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玉山
2003年我正式退休后,因时间比较宽裕,感到一个共产党员工作岗位是离开了,但是不能离开社会,而更不能荒废时间,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点奉献。于是利用当过安技科长的特长,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寻找不规范的文字商标及有碍创文明城市的各种现象。比如:某单位国旗破旧,违反国旗法需要更换;电线杆歪斜不安全,需要扶正;烈士墓旁有人解小便不文明,需要警示;绿化不完善,需要补栽等藏在城市肌体内的各色各样“牛皮癣”。
当时,《淮海晚报》有一个栏目“新闻110 晚报与12345同行”,俗称“黑镜头”,栏目的编辑是刘娟。我这时候还没有学电脑,不会用电脑发信息。每天只是将巡查到的问题记在纸上,抽空去报社(当时报社地址在西大街116号,来去很方便)将草稿放到编辑刘娟的桌子上。刘娟会择日刊登出来。如果该问题已被相关单位整改了,刘娟会隔日在晚报的“回音壁”栏目载出,说明这个污点不存在了,其“黑镜头”已被消灭了。当我看到“回音壁”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认为我为淮安的文明社会作出了一个小小的奉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早晨三、四点钟就骑着自行车,像巡逻人员一样,日复一日地巡找“黑镜头”。当时报社的副总王卫华称我是寻找“黑镜头”的专业户。
经过一段时间的巡查,有几十条“黑镜头”没有得到整改,让我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解决?听说淮安市丁解民书记有亲民的作风,每天晚上都去办公室为人民来信进行批示,那我也试一试吧。我于2003年9月19日以《亮化城市的责任》为题,给丁书记写了第一封信,丁书记于9月24日对我的信件作了批示,批示是这样写的:
吴玉山同志退休后关心城市建设与管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精神十分可嘉,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请张宇峰同志明天(25)日即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吴玉山同志发现的当前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会议拟请吴玉山同志参加,可请其一起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2003年9月25日,我刚到市老年大学石塔湖校区,黄学楷校长就对我说“老吴,现在你立即去市政府会议室参加会议”。我进了会场,满眼都是各部委办局的20多位领导,一个也不认识,就认识晚报记者、编辑刘娟、李培娟二人。会议由张宇峰主任将我所提供的三十九条“黑镜头”,一一宣读一遍,要求这些负责人回去马上进行整改,同时根据丁书记的要求,凡整改过的项目,一定要我去现场检查是否合格。

第二天,晚报刘娟、李培娟及时地以《39个“黑镜头”引起市府注意》为题及时地报道了这次会议的情况。

这第一封信的结果,让我亲切地感到:丁书记的批示似一股暖流融入了我的心田。这暖流是丁书记给的,是丁书记亲民作风吹来的啊!这次会议给于我更加关注淮安一草一木的信心。在这样的温馨气息中,我对建设淮安文明社会,增添了无穷的勇气。于是对于没有整改好的情况,又于2003年10月8日向丁书记写了第二封信,题目是《整改需从源头抓起》。丁书记于当天就进行了这样的批示:
吴玉山同志的意见入木三分,发人深省。为什么城建城管工作以及各项工作中的许多“黑镜头”,我们一些负责同志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甚至新闻媒体曝了光之后仍无动于衷呢?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到那里去了?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此文印到《淮安内参》。发五套班子负责人,及各部委办负责同志阅。请我们的负责同志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以此为鉴,切实改进工作,真正从源头上抓整改,努力减少和消灭我们工作中的“黑镜头”。

绿色隶体的《淮安内参》,第21期,2003年10月8日,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刊载着我给丁解民书记的《整改需从源头抓起》的全文。当我接到这沉甸甸的文件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丁书记啊!你日理万机的辛劳中,关心民间的细节小事,是多么的值得我敬佩啊!在激动之余,我呈了一份《淮安内参》给黄校长,留市老年大学存档。黄校长以赞美的语气说到:“老吴,你为老年大学争了光,添了彩啊”!

其中,关于盲人道的问题,我撰写的《盲人道存在的问题值得改进》,同样受到了丁书记的批示,责成城建局王金玉局长整改,王局长又责成城建处会同市政局城建院处理,并将整改情况向丁书记汇报。
2004年,我参加“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担任会员部部长,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丁书记为“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給予了极大地关怀。对于“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的活动给予了四次批示,(其中包括“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成立五周年贺诗)。

从丁解民书记一次一次的批示中,可以让我心悦诚服地感到他是人民的地方官,是脚踏实地的解民之忧的好书记!




(本期责任编辑:胥全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