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意蕴深邃 气度不凡——时任吉林省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协副主席孙志卓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意韵深邃 气度不凡
——访时任吉林省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志卓先生
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路子的画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而在这条路上执著地走下去,并且走的很好、走出了高水准、高品位,更是难能可贵和令人为之肃然起敬的。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走进了吉林省书画院,采访了该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孙志卓先生。望着他的作品,听着他的述说,我感到了他的意韵深邃,气度不凡,感受到了他文化底蕴的深厚,艺术功力的扎实。
与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协副主席孙志卓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孙志卓先生1959年12月生于吉林省榆树市,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学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吉林省书画院院长、吉林省文联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笔者:孙先生,我在许多刊物和报纸上看过您的作品和对您的评论文章,对于您作品的高水准、高格调、高品位是有目共睹的。
孙志卓: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会是一个有无尽空间、无尽形状、无尽光线、无尽遐想的色彩斑斓的世界。总会是另外的一个陌生现实,其神秘魔力会带领人们去畅游这一陌生的现实——艺术的再造天地。
笔者:孙先生,您在绘画领域的最大追求和最爱是什么?能不能就此谈一谈您的看法?
孙志卓:具有生命的色彩与墨色,是我的追求、我的最爱。我想告诉人们一种真实的东西,那是从自然中攫取的真实,是饱含我的情与爱的再造现实所凝结的真实,绝不仅仅是漂亮的东西。选择走自己的路,做我喜欢的事,回报大自然的恩泽,相信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一个人独享午餐。
笔者:您一向反对照抄照搬,这恐怕也是您的成功所在吧?
孙志卓:照抄自然,模拟自然毫无意义,复制自然并不意味着在创造作品;重要的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种具有与人共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和理念。我们古老伟大的民族的艺术,有着悠久深厚的艺术底蕴,然而民族的古老,必然带来民族艺术的老龄化,表现在多种艺术形式趋于复杂、细腻、繁琐、浮华、萎靡。要使古树新枝茂盛,就要剁其老枝发新芽。要以天真的心性来审视我们古老民族艺术的伟大传统,找回返璞归真的路,义无返顾。
笔者:画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恐怕您对此感悟更深?
孙志卓:大自然是画家创造作品的原料库,原料库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是材料而已,对画家来说那是源泉。没有源泉如工厂没有加工原料,商场没商品。画家没有大自然的滋养,作品之生命完结。画家在自然中感受着自然的力量,吸取着自然的精神,转至情感的升华,便有新产品的诞生。升华是画家主客观思维交融、碰撞沉积后的结果。非凡的交融与碰撞诞生非凡的作品。
笔者:孙先生,在您的作品中无不突出和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对此您是如何思索和构筑的?
孙志卓:活生生的生命才是最美的。无论你表现什么,没掌握造画面的真实,作品便失去了灵魂——生命力。看看身边的艺术作品,让人心动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一切的思想观念都包含在画与观众的真实对话中。抓住一切能使自己产生兴趣的东西,这里一定饱含着能与其他人共享的资源。很难想象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能创造出人人喜爱的作品。兴趣具有感染力,能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别人,感染力是作品的要素。
笔者: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您是追求完美的人,在艺术的领地上不怕平地耕耘、求索,您能不能就此谈一谈?
孙志卓:追求完美,是艺术家舍得用毕生心血去换取的奋斗目标。然而,绝对意义上的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完美。一棵树结的果实也是有好有坏的,一个画家的作品也是相对于自己其他作品而言其完美与否。要展示自己近乎完美的一面,追求完美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们永远会在心里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
孙志卓先生强调:艺术是人的艺术,艺术家是人的艺术家。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真谛走得越深远,被理解的机会就会越少;不过,如果艺术家是用心灵去体会,创造的作品,被理解和认识是迟早的事。创造艺术的过程是痛苦、欢乐交织并存的。理解与不理解艺术家该泰然处之。
孙志卓接着说:艺术是全人类的共享资源,真、善、美是人类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融合在真、善、美的框架之内。真、善、美是世界主流人群的审美标准,符合人本性中最灿烂、华彩的一面。
笔者:孙先生,艺术不能没有灵魂,在您的作品中这一点总是极为集中和突出的,请问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孙志卓:“情”是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在灵魂。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是充满人的情感的世界。人的情绪、情欲、情结、情怀等一切情的波动与人本性纠结在一起“斩不断、缕还乱。”一方面想摆脱情的纠结;一方面又祈望美好的情感多多益善。艺术作品可以是人的情感最好的载体,作品可说出许许多多的人想说又说不出的情感。能拨动欣赏者的情弦的作品,一定是人们深爱的作品。人们永远最关心的是自我心灵的感受。激情是激发情感的鼓锤。
笔者:人生要有一种境界、一种心境,艺术家也如此,孙先生您说呢?
