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14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宅科村//王海军
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一种标志,更汇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还蕴含着一种乡恋、乡爱、乡愁,连接着乡土人情、家国情怀,孕育了一种地域独特的民风民德。
2022年8月25号,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名单,在省、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指导支持下,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
市中区的地名试点工作,得到了市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乡村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区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聚焦特色,打造亮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制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部分专家作家深入试点村发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村碑、路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编制乡村片区地名规划和地名采词库,搭建数字村落博物馆、线上电子地图,并拓宽旅游、农产品等多渠道路径,着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邀请了省内部分专家,通过查阅资料、访古探幽,实地采风调研,走访乡贤名宿,撰写出十几篇美文。今天起系列刊发部分专家撰写的与市中区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宅科村
王海军
村落概况
1、历史沿革
济南市市中区宅科村座落于济南市东南部卧虎山水库之畔,是一个环境优雅,风光旖旎、山青水秀、环境幽静、历史悠久的村落。
从清朝康乾盛世年代,宅科村就有先民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已经有了近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从村中保留的清代古井、二庙一庵的遗址和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足以证明了宅科村的历史悠久。但说起村庄的历史沿革,由于没有留存下村落历史资料的文字记载,究竟具体到是清朝时期什么年份来此地落户,已经无从考证。
宅科村虽无详实的史料记载它的来源,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村民,却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人。从村里的石碑记录来看,村庄始见人烟,应当追溯到清朝,村中的一眼古井据悉是清乾隆年间建造。像张仙神祠、关帝庙、观音(堂)庵,都是最有力的佐证。该村玄文俊校长的祖先,就是300多年前从东岳泰岱之巅的泰安,迁徙到这里来的;目前,宅科村以玄、郭、徐、吕四大姓氏为主流居民。
最早,该村归属于济南市历城区,1986年划归为市中区党家镇管辖。
2、村落简介
宅科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民风朴实,是玉符河自南部山区流经市中区的第一个村庄,堪称玉符河源头,与南部山区和十六里河街道交界。
宅科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为主。全村共263户,总人口738人。全村耕地总面积750亩,其中水浇地550亩,旱地200亩;森林面积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村子的周边有蜜脂泉、泉子峪,是过去村民经常打水的地方,俗称是”浇地都使用着矿泉水“的天然生态村落。
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环境与风景名胜
宅科村附近有玉符河风光带,卧虎山水库水源保护区。该地区峰峦叠嶂,依山傍水,水源旺盛,四季分明。宅科村南群山环绕,自东向西,大的山头有黑峪岭、陡岭子、奶头山、压岭寨、围子山、北楼山。山体植被茂盛,树木郁郁葱葱。其中黑峪岭,杨而民俗风景区紧密相连。站在黑峪岭上,可以俯瞰卧虎山水库粼粼波光。奶头山一枝独秀,挺拔耸立,站在山顶,可以遥望醉美的黄河玉带。围子山顶平坦如地,方圆足有千米之遥,尚存有战争遗迹,围墙长约数百米。
