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帝国龙勒城
李森泉
两千多年前的汉高祖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帝国,经“文景之治”,华夏民族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汉武大帝登基后,兵强马壮,国力雄厚,踌躇满志,决心打败占据长城外、黄河西的匈奴人,拓疆扩大版图;恰逢其时,古渥洼池水边的暴利长,发现了一匹高大体健、膘肥硕壮与凡马异的野马。这位好事者,先做土人持勒绊于水旁,给假人穿上衣服,与野马相处,以假乱真。野马渐渐放松了警惕,在水草丰茂的渥洼池边的海子里吃草、饮水,不在防人。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暴利长身穿蓑衣,戴上斗笠,去掉“代土”,呆立水边;这时饥渴的野马又跑去渥洼池水边饮水,代土人持勒绊于水旁,趁马地头饮水的瞬间,迅速甩开套马杆缰绳,捕捉住了这匹桀骜难驯的野马,暴利长对这匹飞奔的烈马耐心驯化饲养,待温顺下来以后,骑上这匹野马昼夜沿祁连山向东奔去,骑着马涉过黄河、渭河,越过高山险峰来到大汉都城长安,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贿赂官宦,说给天子敬献“天马”。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本有斥匈奴、通西域、吞吐四方之志,假戏真做,说成天降祥物,是要让天子骑上这匹天马征服四方。今有人从西方进献来天马,正中下怀,因“秋,马生渥洼水中”。元狩三年,作《天马》之歌,歌辞盛赞暴利长所献之马神骏非凡。
自从汉武帝得天马后,先派张骞出使西域,又派卫青、霍去病打败河西祁连山、敦煌一带的匈奴人,让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国,夺去汗血马。为了开辟丝绸之路,建立欧亚大路桥,汉武帝设四郡、据两关,派大将赵破奴在敦煌建郡城,遥控西域。
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西汉版图,收复西域三十六国,汉武帝末年,为了戌守边关、移民屯田,以战养战,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又派镇守阳关、玉门关的将士以及征招河西四郡的百姓去阳关水草茂盛的泉湖边开垦耕地,备战备荒广积粮。在出天马的渥洼水土地上建龙勒县,大汉官兵百姓共筑“龙勒城”。汉武帝为了旌表此地,将此地升格为县,县名取“龙勒”二字,意思是收得天马的地方。
大汉帝国龙勒城,既今寿昌城遗址(唐时在原龙勒城旧址上重建),据藏经洞所出《寿昌县地境》载:汉代龙勒县因龙勒山而得名,“龙勒山,县南八十里,周时,龙马朝出咸阳,暮至寿昌,因以此山之下,遗其衔勒,故名龙勒山。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寿昌县,因县南十里有寿昌海,故名。”
龙勒城,东临山水沟,北连沙梁湾,南、西紧靠着北工一组耕地,城堡总面积八万多平方米。全用红胶泥版筑,从仅存的断续城垣、窑址、砖瓦残片,红陶片分析,多属汉代遗址。
历史上丝绸之路曾“三通”、“三绝”,由此可断想龙勒城也在此历史大背景下,经历了三次兴衰,留下了让后人凭吊的残垣断壁和不朽的汉唐边塞城遗址。
我行走在这个被沙丘环绕,地处南临库木塔格沙漠边缘,北靠黄水坝、红土场、上湖,北临汉长城、玉门关遗址,马圈湾、后坑、火烧湖、马迷兔、湾窑。东临山水沟、二墩,西临黄鸭洞、西土沟、崔木土山的大汉龙勒城大地上,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古阳关咽喉要道上,丝绸之路繁盛时,进关、出关的行人、牛车、马队、骆驼队、商旅频繁往来、车水马龙,一片兴旺景象。
