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文/甄春延
说起文化自信,我不禁想起前些年国内对传统习俗的一些做法,让人感慨。“为了保护环境”禁放烟花爆竹,为了“预防火灾”不让放飞孔明灯。
这些年,年轻人眼里对西方节日很推崇,“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一度盛行。每到“平安夜”的日子,很多学校门口就挤满了卖包装精美苹果的小商小贩,一个苹果就能够卖到7-8元一个。而你如果问问孩子们,你知道“清明节”是干什么的吗?“元宵节”为什么要猜谜语?“守岁”是为了什么?有几个学生能够答上来?还有这些年关于“禁放”的话题一直不断,说心里话,笔者特别反对“禁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习俗说禁就禁是不是合适?理由就是“环保”。
其实,从20多年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禁放的决定,但因为老百姓反对意见太强烈,几年后又开会取消了。这期间,各地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最后“禁放”又成为“主旋律”。笔者认为:“禁放”应该改为“限放”。事实是,现在一些城市也没有完全做到“禁放”,因为得不到大多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如此这样下去,过些年我们的孩子们还知不知道烟花爆竹是什么?知不知道烟花爆竹曾经是我们民族习俗的一部分?
我们对韩国申遗“汉字”,“端午祭”,“泡菜”很多事情反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做法呢?如果有一天韩国申遗了“烟花爆竹”,我们的一些“决策者”们又该作何感想?就民俗而言,我们禁放烟花爆竹,禁止燃烧祭祀用品,可是我们管住了吗?移风易俗应该是提倡,而不是强迫。
前几天,广州疫情防控宣布放开,有地方老百姓在马路上铺满了长长的鞭炮,欢庆解封,这时候如果警察去管,肯定是遭到老百姓的反感。
人民日报曾发文向地方政府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指出拿环保说事一刀切是懒政、蠢政、霸政。
对于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我相信有很多人会支持的。燃放烟花爆竹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习俗,是流传于世界的中华文化习俗,更是中华儿女心中坚守的精神信仰。现在春节不被大家重视,很大程度是是因为“禁放”所造成的,认为没有“年味”。
当我们看到韩国拿我们的文化去申遗成功时,我们会说他们剽窃我们的文化。但当我们指责他们剽窃抄袭的时候,内心更多的不应该是惭愧和自责吗?燃放烟花爆竹是代表辞旧迎新,代表新一年的伊始,是希望是信仰是美好的寄托。
面对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春节,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等,我们不应该反思吗?说燃放烟花爆竹有污染,那么汽车尾气就没污染了吗?说烧秸秆有污染?难道工厂排放就没有污染了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抛弃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眼里只追求利益的时候,注定是悲哀的,被世人耻笑的。我们的传统习俗必须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必须要守护!
几千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有着延绵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断创造并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足以令世界惊叹的文明。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声势浩大,威严耸立兵马俑,有形象生动的甲骨文。独一无二的的汉字造就了书法上龙飞凤舞的狂草,有笔直端庄的正楷,有流畅连绵的行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还有着一套庞大的礼仪、科举、官员制度,这一切,让我们享有着数千年的辉煌历史。
然而,那些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在面对着外敌的刀锋时,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画卷,被肆意扔掷于地上,踩在脚底,好像我们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脚底,陷入沉睡。
世界上那诸多的博物馆、图书馆有多少我们流失的瑰宝?一个大英博物馆就有几百万件我们流失出去的国宝。面对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我们内心难道没有一丝丝伤痛?我们不禁回想:“我们,做错了吗”?于是先辈们开始广开言路,大招大揽,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但是我们又发现,自己究竟成了什么样子?这边一块,那边一点,中国人的意志也逐渐开始模糊,文化的辉煌好像离我们又远了一点。那种屹立于世界之巅峰的自信,不见了,丢失了。
如今的中国,各种文化互相交织,却是一派乱像,各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互相冲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但是等这么多文化最终融合以后,所产生的那些东西,还是“中国”的吗?还有中国“特色”吗?如今越来越多父母,自己的孩子还没理解几首古诗,就拉着他去学习英语,美名其曰:“英语是世界性的语言”,殊不知,5000年前,谁是世界的中心?
美国打压中国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说是文化入侵。难道西方的价值观、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就不是文化入侵?为什么不想着重回世界巅峰?而去选择别国的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令人费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那样,盲目追求外国产品,认为:“外国的就是最好的”,过外国节日,原本的文化被他们抛弃,原本中秋的明月,重阳的茱萸,变为了圣诞树,南瓜灯,就像外国人一样。或许文明没有地域性,但是文化一定有,不然为什么只有这片土地诞生了我们的文明?要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一脉相承,没有断绝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历史证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如今,我们的党正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建立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否则我们的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了。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
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
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如果说在公开场合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
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
作者: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
写于2022年12月5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