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政策放开,核酸、健康码、行程卡取消后,老大哥十多天没有做核酸了,自己撞了羊(阳)没有?也说不清楚。
老大哥七十有余,老三届高中生,一米八零,不胖不瘦,下乡回厂当工人到退休,已是四十多年的老肝炎,长期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加之身边老妈精细督促,才有今天健壮的身板,同他一路进厂,一同退休的肝炎壳儿,一个个已都先后离去。
老大哥老实巴交,退休十多年,唯一爱好,就是每天雷也打不动的小区楼下麻将馆,下午那场麻将,平时听听手机音乐,看看《今日头条》娱乐视频、国际国内新闻,就连微信也不会用,也不想用,还是儿子儿媳为他买的华为手机,强行给他装了微信,每年两千多块5G 网费、通讯费,也是绑在儿子儿媳手机上冲缴。儿子儿媳叫他学会用微信支付买东西,他说,“怪求麻烦,老汉不用。”
“老汉,啥子年代了,不会用微信,万一出远门,那就寸步难行。”
“我又不去旅游,出啥子远门啰。”
老汉的回答,让儿子儿媳哭笑不得。
老大哥同九十六岁的母亲,居住了二十多年,由六十多岁的四妹,共同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母亲虽然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戴上助听器,对着耳朵大声喊,也很难听清楚;但精神矍铄,说话嗓音大,中气足;家里的人情世故,依旧还是母亲说了算,儿孙们给的拜年钱,儿子儿婿、孙甥孙崽生日,母亲亲自颁发红包,如数奉还;常常给性格古板的四妹拌拌嘴劲,彰显“老天牌”的个性;但内体非常健康,即使心率加快、便秘的老毛病,吃张医生开的药管用,饭前饭后,老大哥亲自把张医生开的药片,一粒粒取出,按先后顺序,递上开水,让母亲服下;中午饭,母亲还要喝上两杯四妹特意泡的一大罐桑葚酒;遇上天气好,四妹掺扶着下楼晒晒太阳,同小区老年人拉拉家常。
小区封控期间,买米买菜,由四妹手机网上下单购买,快递、超市员送到小区门岗领取。一日三餐,针对母亲最喜欢吃的凉拌苕尖,炖猪蹄膀,酸菜鱼,尽量满足母亲胃口,弄得又pa又香。四妹说,“母亲下了一辈子厨,直到我们退了休,九十多岁了,依旧不离开厨房。人来客往,母亲亲自掌厨,弄的菜又多又香,色香味美,儿孙们都说,比酒店的菜好吃。”
老爸离开母亲十多年,儿孙们尽量让母亲安享晚年,母亲生日,重大节气,儿孙们把母亲接到酒店庆贺。母亲九十五岁那年,四妹强行接过母亲的勺子,再也不让母亲进厨房。母亲说,“老大的中药,我必须亲自熬,我知道如何掌握火候,顺便用丢弃的药渣再熬一大锅药水,用药渣熬的水泡脚,长年月久,母亲双脚几十年的浮肿、皮肤瘙痒,被这些丢弃的药渣给治服了。
从小区封控到解封,老大哥三弟已是两个多月没去看母亲了,哪怕近在咫尺,相距不足十公里的另一个主城区,也只能三五几天,微信视频里,与母亲说说话,看看母亲的音容笑貌,向母亲深表欠意。母亲在四妹手机微信视频那头,对三儿子说,“疫情不饶人,防疫放在前,放开后的第一波‘奥秘克戎’病毒,就像患了‘流行感冒’,喝醉了酒的羊(阳),到处横冲直撞,在外面走,乘坐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轻轨,难免被那只羊(阳)撞上,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身体素质不比年轻人壮,一旦染上‘奥秘克戎’病毒,会加重基础疾病,拖累孙孙崽崽,无法让他们安心工作。”母亲说,“只要大家安全,我就放心了。”
母亲转过话题,对三儿子身旁的三儿媳说,“三儿媳,前天是你六十八岁生日哟,给你准备的‘红包’还没来拿,祝三儿媳生日快乐!”三儿媳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着视频里的母亲说,“谢谢妈妈的祝福!现在是放开后的第一波高发期,我们不能过来看您老人家,望妈妈多多保重哈!”
母亲开阔的胸怀,让视频这头的三弟无不动容,挂着愧疚的泪水,对视频那头的老大哥、四妹说:“辛苦你们了,感谢老大哥、四妹对母亲的精心照顾!”
