的,那笔划的凹槽不会是上宽底窄的锐角,而是表层与里层完全一致,方正平直。这样的字就经得起风霜雨雪的磨洗,过得古。字形也好,洒脱典雅中,似乎还有几分沉郁和幽深的意味,与碑论风格吻合,倍受收魂人的青睐。因此,蓼莪堂一开张,半边街及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在王四方手上购置灵牌石碑。至于半边街后岗上的墓碑,自然无一不是出自王四方的手迹。
就这样,王四方在半边街一呆就是二十年,再没人觉得是外来的石匠,他已是地地道道的半边街人。
这一日,王四方正拿了錾子准备在堂中的石碑上錾字,街上一幽幽身影忽然晃进蓼莪堂。那影子悠长,恰好投在碑上,将光线悄悄吞噬掉。王四方一时迷失了要下錾的位置,只得停下手中动作。但他并未抬头,仍面向墓碑,只启动那张大嘴:“客官,请堂上坐吧。是要木牌,还是石碑?”
没有反应。那影子丝毫未动,仍遮在墓碑上。
“那就把碑文留下吧。”王四方这一刻已适应了石碑上的黑暗,准备扬锤鏨字了。“或者念一遍,我听着,照你的意思办理。”王四方有这个本事,人家的碑文只要给他念一遍,他不用笔录,就记得很牢,錾到碑上时一字不差,保证货主心满意足。
还是没有反应。那影子却不知不觉从石碑上移走了。
“呃?”王四方这才觉得有点奇,忙抬头去找影子。可那影子已不在蓼莪堂,消失得无踪无迹。
就也怪异,待王四方再拿起錾子去石碑上錾字时,那錾子竟不听使唤,老打飘,錾不出像样的笔划。王四方只得放下錾子,停了工夫。
从此,王四方再也没有心绪拿了錾子去那石碑上錾字。那石碑成了一块无字碑,随便搁置在蓼莪堂中间。
蓼莪堂的门也关了。
半边街人就惋惜,王四方放着这么好的营生不做,恐怕是疯了。
王四方自己不惋惜。每天,或是艳阳初露的清晨,或是落霞满天的傍晚,他就出了侧门,横过半边街,顺一溜石级下到巫江岸边,独自悠悠踱步。偶尔也在一块大石头上坐坐,望几眼巫江上流动的彩色波光。还有那无帆的小舢板,被人划着桨或撑着篙,驶向江心,荡漾起圈圈美妙的涟漪。

巫江第一湾(湖南城步)
每每这时,王四方的脸上就有一种殊异的神色。那大嘴轻轻张合着,眼睛里浸着深邃的目光。
半边街上了年纪的人便说,二十年前王四方的排帮被蒋老五匪股击溃时,王四方就是在这块大石头下面的深水里泡了一夜。
就这样,王四方的影子在江边晃悠了两个月。
两个月后。半边街人不再见王四方跨出过蓼莪堂。是有什么变故吧?半边街上人议论,王四方是不是在街外的江边辞了脚尖?“辞脚尖”是当地人的词汇,意谓人临去阴间之前,去生前走过的地方“辞行”。
人们便撞开蓼莪堂,拥进王四方的住宅。王四方蜷缩在床上,已是奄奄一息。那大嘴巴张着,往外冒白沫子,似要冒句什么话出来。
待王四方一落气,半边街人就搜出王四方平时经营灵牌和墓碑积下的钱,去请了道士、歌师、吹鼓手,给王四方超度亡灵。王四方的老相(编者注:老相,方言,指亡者遗容)还算熨贴:腿脚伸展,臂膀平直,且双目也闭合得紧。只有那张嘴巴仍张着,不愿合上。道士打了三次卦,念了三道咒语,用手在他脸上拂了三轮,也不当用。有人去街上弄来一枚货真价实的小银子,让王四方衔了牙,那大嘴巴还是倔强地张开着。这种样到阴间,阎王爷见了,是要被遣去独木桥上作厉鬼的。
就在半边街上给王四方大做道场的那个晚上,好几个月不见木排的巫江上,忽然漂下一卦长长的大木排。木排驶近半边街时,巫江下游也漂上一溜船队。据目击者说,那是蒋老五的船队,船上人身上还扛着长枪呢。船排快相遇时,船上的人开了火,排上人便一个个都跳进水中。船上人往水里扫了一阵子弹,准备往岸上靠时,才发现刚才还好端端的船只被戳了窟窿,哗哗哗往里进水。船队于是大乱。刚才跳入水中的人这时纷纷爬回排上,举着长篙往船上扫,船上人被扫入水中。只有为头的蒋老五了得,左手用勺子往船外舀水,右手摇桨,往巫江下游遁去。但到了巫江口,那船却不肯再听使唤,死劲往大漩涡处蹿。蒋老五只得放下勺子,双手去划桨。可没用,船似着了魔,不肯改变方向。眼见得离漩涡心越来越近了,那船突地倾斜起来,訇一声,将蒋老五摔入大漩涡中心。
原来船底有一大汉,是他操纵着这只船。
江上的事仿佛与半边街人无关联,他们只对王四方的丧事有着兴趣,热热闹闹忙乎了一个通宵。江湖上的你死我活,他们耳濡目染的多了,感觉自然麻木。
第二天,半边街来了一位陌生汉子,他衣冠不整,有些憔悴。但眉字间却透着一股英气。他拂拂身上风尘,径直走进蓼莪堂。但见他单腿跪在灵前,戚声道:“王兄,小弟迟了一步……”尔后,汉子便将一只大手伸到王四方脸上。这只大手几乎将王四方那灰暗发青的脸膛全覆住了。大手自上而下,只轻轻一抹,就移开了。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
那张死劲张着的嘴巴已合上。且合得那么紧,那么安然,竟给整个面目,无端添一份悠闲,一份自得。
半边街有人说,这一天,正是二十年前王四方的排帮被蒋老五匪股击溃的同一个日子。
之后,那汉子在半边街建立起镇人民政府。镇址就设蓼莪堂。镇名錾在门外的石碑上,那原是王四方动过鏨子却未錾上字的无字碑。
汉子自然就住在蓼莪堂,人称其为麻镇长。

肖仁福中短篇小说集《箫声曼》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
(本文源于肖仁福1994年文集《箫声曼》。原创作品,如转载,请注明“源于山径文学社”。)
作者简介

肖仁福,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畅销小说作家和历史文化学者,被读者誉为“中国机关小说第一人”。已出版当代长篇小说《官运》、《位置》、《仕途》(三卷本)、《阳光之下》等十多部,历史小说《苏东坡传》、《李鸿章》(五卷本)等多部,小说集和随笔集四十多部,共计一千万字。(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
点击链接-李迪盛作品
点击链接-叶飘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