两千年以来的龙勒城,在这个城池下的古战场曾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动人的故事,在这个龙勒城的险关上,曾演绎了多少中西方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事件。从西域而来的胡商、旅人拉着骆驼、骑着汗血马,满载着西域的特产葡萄、苜蓿、胡桃、胡瓜、大枣、黄杏、葱蒜、胡萝卜、胡椒、胡麻、胡油、西葫芦、番茄等走进阳关、龙勒城交易,换取从东都洛阳、开封、西都长安经河西走廊运来的丝绸布帛、铁器、陶器、工艺美术品。西域商人、艺人在龙勒城学习、引进东方的冶炼、制陶、铁器加工、生产工艺等先进技术。西域诸国来的商人载来珍禽异兽、汗血马、玛瑙、珍珠、和田美玉来到龙勒城、玉门关,繁荣了千年丝绸之路。
我站在龙勒城残存的断墙上,放眼远望,环顾龙勒城四方,看到这个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的大地,俗有“小盆地”之称的大汉边关地,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久久沉思、怀古。这个“天马的故乡”,有万眼泉水喷涌而出的渥洼水在面前成一片冰湖,天边的镜子镶嵌在漠海深处。
大汉帝国龙勒城,曾经辉煌灿烂了阳关、玉门关。正是这座千古的龙勒城,使这儿的汉唐子民拓荒耕地,牧耕阡陌,唱着牧歌,吟着耕田曲,过着边塞上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
遥想当年的阳关守关将士,依托龙勒城而存亡,让西出阳关的故人回首张望大汉的龙勒城,龙勒城因龙勒山而得名,龙勒山因龙勒城而添彩;大汉、大唐的营盘,有汉唐的将士安营扎寨和养马的圈舍、场地,兵马、粮草在这儿囤积堆放,成将士的军需供基地。二墩烽火台、墩墩山峰墩、阳关烽燧、玉门关城上烽火台、龙勒山上的峰墩依在,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岁月如在眼前显现。
我站在龙勒山的土墩上,眺望阿尔金山上的白雪,远方的当金山上的雪峰;眺望阳关、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遗址;张望历史上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堡子村、古董滩、庙湾、三宫庙、西佛堂、营盘等遗迹,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我的心足向这沙海中的远地泉湖走去;走进渊湖、南湖、青山梁、八龙沟、西头沟、黄鸭洞、山水沟;走进大泉、庙湾泉、西泉湾、夏家泉、碱泉子,榆树泉、阴阳泉、柳树泉、土豁硌泉、跌牛泉、东泉口,走进新工坝、多坝沟、石盆、三跌水、黄水坝;走进上坝脑、红柳湾、芦苇荡,走进馒头山、磨盘山、大板山等多坝、多泉、多墩、多湖、多山、多湿地草甸的神奇地方。
龙勒城因千年守关、守边、守城、守望麦田的将士而永存,因两千年来生存、生活在这儿的子民而永生。千百年来,在这个出天马的地方,在这个靠泉水浇灌农田、人丁兴旺、六畜繁育生息的地方,不知多少汉唐的将士、达官贵人、商人客居人士、子民百姓牺牲在这块热土上,使这儿成而今大美的风水宝地。不然的话,为什么在阳关、龙勒城大地上埋葬者那么多墓群。我猜想山水沟墓群、西水沟古墓群、南湖墓群、双墩子古墓、十里沙漠古墓、古董滩古墓等埋藏的亡灵,不就是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守关、战死的将士,出仕守边的官宦、达官贵人,还有商人、牧耕开疆者的坟茔吗?我向这些古墓、墓群地默哀、鞠躬,告慰逝者,对这众多的亡灵说道:你们安息吧,而今这儿生活的人托你们的福,一切皆好,山河无恙。
关于龙勒山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龙勒城建成后的第二年冬天,遭遇了一场千年不遇的雪灾;由于雪下的大,接连下了几天几夜,千里冰封,大雪封城封路,城中的百姓饥寒交迫,敦煌郡的物资草料又运不进来,牲畜家禽冻死冻伤无数,好多百姓也被冻伤,无医无药。就在人们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人们看到从火焰山火神庙而来的火娃,骑着一匹枣红色的天马朝龙勒城而来,火娃头上的毛发似火苗燃烧,甩着手中几丈长的火鞭,顿时火光闪闪,光芒四射,火团融化了城里城外的积雪,火娃口吹的暖气救活了冻伤的牛羊马匹,冻伤的人恢复了健康,而火娃为救众生,耗尽了体力,把温暖传递人间后骑着天马远去。人们为了纪念火娃的恩德,雪灾后人们在龙勒城为火娃立庙,怀念感恩火娃,还在龙勒山下建了天马庙,感恩天马。因而后来人们也把阳关福地成为"火娃之乡"。