母亲的药快用完了,三弟提前叫四妹把各种药盒拍成照,标上数量,微信传给三弟,三弟再微信传给“张锋诊所”的张医生,开好药,打上包,直接给张医生微信支付,再叫老大哥去取。
老大哥那只乌砂药罐,陪伴他走过了四十多年,长期中药、西药不断,老妈精细督促,每个月,都要去老中医那里取回中药,由母亲亲自慢火细熬,一瓶一瓶灌好,放入冰箱,服用时取出,加热再服;每个月走趟小区附近医院特殊门诊,开治疗保肝的西药。有母亲的精细督促,老大哥各项健康指标,保持良好。
小区解封前一天,天气突然降温,老大哥吃饭、喝水,感觉咽喉有异物感,心头一阵紧张:曾经出去办事,买菜,走过好几趟,虽然每次都小心翼翼戴着N95口罩,仍担心会不会撞上了那只羊(阳)?母亲立即叫四妹,陪老大哥赶快去医院看医生。
解封前的医院大门,被好几位保安牢牢守着,查验要有“24小时渝康绿码”才准进,“我的个天啦,社区已经一周没有做核酸了,哪来的‘24小时绿码’呀,这不是逼牯牛下崽吗?”“别说恁个多,这是医院规定!”保安拦住哥妹俩不准进。“那放我们进医院做核酸𠮿,几个钟头后就是‘24小时绿码’了。”“医院没有做,只有社区在做。”保安解释道。老大哥又急又气。
四妹连忙电话告诉老大哥三弟,找医院朋友帮忙,朋友告诉说,“的确是医院规定,我也在家隔离,已是一个多月没有进医院了。”三弟立即把老大哥病灶,告诉“张锋诊所”的张医生,诊断为“咽喉受凉引起的吞咽有异物感”,去药房买点莲花清瘟、牛簧解毒片服用,应该解决问题。老大哥服用后,三天时间,病灶好转,消除了被羊(阳)撞的紧张感。
老大哥已是一个多星期没有做核酸了,医院开的保肝药也快用完了,叫侄儿网上挂了一周后医院门诊的“预约号”。虽然防控政策已经放开,中央“新十条”取消了核酸、健康码、行程卡规定,但医院卡得更严了,担心被羊(阳)撞了的人都来挤医院,让医院招架不住,如果把医护人员也感染了,谁来为病人看病,于是出台了“双卡”规定:入院要查“48小时核酸绿码”和网上“门诊预约号”,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封后的第三天,好不容易赶上小区附近社区便民核酸采集点开张,做核酸的人排了一两公里长队,老大哥没有去挤,让上班族先去做,等排队的人少了,才不慌不忙,去做了解封后的第一次核酸。
这天傍晚,老大哥躺在床上,满脑海都是排队做核酸的人,担心做的“20人一管”的核酸,会不会被混了“阳”,自己有基础疾病,一旦混了“阳”,那就麻烦大了,必须去医院做“单管核酸”排除。本来就有失眠症的老大哥,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打开手机,目不转睛地盯着微信里的“渝康码”,会不会由“绿”变“红”,一旦“红”了,就证明真的撞上了“阳”?凌晨三点钟,“渝康码”终于由原来的“7天内绿码”翻转到“24小时绿码”,压在胸口的那块巨石,终于落了地。
第二天,老大哥准备上医院拿药,打开侄儿传在微信里的门诊“预约号”,“鸡,完了,还有4天才到,再过一天,就翻成‘72小时绿码’了,等到‘预约号’那天,早已变成了‘7天内绿码’,与医院规定的‘48小时绿码’风马牛不相及,医院这道‘门槛’才整死人呐!”像老大哥这样的困惑,全市不知有多少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被医院设置的“两道门槛”给难(拦)住了。
困惑归困惑,那网上挂的“预约号”千万不能作废呀?老大哥心里明白:一旦“预约号”作了废,是要被这家医院处以“半年内不得在网上挂号”的处罚!老大哥连忙叫侄儿赶快取消了“预约号”。
防控政策放开后,依据中央“新十条”规定,医院由过去的“24小时核酸绿码”,调整为“48小时核酸绿码”。网上门诊“预约号”+“48小时核酸绿码”,这“两道门槛”的设置,一方面,有效缓解了被羊(阳)撞了的人都往医院挤的压力,另一方面,的确难(拦)住了多少人进不了医院。这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也许这段时间过后,很快自然消失,就像放开后,人们疯抢“莲花清瘟”药一样,抢得到处药房缺了货。
这家医院是老大哥特殊门诊定点医院,离老大哥小区很近,比“张锋诊所”还近,步行不到20分钟,只因老大哥手机没有微信支付系统,每次到医院做核酸,都要四妹陪着一块去,用四妹手机微信支付16块“单管核酸”检测费才能完成,而且网上挂号特别难,许多人都像老大哥那样,往“张铎诊所”跑。
那天,老大哥出门办事回来,背心着了凉,不停地流淌清鼻涕,母亲像刀割般的心疼,连忙煎上一大锅菖蒲艾草生姜水,叫老大哥泡了澡,发了通大汗……老大哥换上衣服,连忙去“张锋诊所”开药。
