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不朽的金桥(连载之二)
张兴源
第二章
红都的历史 历史的红都
站在今天,你让我欲说还休
如同马瑞卿同志也是从“织席贩履”行中崛起的一样,这个从前叫做“保安”后来改叫“志丹”的地方,也曾有过贫瘠、落后、寒碜而绝不起眼的痛苦的往昔。
历史上,保安县地处边陲,偏僻荒凉,路途险阻,春风不度,虽曰“保安”而实难自“保”。据多种版本的《保安县志》记载,保安境内,近代以来不曾出过一个文举人,则其经济文化之落后和鄙野,于此可见一班矣。清光绪朝翰林学士王培芬当年来三边视察时所写的有名的《七笔勾》,尽管不是特指保安这块土地,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对于包括保安县在内的往昔陕北之入木三分的形象刻划。尽管此诗有点“损”,有点短视,也有点“缺德”。
——笔者的这篇文章注定要写成一篇长文,所以不妨将王翰林的“大作”全文引述如次: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
月柳絮稠,山花无绵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
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
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
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
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缧绸
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
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
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
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提
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
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那辩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
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
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
耻一笔勾。
正是这“塞外荒丘”、“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1936年,一个“圣人”和一支由“圣人”亲率的军队的到来,一夜之间改变了她曾经萎缩的形象,并且一夜之间成为被全世界所瞩目的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打毛泽东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当时那个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的保安小镇的一刻起,“保安—志丹”作为党中央曾经暂住过的“红色首都”而在政治上出尽了风头。历来的党史编纂者不能、也不敢忘却“红都”,犹如所有曾经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的老同志一生一世都不能、也不会忘记这冬暖夏凉、不阴不燥的土窑洞一样。
然而显见的是,“保安—志丹”这种政治上的辉煌与荣耀,却并不曾即刻带来经济上的迅猛发展。较之全国,志丹县进入“解放后”已经60个年头了。60年来,尽管这里的自然环境随人力不断变化,社会进程不也随历史而按部就班。但横向比较,经济发依然相对滞后;人民生活依然相对清苦;志丹县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这也依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容否认的事实。五十年代小学生课本中所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模式,不仅对乡间百姓来说是天方夜谈,即使对县城居民而言,也未免太过奢侈,太过浪漫。“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也不嫌你穷”,女人们在歌唱她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咏叹调的时候,不也表现了对这个“穷”字的无可奈何吗?
正如马瑞卿县长和志丹县新任县委书记张西林、新任县长高合元所分析的那样:战争年代,因为志丹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所以,红军长征到此,就等于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使得国民党正规化的部队和大兵团的作战在这里“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况刘志丹“闹红”早,在当地影响大,中央红军能在这里安身,其实也得益于这种政治上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志丹县在战争年代曾经很自豪地拥有过的那种“双重优势”,很快就变成了令人尴尬的“双重劣势”。显然,曾经红色政治洗礼的红都人民,对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和顾忌,这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事业要进一步发展的政治上的劣势。而经济要发展,必然要与外部世界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勾通。仅靠祖祖辈辈未曾改变的“三不通”(路、电、电话)的原始的基础条件,显然是难当此任的。如果说“羊肠小道”、“小麻油灯”和辘辘似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经很“古”的“手摇电话”在诗人的笔下,比高速公路、豪华吊灯以及可以全球直拔的程控电话要诗意一千倍,那么,当代的改革家和那些为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的“父母官”们,就完全有理由把这种“残酷的诗意”拒之于一千个光年之外!
然而,这样的“顺应历史”的改革家和为民造福的“父母官”而今安在哉?
让我们还是回到马瑞卿县长那欲说还休而又不吐不快的“几段故事”的话题上来,细心地解读一下沉重的历史在这个人的心灵上刻写下的不同寻常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