2、玉符河风光带
宅科村北头,系玉符河发源地,风光秀丽,水草肥美,流水潺潺,极具观赏与休闲功能。
玉符河,系山东省济南市境内黄河支流,《水经注》称之为玉水。发源于历城(现今南山区域)南部众山区的锦绣、锦阳、锦云三川。三川汇入卧虎山水库,流出水库后始称玉符河。2013年,济南市实施了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自卧虎山水库至寨而头段,通过子槽扩挖,绿道布设,建成“山水相依、渔耕井然”的郊野自然景观;自寨而头至104国道段,通过边坡修复,河槽整理,拦蓄补源,形成“溪流相连、阡陌辉映”的回灌补源区。
3、村南南干渠
是上个世纪宅科村民战天斗地和吃苦耐劳的奋进精神最有说服力的印证,属于一般性的提水站。大约是在1967---1968年开始开凿兴建。当时,宅科村社员们在没有任何机械类大型设备的前提下,依靠肩扛手提,使用原始的大锤、钢钎,一步步打通着坚硬的岩石,愣是在石头堆里打出来一道地下渠道。该人工渠长约三华里,引卧虎山水库水灌溉所用,可灌溉基本农田300多亩,在当时背景条件下,极大地解决了宅科村土地灌溉难题,保证了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后来,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加快,这种比较原始落后的引水渠,作用已经渐渐失去,现已基本废弃,只有部分段落还在使用。代之以新打出的四眼深水机井,即可满足全村农田浇灌之需。该干渠建设规范,为农业学大寨时的典范工程,现在,已然成为该村的一个活生生的教育师范红色基地。
文化古迹
1、金香炉的传说故事
宅科村北,玉符河北岸水面很深。晴天,人们在此可以看到一个金香炉的影像。据说很久以前,此地水中存有一金色香炉,有一尾金色鲤鱼在此护卫。附近居民纷纷前来打捞,但金色鲤鱼护卫得法,金香炉始终没有被捞出。一天,一南方人来到此处,发现其中奥秘,破解机关,将金色鲤鱼支走,遂将香炉盗走。金色鲤鱼返回后,发现没有了金香炉,非常恼怒,于是一头碰死在北面的大石山。现此地存有两个石洞,传说是金鱼碰撞所致。
宅科村金香炉传说遗址(吕伟供图)
2、宅科村龟湾传说:传说宅科村的东面,有一水潭,面积10余亩,常年有水,水深约5米,当地人称为龟湾。相传很久以前,此湾中有一大龟,常常深夜到附近村民家偷吃做豆腐用的磨糊。村民发现自己的磨糊竟然天天减少,非常奇怪,于是采用蹲守的方式发现了其中秘密,非常恼怒。准备了棍棒,决定惩罚偷吃磨糊的大龟。晚上,大龟如期而至,村民用工具猛击龟头,大龟非常害怕,遂返回逃跑,村民尾追击打。大龟逃至大湾附近不能前进,缩头在此死去。于是人们将此湾命名为龟湾。
3、奇特的古井
步入环境优雅、宽敞明亮的村庄,不远处路西,一处亭子映入人们眼帘,这就是宅科村闻名遐迩的老古井。古色古香的亭阁,冷峻整齐的石栏、井壁,沧桑亘古的井台辘轳把子与碑刻,都述说着几百年前,一段段精美的民间传说故事。
此眼古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代,大约距今280多年。那时候,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村子的百姓们只能说靠天吃饭,靠河吃水,由于村庄附近的玉符河是一个水域流淌的河流,加之老天阴晴不定,玉符河水旱涝不均衡,人畜吃水理应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宅科村先祖们发现他们的村庄依山傍水,地下水泉脉资源相当的丰厚,就凑集银两,挖掘了这口水井,供应着全村的父老乡亲们饮用。这眼井水水质纯净甘洌,没有杂质,口味绵软,堪与现代的矿泉水媲美。
4、张仙神祠的故事
在清末民国初时期,宅科村有十年未娶进一房媳妇。再就结过婚的,生下的孩子也死亡率很高,造成了宅科人口急剧下降。后经名人指点,需要在村头建一座张仙神庙,方可保证人口增长。全村人自动捐资修建此庙。有一吕氏村民,名叫吕希红,膝下只有一女,是一位有名的石匠。他带领自己的几个徒弟,自己凿石运料,.不取分文,很快就把"张仙神祠”建好并刻下碑记。剩下的油漆彩画,塑造神像等工程归另一个人,是他昧心拿走了所有的钱。事隔一年,吕希红的妻子五十多岁生下一子名叫学勤。后来,他膝下有四男两女,成为兴旺的一大家族。而另一个人却是因为贪财,触怒了天神,从此以后,再无一男半女子嗣来承继他的事业。
张仙神祠旧址墙壁上牌位
至于,建造张仙神祠时,先辈们将张飞(字翼德)与关羽(字云长)和刘备(字玄德)的神像供奉在一起,应该是宅科村老一代人的崇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丽传说与豪迈气概,也借以建设张仙神祠之良机,对村民及其后人,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化作用,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深深地寄托了宅科村先人们美好的祝福愿望吧!现在,宅科村街道上漂亮的墙体上,依然供奉着三位古代贤人的灵牌神位,倒也成为乡村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了。
