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去苇子坪
文/刘巧玲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
正如歌词所说,我很早就听闻三岔苇子坪风景秀丽,可是好些年都没寻着机会,今年机会来了,竟一连去了三次。

六月,市作协要到苇子坪村挂牌,成立宝鸡市文学创作基地,县作协安排几位会员参加这次活动。我和提主席,邹秘书长被部里安排前往,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心心念念的苇子坪,心里特别得激动。
从县城坐大巴,车盘着酒颠梁逶迤前行,行至留凤关拐了两条沟才到。沟里植被茂密,翠得耀眼,一条村村通公路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萦绕在绿海中,煞是好看。山路崎岖、蜿蜒,车子左一拐尚未完成,右一拐又接着了,颠得人左右摇晃,只觉得路漫漫其修远,无尽头。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在车上邹秘书长是个苇子坪通,他絮絮叨叨地给大家介绍了苇子坪的情况,时间还算过得快些。通过他的口述,我了解到苇子坪有三宝:一是家喻户晓的苗秀萍孝老爱亲的故事。她带着养父母出嫁,给七位老人养老送终,用瘦弱的身子肩负起一个家的责任,一跃登上了中国好人榜。市作协孙惜玲和李宝萍两位老师还根据她的感人事迹,谱写了歌曲来赞美她的凡人善举,倡导人们要敬老爱老。二是有两棵约14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 吸日月之精华,取天地之灵气。如一对恩爱夫妻朝朝暮暮、风风雨雨、携手同行,为爱坚守,不离不弃。除了银杏树,这里还有五百年的相思树更是爱情的象征,两棵树缠缠绵绵扭结在一起,如久别重逢,把相思的况味书写的淋漓尽致。三是长青书苑,一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归国华侨万长青造福乡里,出资为苇子坪修了一座书苑,让大山的孩子们有机会博览群书;让文人墨客获得一席之地切磋墨香书趣,一展特长;还可以鉴赏名人真迹……

第一次这么详尽地了解到苇子坪的前世今生,很感兴趣,总想一睹为快。
一下车就急急忙忙去参加活动了。节目表演、挂牌仪式、领导讲话、捐赠物品、发奖,活动安排的紧锣密鼓,举行完揭牌仪式时间就不早了,只好匆匆作别。好在活动中有项内容要给苗秀萍老人颁奖。她自然成了座上宾、关注的热点,很多人涌在她身边合影留念,沾福气。这时,我才有幸见到她,一位相貌清秀,朴实善良的老人,用平凡见证伟大,令人尊敬、爱戴。

走马观花地兜了一圈,充其量只能算是苇子坪来过了,我却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一个周末,无事。约几个好友专门驾车再次去苇子坪,以弥补上次不足。
我们开车直奔长青书苑。一进大门,朋友的孩子就被门口的秋千迷住了,他们在秋千上玩得不亦乐乎,怎么哄都不走。书苑里有池塘,附近有河流,担心她们的安全,我们几个大人不敢离开,只好在书苑外溜达。

池塘不大,里面养有虹鳟、锦鲤,快活地游来游去,逍遥自在。一座小石拱桥旁发黄水车正悠悠地转着,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人依稀回到了那个久远年代,科技不发达,资源匮乏,人们吃的、用的都是纯手工制作。忆苦思甜,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顺道给孩子们讲讲水车磨面的故事,让她们知道一粥一饭来自不易,节约粮食,别铺张浪费。
书苑侧旁有一六角挑檐的亭子,亭子周围绿荫如盖,繁花似锦,醒目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于白色墙体,让孩子们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间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亭柱上的楹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里诗意盎然的幽雅意境,让人不由之主地喜欢上了这里。坐在亭内,执一本书,任阳光暖暖地晒着,风柔柔地拂着,偶尔听见一两声鸟鸣,抑或听得见树叶落下的飒飒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对于一个长期在快节奏里奔波的人,告别喧嚣,心无杂念,让身心得以休息,坏心绪得以宣泄,便觉得很知足。