孙志卓:艺术家要学会享受人生。要使自己的作品神完气足,清亮通透。这是源于现实中的不间断调整的一种心境。在现实生活中审视澄清一个个瞬间的现实,用一种眼光高高望去,用一种平常心在低低的品咂;用一种境界来通透平凡的空间,创造生命的高点。能让人在现实中一下寻回一种失去就在身边的美好的东西,让人顷刻间就体验到一种种忘却的平凡经历,才发现生命源属于平凡的空间。
笔者:孙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家,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与观众心灵上的沟通呢?这恐怕是每个艺术家都极为关心的问题,请您谈一谈如何?
孙志卓:好的。作品直面观众是艺术家与观众心灵的交流。要让欣赏者觉得你在为每一位“歌唱”,每个人面对你的“歌唱”都会产生这样的幻觉。
孙志卓指出:独辟蹊径的艺术家,会懂得避开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去培养个人的成熟风格。要知道替自己确立一种表达思想、意念的途径。我常想着一些非常古老的素材,这些东西,年深久远,在过去无数世代中,不断的被沿用,已成为人类意识的一部分。这是昔日无穷尽的回响。
笔者:我是绘画领域的门外汉,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想始终富有前瞻性,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出新,就必须把眼光盯住未来,面向未来,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孙志卓:是的,一幅画面的构想,是旧的构想的重新组合。没有新的构想,只有新的组合。今天如果你的艺术不面向未来,明天你的艺术就会朝向过去。我们的创造是呕心沥血的结果;我们的经验是千锤百炼的产物。艺术探索的路险境丛生,然而,那里可见到别人未曾看到的奇景。

对话至此,我看了一下时间,在我深感此访不得不暂时告一段落之时,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眼前的孙志卓先生底蕴是深厚的、功力是扎实的,作为一位中年实力派画家是当之无愧的。不是吗?我如下的记录足以令人为他和他的作品肃然起敬!请看:孙志卓先生的作品《没有睡意的晌午》《丽日》《奶奶是个平凡的人》《馥》《脉之链》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馥》获全国铜奖,《没有睡意的晌午》为优秀作品,四件作品均获吉林省一等奖。《花叙》入选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吉林省美展一等奖。《生之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吉林省展金奖。《花期》入选全国扇面艺术展,获银奖。《红鸟》入选全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河边参女》获日中二十一回水墨画大展优秀作品奖。《红松林的记忆》入选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获组委会特别奖。《金色喜玛拉雅》获吉林省美展一等奖。《秋韵图》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民族百花奖美术作品展,获银奖。《北国香颜》入选加拿大多伦多中国画双年展、获铜奖。《香园》《野村小调》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山水画展。《母与子》《小河湾》入选十届第十届全国新人新作展。《夜之火》参加关东画派晋京展。《野菊花》等四幅作品,参加“四季田园”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展。《远方飘来的彩霞》《乡间童声》入选全国青年美展,《乡间童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送友人》由朝鲜国家珍宝馆收藏。《清风摇筠》由德国莱比锡民俗馆收藏。作品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曾应美国美洲中国画研究会邀请,在洛杉矶举办画展,为表彰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由美方颁发洛杉矶荣誉市民证书及金钥匙。出版有《孙志卓作品集》《孙志卓作品集2》《中国画精品选——孙志卓卷》《当代中国书画名家扇面精品集——孙志卓卷》《水墨大画夜之火——走进延边》《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孙志卓专辑 》。个人传记被收录在多部画家传记、名人录等辞书中。吉林卫视拍摄《诗画人生》专题片。CTV“书画艺术周刊”专访等多方媒体介绍……
采访结束了,我起身与孙志卓先生握别,又禁不住望一眼他那微笑而严谨的表情,耳畔仿佛一遍又一遍响起他那滔滔不绝的述说。我想,已经立志在国画这个领域不懈探求的他,其明天一定会更加卓越、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