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气韵不凡 大家风范——访中国书协理事、吉林省书协副主席景喜猷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气韵不凡 大家风范
——访中国书协理事、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书协副主席景喜猷先生
坐在我面前的景喜猷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一张白皙文雅、略带微笑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亮眼,谈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与追求、炽热与酷爱,他那若有所思的表情、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古朴娟秀、飘逸沉稳、柔美刚健,一句话景喜猷先生的作品清新淡雅、赏心悦目,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细品之宛如春风拂面、香气袭人。
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景喜猷先生在展会现场合影
景喜猷先生1963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贵州安龙。号师南,别署无惊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及长春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民进书画社社长、民进长春开明画院院长、吉林省青年书协名誉主席。
坦率地说,我与喜猷先生多年前就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因为我选择了到北京发展,故见面的机会渐渐少了。然而他那扎实的艺术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着实令我敬佩。
采访与交流中,喜猷先生向我讲述了他与他苦苦追寻的书法艺术。
喜猷先生若有所思地说:自己自幼就酷爱翰墨,可以说耕砚不辍。但在那个讲成分的年代里,由于祖辈是清末朝廷和伪满皇宫里的官儿(高祖景其浚,官翰林侍讲,河南学政;四曾祖景方昶,南书房行走),父亲“沾了光”,家庭成分被定为“伪官吏”,下放到农村。我是在父亲被批斗的阴影里长大的。
讲到这里,喜猷颇为动情地讲道:也许是天意,幼时看到先人遗墨,竟爱不释手。记得有一本供人临摹写字用的大字写本,我把它整天装在书包里,不时翻阅观看、临摩,直至磨碎——现在想来真可惜。稍长考入少年宫书法班,始知要临帖,欧、柳、颜、赵。依样画葫芦。其实,那时也不是真知书法为何物,却也参加了一些活动并居然有奖得。
在谈及后受业于书法名家周昔非先生时,喜猷更是感慨万端,他说:在先生启导之下始入正途。遍临名碑、名帖,胸次眼界为之所开。因此,有一段时日狂语“唐宋以降一概不理”,如今想来真可谓“无知者无畏”。我天资愚钝,悟性非高,临古虽似,仅及皮毛,所得甚少。后闻沈尹默先生,遍临北碑,以《吊比干》强其笔力,后于褚书定音定调,且不惑之年方作行书,皆基于楷则。褚书多北碑之嗣音,笔法最为丰富,“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世之不能一毫以婴之”。世人多谓褚书纤细、柔媚,却不知“褚书笔下力敌千钧”。我深信之,并再度以褚书下手,《伊阙佛龛》《圣教》《倪宽》《阴符经》《房玄龄》均多所用功,虽未得褚书之义理、三昧,却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儿”。
在谈到近些年书坛的变化之巨大时,喜猷说:开放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观念的更新、审美意识的转变,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理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我自然地不能满足于熟悉的“陈规、旧制”式的习惯性书写,想尝试着弄点子新招儿,但这又谈何容易?
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喜猷如痴如醉。他说:2003年,我暂弃工作,别了妻儿老小,只身迈进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于王镛工作室学习深造。我想我的作品尚不能在短期内有多么大的改变。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却使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心路发生着变化,并试图以一些陌生的表达方式,重新审视和思考书法创作的一系列的问题,以一种平常心和平等观去参去悟,并主动地关注、欣赏和研究其它艺术风格的——甚或是不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最后,喜猷先生这样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说,我以外皆我师也!
同喜猷先生的对话,令我感慨万分,是啊:从20多年前便获得全国书法大展的奖项,到如今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景喜猷的艺术人生日渐笃定成熟。相继出版了《景喜猷书般若心经精品册》《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景喜猷书法卷》等。
景喜猷擅长楷、草、隶,他的书法一直紧贴清秀俊美的标签,他坚信,在艺术世界里“雅俗共赏”并不存在。他谦逊地笑言自己还在艺术生涯的学习阶段,“立足于传统、古典,再尝试在我的字里加一些东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耕耘必然有收获。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寻和不断求索,使景喜猷先生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其书法作品曾获长白山国际书法大奖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中华扇面艺术大展铜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优秀奖,第七、九届国际艺术大展银奖、金奖,“和平颂”全国书画大展金奖,第二、三、四届东北亚书画摄影展书法银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曾入选全国第二、三、四、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八届书法篆刻展,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交流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世界文字书法大展(韩国),中韩十大重镇书法家作品展等。
不仅如此,其书作及小传载入《珍藏书法集》(第一卷)、《全国历届书法大展获奖作者作品集》《神舟七号太空艺术之旅书画作品集》《当代艺术名家》,著有《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景喜猷书法卷》《景喜猷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景喜猷楷书习字帖》等。
不仅如此,景喜猷先生还曾赴韩国、法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澳门地区进行书法交流访问并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广为收藏。被评为中国观网·网民首选吉林十大文化影响力名人、长春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
叙述到这里,我想起我曾记录的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先生对景喜猷先生的大段评论,在这里也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可谓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范迪安先生是这样评论景喜猷先生的:景喜猷宽阔的“书路”为他的书写自由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这在他的作品中是清晰可见的。他的许多作品具有气度庄正而笔墨精微的质量,例如楷书的《道德经》《心经》《兰亭序》等作品,在鸿篇巨制中透溢出一气呵成、首尾气息连绵相贯的气象,足见他的功力;在结体上可见他在楷书的基础上悄然融入隶体的探索,间架中显现出文雅脱俗的精神追求,这种语言风格也与书写的内容形成内在的契合,由此使得全幅气象如清风拂纸,不留世俗烟火,成为精神世界的书写形象。在笔线点画上,他牢靠地把握住沉稳含蓄的基调,起落稳定,变化细微,于着力处见充实,于断续间见空灵,节奏和韵律都舒缓悠长,特别经得起视觉的咀嚼。在将传统书体进行转化方面,景喜猷的特点是在把握具体书体的意态之后融入自己的情态,这在他的章草书风上体现得特别明确,如他的章草作品《千字文》《沁园春·长沙》等,都在书写过程中贯穿了饱满的精、气、神,笔线提按十分稳定,又注重精微的变化,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文人书法气息,在章草体格的高古意境中显现出当代学者书家的气质,颇有“君子临风”的涵养与典雅……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已经取得辉煌业绩的景喜猷先生,一定会在继续攀登艺术高峰的征程中更加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