孩子们在书苑周围玩够了,又准备去探秘堰塞湖。听说这个堰塞湖是2008年地震时山体滑坡所形成的,湖中碧波荡漾,一些树木枝繁叶茂,一些枯树倒在湖中,就像神秘的九寨沟般色彩斑斓。
顾及好友和孩子们的喜好,牺牲自己的那点点念想也无所谓,毕竟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欣然同意陪孩子们沿河岸一同前往,去寻找堰塞湖。
河边的风景很是迷人,河水清澈见底,绿树高大挺拔,蕨类、地衣、苔藓等这些植物活化石,随处可见,就连呼吸都很润朗。大人、孩子心情都很高兴,边走边唱。走累了,孩子们就在河边耍水歇气;捡地衣成了女人挚爱,回家蒸包子,大自然的馈赠,天然食材无公害,比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还美味;男士们则趁机给孩子讲解藏在深山里的“科学世界”,以此增长阅历,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大家各干其事,其乐融融,玩的很开心。
好不容易到了堰塞湖,才知道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湖已干涸了,像个硕大的绿锅镶嵌在草坪上,很多高大、茂密的植被绿的耀眼,造化钟神秀,我们也无法改变,只好悻悻而归。
真没想到,这里和汉中留坝一梁之隔,连手机信号都提示:您已进入汉中境内。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地球是圆的。”同时也发现,我对苇子坪的了解不再限制于大家常说的老三篇,又扩展到了一个新领域。
第三次去是暑假,远在他乡的海同学在抖音上刷到了长青书苑的趣事,特意来看。于是,我们几个发小相约趁周末结伴而行。
到了书苑,我才发现,以前两次来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印象不深刻。实际上,这里堪称“文化博览园”。除了书架上摆放着古今中外二万多册书籍,供人免费阅读。还有很多文人墨客的书法、字画作品,值得细细玩味。

由一代书法家雷珍民老师写的小楷《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三幅真迹,字迹工整对称、富有变化,洋洋洒洒,弘扬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作用很强。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题字:“书为天下英雄胆,善乃人间富贵根。”一句话阐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只有把读书多了,说话做事才有胆识、底气。只有把书读好了,才能获得智慧,建功立业,荣华富贵。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白鹿原》作家陈忠实写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人懂得读书是提升自我最佳捷径,勉励大家痛下决心,发奋读书,用知识去扩展视野,用知识去改变命运。还有很多名家的绘画:松鹤延年、喜上眉梢、硕果累累、江山多娇、气壮山河等等。主人万长青把对大山喜爱,和对孩子们殷切希望的点点滴滴都寄托在这书苑里。就连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感念儿子做了善事,亲手书一块“心灵之钥”石刻立于书苑前,以示勉励。
细心的海同学还发现,书苑的外墙壁上还有许多石刻,有些是房主人的书法“壁立当天半,雄奇非一名。疏烟时起灭,叠障幻阴晴。缘径崖花紫,凌风梵磬清。徘徊下山路,石磴拂云平。”临摹了唐代“诗圣”杜甫在途经凤县的佳作,还有十多篇是主人好友,有凤县名人柏雨果书的“兴办书院,善莫大焉。”有任宝平校长书的“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等等不再累述。主人书苑落成,很多好友不远千里来祝贺,挥毫泼墨表达了敬意,用石刻形式愿友谊万古长青,寓意深刻!
在书苑,各种文化知识汇聚,营造了一份厚重、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提升了书苑的档次,提高了书苑的品味,浸润其中,滋养精神,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藏在深山里的苇子坪,与你萍水相逢,真是三生所幸。看你越久,越觉得是酒浓香沉。不知不觉也验证了那句老话:“不走的路,也要走三次。”于我而言,回回虽走的是一样的路,但次次的感受各不同。回回去的人不同,观景的侧重点也迥乎不同,开卷有益,才是最接地气的旅行。

刘巧玲,一位文学爱好者,作品多见于《中国乡村》《首都文学》《中国文化报》《江山文学》《荷塘月色》《越南西贡解放军日报》《陕西文化网》《陕西农村报》《文化艺术报》《西安银川头条》《九天日报》《沧州晚报》《天门日报》《延河》《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副刊》《西部文学》《宝鸡散文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