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智民,男,1946年出生,1970年 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0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煤田地质学博士学位。在地质队从事野外地质找矿20年,在地质矿产储量评审机构工作15年。历任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盆地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经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找矿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二等奖。
平凡孕育伟大
作者 李智民
平凡蕴育伟大。这句话人人都知,但似乎生活的实踐中却摸不着北,他们往往眼高手抵看不起眼下普通、平凡的工作。
我无意中看到了两件事,觉得挺有趣的,现在提供给大家一起共享。
第一件事是在清未有个叫王同春的人,河北邢台 乡人。5岁时,因天花导致一眼失明,7岁辍学,随父塞外谋生,辗转于今内蒙古磴口一带。成年后渐渐感兴趣于种地,但苦于受者黄河滚滚东逝水,则因无水利工程而无法用之自己田里,故逐磨着修渠引水,那时没有测量仪器,以高低布渠全凭肉眼,稍有差错则浩大工程就全部废弃,所耗银两那是王同春担当得起。王同春的过人之处就是会从平凡原始的操作中达到目的。每逢大雨,他总会骑着马去追水流,以水流方向判定地势高低,而合理布渠。就这样他在原先一片荒滩的河套地区成功修建了大渠五道,支渠270多道,可灌溉水口7000多顷,熟田27000顷。使河套地区变成了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塞外江南。王同春一生勤奋,终年奔驰于田野,对河套地区地形、土埌、水文尽收尽收囊中。成了名符其实,实至名归的土专家。死后百姓为其修建了生祠,叫他为河神。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顾颉刚、候仁之先生都对王同春开发后套的业绩给予高度评价。王同春用平凡的人生,原始的工作方法铸就了辉煌。
第二件有趣的事是有关“论语”的事。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子弟心目中的圣经。由孔门弟子逐世汇集编写而成,至东汉成书。其中由郑玄所注的“论语郑氏注”被视为论语的集大成者,郑玄本人因此于唐贞观年间被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但遗憾的是,该书隨以后朝代更迭,特别是五代战乱后遗散。清代虽有多种版本,但综合全部仍不足全书的十分之一。后虽在敦煌有所发现,但也被先至的英国法国日本等探险者掠劫而殘剩无几。以后探寻郑氏论语原本就成了我国考古的重大课题。
“生活处处有惊喜,转机就在拐角处”,没想到最后由一个平凡的十二岁小学生破解了这伟大的难题。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发掘了一个唐朝古墓,墓主是个授业的教书先生,他生前给自己的学生布置作业就是抄写“论语郑氏注”,学生的作业最后成了他一生慰籍的陪葬品。
可想而知,在严师的督导下,稚嫩的学子抄录论语是十分认真的。虽然不时会有一些错别字,但就论语的完整性来说,可说是独无二的。何况,在学生的错别字旁还有先生的批错点正呢。
这个唐墓中出土了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二十多件,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一个叫卜天寿的小朋友写的长卷,该卷长
538厘米,宽27厘米,共178行 。这个抄件末尾注名“景龙四年三月一日西州高昌县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这个可爱的小朋友明确的告知我们他抄写的准确时间是唐朝李显执政的公元710年,比敦煌发现的抄一本早了180年,故其准确度会更高。另外所抄写内容是以前未发现或未曾完整发现的。同时,也表明唐时,在新疆吐鲁番已有了完整的郡县设置,对研究唐时对新疆的治理给岀了翔实的依据。
卜天寿小朋友还在作业的未尾附了一首充满童趣的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雅拙可爱之态令我们今人也捧腹不止。
卜天寿小朋友当年做为小学生抄录“论语”可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他绝对没有想到经过1269年后,他的作业竞然会成为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他的平凡之举竞在千年之后弥补了“论语郑氏注”缺失的遣憾,为他的后世之人及他所在国土家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两个小故事道出了“平凡孕育伟大”的真理,每一个话在当下之人,所承担的平凡工作都会是伟大的事业奠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