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达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实中,有些人骄傲自满,缺乏谦逊感,这些人大多是一些自负之人。这样的心里是不可取的,也是与中庸之道相悖的。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你见到的世界也是有限的。在知识领域攀登得越高,越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就如同一个人是一个圆一样,当这个圆很小的时候接触到的外围空间也很小,当圆周越大时,越发现圆的外面是不可测的空间,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这些人也许像其他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抱负,但是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他们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客观的收获,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才明白一心只等待丰收,却忘了播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在未付出辛劳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就将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人生的理想与成就,没有攀登过程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没有乐观向上、决不放弃的信念,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只有在攀登到顶的那一霎那,才会将天下美景尽收眼底,才能够感到以前所有的努力全都是值得的。这正验证了《中庸》中的那句名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努力,反反复复的磨砺,滴水石穿,人生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要想人生有所成就,个人修为上升到一定境界,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第三,一旦人生智慧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此,马克思的话也许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中庸思想中,对君子在家庭伦理方面的作为有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家里面,君子要做到使妻子和儿女的感情和睦,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和谐相处。佛说“五百年修行,换来回眸一笑”。那夫妻相守几十年,是几千年的修行呢?婚姻的结合归于一个“缘”字。有句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不容易,而相亲相爱更是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如果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对方幸福。
有人说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还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再美丽的爱情,当走进婚姻的时候,都会被埋葬。其实也并不都是这样的。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夫妻恩爱的千古佳话,比如东汉书生梁鸿与孟光的婚姻故事就是一例。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相敬如宾,夫妻十分恩爱。这就是“齐眉举案”的千古美谈。
当然,当爱情走向现实生活的时候,难免会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淹没。激情之后,归于平淡,爱情淡了,但生活还得继续。这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夫妻之间是平等的。无论家里家外,人前人后,地位都是平等的。小家的建设,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因此不需要去计较谁付出得多些,谁得到的少些,因为大家是一家人了。
我们经常羡慕别人家庭的幸福,却不明白可以永远幸福的道理。夫妻之道,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学问。有些人常常羡慕别人拥有好的丈夫或妻子,却很少反省自己。怨自己嫁错了人或娶错人。而事实上,让别人的丈夫成为你的丈夫,让别人的妻子成为你的妻子,你们之间也不会幸福。因为在你心中缺少一种对别人的爱,缺少一种对爱的包容。你可能永远固执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丈夫或妻子。常常把自己作为一面“镜子”,要求对方衣冠楚楚。而不是把对方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仪容是否“端庄”。不可能拥有一个丈夫集天下所有丈夫的优点;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妻子集天下所有女人的优点。然而,他可能是你一生中最爱你的人,她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牵挂人你的人,而这份爱就已经够了,值得你用一辈子去珍惜和维护。
当婚姻生活归于平淡的时候,夫妻间的关系也变得平淡了。这时候很多人经受不了诱惑,有了喜新厌旧之心,最终酿成了婚姻悲剧。那些出轨与外遇,其实如同流星划过夜空,拥有的是刹那间的美丽,不可能长久,而给夫妻双方心里留下的阴影,却再也挥之不去。
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在天堂或者地狱。一个人不可能无限制地给予或者是无限制地接受,应该有所谓的“平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加和睦。茫茫人海中两个人从相见到相爱再到相守,的确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对方,既然选择了要在一起,就要把对方看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对方,或者可以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夫妻之间更多的是关注对方的需求与想法,出现矛盾要多反省自己,夫妻之间如同知己一样要多些沟通和倾诉。只有这样,夫妻才会更加恩爱,婚姻才会更为和谐美满。
有人说,美满的家庭是人生成功的根基。其实家就是我们的“后院”,我们暖和的避风港。如果“后院失火”,试问我们还怎么能有心思有精力去努力拼搏,去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呢?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庸》中所说的那句话,营造一个“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温暖而幸福的家。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