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惠敏先生的交往
文/曹建文
前些日子,在中兴大街与守敬南路交叉口,遇上了正在等红绿灯的程惠敏先生,我连忙上前打招呼问好,老先生满脸笑容点头回应,虽然10多年没见面,但是见面后仍然十分亲切,老人家今年82岁了,家里已是四世同堂,短暂的交谈后绿灯亮了,和老先生挥手告别,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在生活中与之交往的点点滴滴。
一
1982年9月份,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集体劳动,业余时间我都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和几位文学爱好者互相借阅、互相交流学习体会,那时候各种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十月》、《收获》、《人民文学》、《中国青年》、《大众电影》等杂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我还参加了《电影文学》和《诗刊》举办的函授学习。
那时候邢台有新华书店和许多报刊亭,还有几家个体经营的书店 ,有六味书屋、醒狮书店和燕赵书社等,燕赵文化书社邢台分社店名这几个字,是我国著名诗人藏克家书写的,书社的经营者就是程惠敏先生,由于我经常去看书,一来二去就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他大我20岁。 二
1986年春天,我到邢台地区供销社劳动服务公司上班,公司隶属地区供销社,专门解决职工子女就业的单位,我父亲在土产公司工作。服务公司位于中兴路地道桥东口路南,有百货商店和副食商店几间门市,我在这里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
燕赵书社恰好在地道桥东口路北,离着近了去书社的机会更多了,对程惠敏先生的了解也多了,他原在曙光照相馆工作任副经理,工作多年在北京、石家庄的文化届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正因为如此,邢台市委机关报改为邢台晨报时,宣传部们领导便委托他联系书法名家来书写,就这样他和本市农民书法家王清武一同到北京,请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书写的 ,这就是邢台晨报报头的来历。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才刚刚开始,具有一定经营头脑的程惠敏放弃了正式工工作,当上了个体老板,开起了书店。
他和几位书店老板在石家庄举办了一次书展,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 三
1987年10月,通过招工我到了邢台彩色印刷厂工作,在这里结识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印刷工人赵一智爱好写诗,我就将诗刊的函授教材送给他几本,已经50来岁的他依然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一同做校对工作的赵良武、朱湘涛、杨四群和我,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编辑了厂报《彩星报》,在赵良武先生的推动下,才得以出版了几期,赵良武先生现任信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年的努力终成正果。
1989年9月,我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学习新闻专业,带去了几份彩星报得到了同学的夸奖。1990年10月结束了一年的进修学习,回到了厂子里在办公室工作。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经济大潮有涨有落,企业有兴有衰,大概93年左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厂子逐渐走了下坡路,为了企业的发展,桥东区政府经常派干部来指导工作。
有一次区政府两位干部来到厂里,我陪同厂长接待了两位,真巧其中的一位就是时任桥东区政协委员的程惠敏,他推心置腹的讲了一些意见,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没有改变厂子的发展形势。
1993年7月,邢台地市合并,邢台晨报不在我们厂印刷了,失去了主要业务的厂子一度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无奈在1994年初我就离开了工作七年之久的厂子,至今仍怀念那段青春岁月。 四
那时候,好多企业都不行了,许多工人都成了下岗职工,为了谋生纷纷加入了个体经营者的行列。
我和妻子在文体街摆起了地摊,卖日用品小百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买卖经营的很顺利,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又到了兴合市场西门口摆摊经营。
这时已经退休的程惠敏先生,经常到市场购物,走到我的摊位前总是停下脚步,说会儿话聊会儿天,谈谈他经商的经验,他家住在桥东马市街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我还到他家里串过门拜访过他,老先生十分健谈又平易近人,所以我愿意接近他把他当成良师益友。
直到2004年左右,兴合市场拆迁改造,建成了现在的世贸天街和亿德隆市场。
离开兴合市场后再也没有和程先生联系过,直到前几天又碰上见了面,刚认识的时候他是一位意气风发有所作为的中年人,如今已是八十出头满头白发的老先生了,而我呢?也是两个孙子的爷爷了,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啊,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好平凡的每一天。 作者简介:曹建文,1966年出生,邢台信都区人。1982年邢台五中毕业,1987年邢台彩色印刷厂工作,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进修,1996年-1997年邢台日报,2002-2003年邢台广播电视报,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台广播电视报发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