据当地长者说,阳关是个神奇的地方,每当夏天下雨后,来到龙勒山下,常能在雨后彩虹中看到天马飞奔的影子,似有天马在彩虹桥上疾驰而过,尤其在沙漠戈壁中出现的海市蜃楼中,常能看到天马万马奔腾的幻景,龙勒山上天马飞翔。有时在冬天大雪后的雾气、雾凇中,能看到无数的天马腾空而起,飞向阿尔金山。阿尔金山上常有白牦牛出现,也许就是天马的影子。
长者还给我讲述说,龙勒城古代是华戎所交易的塞上边城,又驻守着汉唐的将士,这个地方硬的很,有时夜深人静时,常能听到从龙勒城遗址上传来的羌笛、胡笳、手风琴、马头琴、琵琶等西域的乐音,还有人声嘈杂的马蹄声、驼铃声、锣鼓声、牛角号声、兵器格斗声、打更声,我听了后更加敬畏这千年的龙勒城。
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疆、青海、内蒙等地流窜而来的土匪,在阳关大地上作乱、抢掠财物,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侵犯,新生的县政府保安队在古龙勒城下的殷家地湾、土豁硌口一带与土匪战斗,这儿又成剿匪红色之地。
大汉的龙勒城,大唐的寿昌城,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关城永垂阳关大地。
今天,汉唐遗址遍布阳关境内、龙勒城下的福地,绿树成荫,泉湖花木欣欣向荣。已建成了万亩葡萄产业基地,葡萄成行连片似绿波翻浪,产业兴镇、葡萄美果富民,被誉为“甘肃的吐鲁番”和“中国的第二葡萄沟”。
而今,渔产业、养鱼业在这儿方兴未艾、异军突起、蒸蒸日上发展起来;不管你来到渥洼池、山水沟,还是泉、塘湖、沟,你都会看到泉湖水池里游着各色不同品种的鱼,什么金鳟鱼、虹鳟鱼、中华鲟,什么七彩鲑、鲤鱼、鲫鱼、草鱼全都能看到。说阳关、古龙勒城是塞上鱼米之乡,名副其实。
如今在龙勒城下已建成阳关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成以田园观光、农家休憩、果园小憩、自摘尝鲜、习农修学、乡野休闲、美丽乡村游、沙漠徒步为一体的好地方和大美旅游胜地。古战场沙漠戈壁上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花花草草、一枝一叶都映衬着古龙勒城。古龙勒城周边的荒漠边缘,已建成阳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新栽植的千亩梭梭树、红柳、沙枣树、梧桐树、野生旱柳、河柳茁壮成长,待到春暖花开时,鸟语花香、蝴蝶飞飞、莺歌燕舞,渥洼池里白天鹅、野鸭、白鹭等候鸟栖息,使这儿的泉河花石、洞天关城、风花雪月都是美的胜景。
来吧,远方的朋友,阳关欢迎您!渥洼水池龙驹跑,龙勒山上天马飞,大汉龙勒城下的风光会让你陶醉。在这寒冬,来看阳关雪。
作者简介
李森泉(笔名:山木),甘肃敦煌,国际诗词协会会员,《首都文学》编委,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者,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本科班,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司法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业余时间长期坚持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等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千篇,作品获得有关部门表彰奖励。在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见证中国崛起》组委会,组织的诗文大赛中获得银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成就奖。在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获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