5、宅科村观音堂
在宅科村东有观音堂一座,与关帝庙相隔20米左右。两座庙堂建筑风格独特,气势宏伟。是什么时候始建年代不详,但最后一次重修观音堂是在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现有碑文可查)。当时,此庙宇有香地40余亩,归属千佛山寺院管辖。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把所有的塑像全部拆除,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村里把三座庙全都卖给村民建房屋。现在的观音堂已改建成了村卫生室和友谊广场。唯有一尊莲花石座,还摆放在卫生室门口的两侧。有人把石座的图像发在网上,反馈的消息是此莲花石座系唐朝的石雕风格。由此可见宅科村应当始建于唐代。
红色文化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的宅科村,亦是我们党的抗日武装比较活跃的村庄。
大概在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最为困难和关键阶段,驻守在罗而庄铁路大桥的一个班的鬼子兵,每个星期六要和镇守在仲宫大本营的鬼子兵汇合。宅科村周边的原鲁西大队刚刚改编为正规的八路军,得到村民的准确消息后,就在宅科村西鬼子途径的必经之路,准备打一个伏击战。头一天下午,鲁西大队的一个排进驻宅科村后,严格保守机密,只须进,不能出。第二天,任务布置好,指战员们提前进入到埋伏地点,严阵以待。意外情况总会发生。当鬼子刚刚接近伏击圈,一位新战士因为心情紧张开了第一枪,打伤了一个鬼子的腿。枪声一响,顷刻就惊动了这一个班的鬼子兵,他们用轻机枪做掩护撤退,如丧家之犬落荒而逃,使得这次伏击失败。这次八路军伏击敌人没有成功,招致来鬼子汉奸们的疯狂报复。第三天,吃了亏的鬼子兵他们在宅科村抓走了赵廷君、鲍永顺 、朱文明、郭继彩等八名村民,准备在仲宫枪杀,以此逼迫他们让八路军来换人……后来,八路军通过收买了鬼子的翻译官,才把这些无辜的村民解救出来。
在“历城县志”上,记载着宅科村两位烈士的事迹。一位是宅科村抗日战士民族英雄玄春庭,他是鲁南抗日纵队的人。有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驻扎仲宫的鬼子抓获,他宁死不屈,忍守着酷刑与折磨,咬紧牙关,不出卖党组织和游击队,最后,恼羞成怒的鬼子在仲宫将其杀害,这位抗战英烈牺牲时,才年仅二十岁;另一位是徐广保,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书写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留取丹心照寰宇”的伟大壮举,也为宅科村人民赢得了光荣与自豪。
前几年还有两名健在的原抗日鲁西南大队的战士(现在都已经故去),一名叫王玉平(小名二祥子),解放后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商业局长;另一名徐文彩,退役后担任了新疆乌鲁木齐兽医制药厂书记。
在宅科村,乡亲们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地下党员郭富议(俗名:郭么子)智擒国民党残匪的精彩故事。
据村里老人讲,解放战争时期,有两个国民党的散兵盘踞在宅科村南的围子山上。他们仗着有枪,经常下山来到村里抢掠老百姓的食物与东西,或者让村里人上山给他们送吃送喝。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恨得咬牙切齿。这件事情被附近的共产党游击队知晓。地下党员郭么子乔装打扮化装成一名女子,装作给国民党匪兵送食物,暗暗在盛干粮的篮子下面藏着一把手枪。匪兵见此非常高兴,留下一人看家,另一名下山迎接。被老郭用枪顶住后脑勺缴了枪,又上山逮住了另一个国民党匪兵。两个昔日为非作歹的匪兵先后束手就擒,从此,让宅科村老百姓得到了一方安宁。地下共产党员智擒国民党匪兵的故事传为佳话,口口相传传颂于玉符河畔的十里八乡。
宅科村与魏家村的深厚友谊
谈及宅科村乡风朴实敦厚,这里面还有一段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村东头,已经废弃的关帝庙旧址,现在的友谊广场上,竖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绛红色的石碑格外引人瞩目,上面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友谊广场”四个大字,记录着宅科村与友邻魏家庄一段深沉而隽永的友谊故事。碑文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友谊广场,宅科村友谊广场,建于公元二00五年十月,面积一千平方米,系本村广大群众健身娱乐之场所。同时,亦为村两委宣传党的政策,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之阵地。广场之建设得本镇魏家村大力捐助,是两村友谊之鉴证。特此立碑纪念。市中区党家庄镇宅科村支部委员会、市中区党家庄镇宅科村村民委员会,二00五年十一月。
