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再创作之美——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小记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再创作之美
——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小记
写在前面
对于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和他精美的作品,我有着深刻的印象。正因为这样,内心深处对王淮先生总是有一种浓厚的采访欲。但因为多种原因,我与王淮先生总共才见过三次面,而且都十分的仓促。
品读王淮先生的精美作品,深深地感到其画作细腻中蕴含着豪放、洒脱,精雕中显现出磅礴之气象;再仔细品读,那墨之趣,笔中情,可见灵性,可长精神,可养心境,可施寄托。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王淮先生在其工作室合影
王淮先生194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长春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吉林省政协书画院画家。作品曾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展出和被收藏,许多作品编入诸多国内外大型画册及艺术辞书。
数字诗篇
如前所述,我与王淮先生匆匆见过三次面。但展现在我面前的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让我感慨不已、难以忘怀。这数字并非简约而枯燥的数字,这是一位艺术家执著追求艺术、献身艺术的诗篇……
不是吗?这里我对王淮先生的“大事记”做了摘要记录:
1962年作品《牧歌》获“吉林省美展”三等奖;
1965年作品《靖宇陵下练硬功》获“全军美展”优秀奖;
1979年的作品《松江新貌》获“吉林省建国30周年美展”二等奖;
1987年作品《关东雪》被中央电视台收藏;
1988年作品《雪》获“东北三省画展”优秀奖;
1989年作品《参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3年起作品入选全国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山水画展;
1994年的作品《三羊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作品《岁月》入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美展”;
1997年作品《长白雪韵》获“中华扇面艺术展”银奖;
1997年作品《秋韵》获“天池杯国际大展”金奖;
1999年作品《林海清泉》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0年作品《春、夏、秋、冬》荣获“吉林省庆祝建国51周年美展”一等奖;
2001年出版《国画家王淮画集》;
2008年出版《出版当代书画名家王淮画集》;
2012年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王淮中国画山水系列《黄山手卷》《江南春雨》《扇面》等71幅作品;
2013年出版《王淮百福扇面图集》;
2013年出版《王淮画集》;
2014年首届长春“君子兰文艺奖”荣获成就奖……
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今日中国》《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长春日报》《长春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王淮先生及其作品均做过宣传报导……
当然,对于执着追求艺术并在艺术之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王淮先生而言,他还曾获得过诸多省、市乃至国家级的众多奖项,只因笔者的匆忙采访,未做详实记录……
名家点评
这里作为一位门外汉,我记录了两位评论家对王先生的评论,我想这比我这个外行人的评说更加具有说服力。
英若识先生评论王淮先生道:他的画既因有传统丹青的意味而充溢古趣;又摆脱了某一家的程式窠臼而时有新意。从他的山水画里,我们或许只能窥见某些古人、前人画风的影子,从青藤的超逸到石涛的放达,从明清山水巨擘之空灵境界到五代山水大师的峥嵘气象,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王淮自己的艺术世界,是画家“独抒性灵”的结果。有时我们甚至能从他的画中发现诸如现代版画佳构或装饰构成中的趣尚,但那都是经过画家精心转化后的艺术语言,凡此都体现了王淮的善于兼收并蓄和追求厚积薄发的孤诣苦心。王淮的作品里不乏鲜明的再创造之美,他善于将人的日常所见物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或概括、或夸张、或浓缩、或变形,力求使形象具有不似之似的“神似”,以收致更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岁月》一作里就有梦境般奇幻,在视觉上给人以强悍冲击力的虬枝伟干;《山雨》一作中则出现了浑厚、静穆,令人能神游其间的山光潭影;《村头月》一使人备感亲切的此门茅舍……我特别欣赏《雨中》那笼罩于烟云雨丝之中的充满生机的物象:画家借助淡墨的皴擦和劲利的用线表现出纵横的钓竿,烘托姿态各异的数只鱼鹰和伫立于舟楫之上的蓑笠翁,令人顿生亲切的生活实感,并深深地被引入这一诗意的境界之中。我们在这一画面里观照到画家自身——一个默默立于风雨之中的征人。
于维范先生评论王淮说:
在我国国画画坛“笔墨精神”是众多大师所崇尚的创作理念,从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水墨技巧入手,使用的也是诸多的传统方法和手段。而强调“师法造化”,研究自然、提炼自然的理念则像血液一样在王淮的艺术血管中流溢。这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精髓。在王淮的画作中,无论是浩渺苍翠的山壑,还是潺然如镜的小溪,抑或那些看似拙态可掬的“笨鸟”、“劣鱼”,都散发着传统绘画功力的印记。这种传统的创作精神,奠定了他独物的个人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王淮并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画匠,他立足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原则,提出了“水墨清绪”的创作新理念,将自己的“艺术段位”又提升了一大截。他认为,不少画家在创作时离不开画稿,下笔时往往落在一些先前勾勒好的线上,这就使创作拘泥于前期构思的框图中,而不是临场发挥出随之而至的创作冲动和“随机状态”。他主张创作要力求神来之笔,要调动画家的艺术积累和亢奋的创造精神,将追求艺术精品的“贪得无厌”和“水墨情绪”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竞技状态”,即时而出,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叙述到这里,我想应该够了,王淮的勤奋与执著,虔诚与多思,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这一切都不能不令人为之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