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散文
刘万成
文章千古有源头。现代文学体裁里狭义散文这一概念,大约是在六朝时期才从其他文字作品中脱颖而出,且得以独标。后来几经嬗变,如今可以将其细分为记叙、抒情、议论三种文学样式,但这并不排斥狭义散文自身的源远流长,以及散文最人间、最世俗、最能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

先秦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委实不乏谏论散文,有时一篇散文胜过雄兵百万。像《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集萃。后世如宋代文豪苏轼的作品,则明显受了《庄子》的巨大影响。
不过,散文不为时作、不无病呻吟,却是因了古代统治集团丑恶面目的暴露。比如《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盛极一时,便是那时人们对历史和现实黑暗的深刻认识所致。墨子讲究朴实无华,从不主张文学,并且创立了说理、议论“三表”之说:一、考察历史,求证于古事;二、揣测民情,了解现实;三、检查结果,观察其实际效用。这与现代新闻纸所载的散文,已很接近。荀子是儒学大师,学识鸿博渊深,散文朴实浑厚,说理十分透辟,取譬生动而精警,实乃地地道道的学者之文。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其文峭刻严峻,择剔世情,隐微深入,明代茅坤言其文章:“沉郁孤峻,如江流出峡,遇石而未伸者,有哽咽之气焉。”人说寓言说理乃是韩非子的拿手好戏,我倒觉得韩氏文笔似乎借鉴了《孟子》里“引人入彀”的论辩技巧。
秦朝太过短命,文学上也没有划时代的功绩可言。若说散文大家,被腰斩于市的那个李斯倒能坐上头把交椅。他的一篇《谏逐客书》让他赖在了秦国没走,至今众所熟知。文中广征博引史实,驳斥嬴政逐客错误,而让千古一帝忍气吞声地把“逐客令”给取消了。撇开李斯的功过不论,单是文章的致用价值曾使他逃过一劫,就似乎可以说他得了墨子“三表”精髓。

两汉散文,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文;政论;史传。赋的价值不大,“逞谈辩、摛文采”,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扬雄《甘泉》《羽猎》《长杨》、班固《两都》、张衡《两京》等介乎散文和韵文之间,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在尖锐揭露和批判腐朽现实上,除了西汉初年的贾谊《吊屈原赋》外,枚乘《七发》便已具备可贵的散文精神。而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精心“推衍”整理而成的《盐铁论》,前后相互关联六十篇,全面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实乃古代散文中极为罕见的鸿篇巨制,今天读来仍可振聋发聩。史传之文,自有《史记》《资治通鉴》可资借鉴。此外,东汉王充的《论衡》不可不读。
散文到了唐宋时,与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相区别,整体上形成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代表的散文流派,从而一举成为了中国传统散文发展的里程碑。后世像元、明、清历代散文作家,也将“八大家”的散文作为自己“取径研习”的主要范文。从此至今,中国散文作家不计其数,可谓人皆能文、满天星斗,但可与诸子百家、两汉散文、唐宋古文乃至明清散文相提并论者,却寥寥无几。
大略回眸一下传统散文便不难发现,现代狭义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讲究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但要具体写好一篇散文,同样需要充分调动所有储藏,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而总体上或以记叙、或以抒情、或以议论为主即可。
一个好的散文写作者,除了多读书、常观察,长期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外,写作还须始终以做人、做事为前提。否则,便很难做到不“任己见”、不“昧理真”,甚至会反使自我养成华而不实、无病呻吟、文化空载、油嘴滑舌等不良习气,以致自己的散文作品无形中在家国情怀和人生格局上矮人三分。
(原载2022年12月13日《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

【作者简介】刘万成,笔名止若、迂叟,陕南镇安县人。替人捉笔千万字,归档尘封三十宗;业余在报刊发表杂文、散文、小说、诗歌、文赋、评论等作品200余万字,有文被北大法学院、西北大学收入范文库,著有《虹麓漫笔》《一蓑烟雨》等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