这个精美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清代宣宗道光年间,距今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当时的玉符河未经治理纯属一条天然河道。经常是晴天河床断流,干涸无水,雨天又是山洪暴发,河水肆虐。这一年,天气大旱,滴雨未降,人畜无水,庄稼都快旱死了。魏家庄的村民组织龙灯队和十二个寡妇共约百余人,到玉符河宅科村、寨而头村的流经河段拜神祈雨。
当时,河水比较小,祈雨人员大都分布在玉符河西岸。可能是村民的祈祷感动了上苍,亦或是老天爷怜悯这里的父老乡亲,正在祈雨过程中,大雨磅礴倾泻下来,随即,玉符河水暴涨,河道溢满洪水,把求雨的人员隔在了河西岸。水大不能过人,几位魏家庄村民无法找到返回村庄的路途。眼看玉符河波涛滚滚,回家无果,此处也是相当偏僻,天也即将黑了下来,几位村妇心急如焚,掩面而泣。宅科村、寨而头村的乡亲们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伸出友爱之手,热情主动地将魏家村的祈雨人员请到村中,安排好食宿。第二天河水小了,两个村的群众又用牲口将祈雨的女眷和老人安全送回魏家村。从此三个村就结下了日久弥深、亲如兄弟的深厚友谊。
宅科村的今昔对比与远景规划
解放前,宅科村固有土地九百多亩(含山坡地),约有370口人,有5个山头,7条峪沟;山坡面积200余亩。
解放初期,全村均为土坯房、草苫顶,无一间瓦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村民开始盖砖瓦房。现在全村70%是钢筋水泥构建的二层小楼,有的村民还盖起了三层高的楼房。现在全村有200辆汽车(含大小和货运车辆);深井自来水、燃气、污水管网、网线等一切公共设备一应俱全,生活相当舒服与方便。
宅科村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宅科村的交通出行更是便捷,仅仅200来户的小山村,东西走向的柏油马路,水泥路有5条。南北走向的柏油路、水泥路有3条,交通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居住出行。
现有土地700多亩,90%是水浇地,其中有300多亩自流灌溉(靠卧虎山水库和渠道);5眼机井一个大提水站。尤其是2017年的国家水利管网工程,使整个山村变成小江南。由于村委管理得当,所有灌水工程的利用率百分之百,现在是全省105个齐鲁样板村中的一员。
宅科村的明天
宅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引以为荣的丰硕成果,下一步,他们将积极探索“党建+绿色产业”模式,在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3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同时,积极挖掘传承本地传统特产老豆腐,把豆腐做起来,做好,做实,发动引导村民把产业搞起来。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且也有助于和谐团结,安定宜居。
同时,积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巩固齐鲁样板示范村建设成果。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垃圾收集点、安装路灯、对村南侧水系环境、村广场、建筑立面等实施综合整治,展现全新的村容村貌。
在特色经营与绿色旅游产业开发方面,宅科村规划保留原汁原味的村庄特色,逐步打造精品农旅,形成集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科技、科普人文教育、自然宜居于一体的集中体现市中品质的田园牧歌式乡村振兴示范点,争做市中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相信在党的农村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历史悠久的宅科村精诚团结的父老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迎来宅科村最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我们满怀信心翘首以盼这一天的到来……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