寒风呼呼刺骨凉,“张铎诊所”好热闹。清晨八点过,诊所外头,已经排起长龙,听排队的人说,一位家住达州西外朝阳路小区的朋友讲:他们小区诊所看病的人像赶场一样,从清晨5点钟就排起轮子,排到8点钟开门,已是一两百号人,诊所从8点钟忙到次日凌晨1点过,要看好几百人,看病的人大都是患流行感冒,或被羊(阳)撞了的人。
老大哥听到那个阵仗,吓得连打两个寒噤,赶紧排上去,前面已经排了七八十号人。不一会儿,后面又排了八九十号人,诊所16张病床,早已躺满输液的病人;过道两旁的条椅,已经被输液病人挤得密密贴贴;还有不少病人,枷在病床间隙间,坐着独凳输液;4位护士小姐忙得满头大汗。
重医研究生毕业的张医生,四十挂零,不高不矮的个头,方正的脸颊洁白无瑕,鼻梁上架着幅千叶眼镜,为人谦逊诚稳,一说一个笑,凭着20多年全科急诊临床经验,囊括在他建立的微信“医患群”里的“回头客”就有好几百人,他端坐诊台旁,井然有序地为排队就诊病人,望、闻、问、切,迅速录入电子诊断记录,下处方,开药,护士小姐照方配药,宛如一道涌动的流水作业线,有序推进。
输液小孩的哭闹声,病人的咳嗽声,墙上挂钟嘀嗒嘀嗒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呜奏出“张锋诊所”美妙的旋律。
老大哥个头高,步子大,历来走路急的性格,赶来诊所的那段路,又是一通大汗,浸湿了背心,阵阵寒风吹过,背心凉得直打寒噤,仍有五六十号人,再排个把小时的轮子才能排拢。老大哥赶忙回去,更换了湿透的内衣,不㤺不忙,慢慢赶来,仍有八九号人的轮子。稍一会儿,老大哥终于看上张医生,在张医生那里开了背心着凉的感冒药。
老大哥这一去一来的折腾,切身感受到看病难的味道。他说:要是进大医院,不知要比诊所看病还要难多少倍。来诊所看病,虽然排下轮子,但总能看上病,而且管用,花几十百把块钱,吃点药就能解决问题。
张医生名曰张锋,“张锋诊所”因名而取,与他同校“护理”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江护师夫妻搭档,8年前开的这家诊所,夫妻俩始终秉承“面向社区、笑迎患者、精准诊治、药到病除、经济实惠”的二十字方针,带领4位护士小姐,热忱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每天要忙碌十六七个小时,许多病人7点钟就来排轮子,在“医患群”里不断催促小江快来开门,经常听到小江在“医患群”里委屈道,“老师咦,你还要不要我活唷,没有睡到5个小时的觉,真把我们累坏了,没有人来给你们看病哟!”小江半开玩笑说,“8点钟准时到!”来“张锋诊所”看病的人,许多是“医患群”里的回头客,更多是放开后,嫌进医院麻烦,转头来的诊所,还有许多是因药房缺药,来诊所治疗伤风感冒、发烧、咳嗽的病人。
老大哥三弟,同张医生是多年的好朋友。那年母亲心累、气喘、便秘,驻进“张锋诊所”,输了一周液,服了张医生开的药,母亲的病灶完全消失。从此,张医生成了老大哥三弟要好的朋友。母亲每月所需的药,由三弟与张医生联系,开好付款后,再叫老大哥去取。
这次老大哥治疗保肝的几种西药,只因医院设置的“两道门槛”不好进,老大哥只好委托三弟找张医生帮忙解决。张医生告诉说,“老大哥的药已经下单,因物流原因,半月前订的药至今未到,好几单药已经到了上桥物流站,即使近在咫尺,快一周了还没送过来。”难怪到处药房缺药,原来是物流原因?接连几周,去药房买不到药的人,都跑来了诊所。
疫情封控期间,许多人闹闹嚷嚷,吵着要放我出去……真正解封后,人们都成了“自我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除了每月必须偿还“车贷、房贷”的工薪族,要去单位上班,紧急就医人员要去医院看病,必须进入公共场所,更多的人,仍然呆在家里不出门,不出去给上班族打逗凑,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性。
防控政策放开后,跨地区流动、进入公共场所,乘坐飞机、火车、地铁、轻轨、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健康码、行程卡,到底每天有多少人撞了羊(阳),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我们科室几乎全军覆没,轻重不一;有的说,我们车间许多人都病倒了,轻一点的仍继续倒班,不然会影响生产;有的说,我们单位许多年轻人都患了感冒,轻微的,隔几天就好了,重点的在家隔离吃药治疗,更多的人去了诊所。
到底是不是撞上了羊(阳),没有人说得清楚?对于那只羊(阳),人们已渐渐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