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冯利娟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12-19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俗话说:岁月无痕,母爱无边。在沐浴母爱的岁月里,我身受着母爱的温暖、芳香、伟大和美好。母亲呀母亲,您是我寒夜里的一盏明灯,您是我困难中的曙光,您是我人生航程的一道港湾……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的心去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吧?
特殊时期,在家休息几天,听了不少名家有关母亲话题的散文,遂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很平凡,平凡得使我想不起一件能拿出来炫耀的事,可记忆里永远抹不掉的几个场景,却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母亲第一次动手打了我,但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得是邻居家和我同龄的的女孩,穿了一条棉绸碎花半身裙,来喊我一块上学。我一下子看上了她的花裙子,让她脱下来给我试试。
“太好看了!”我让母亲看,还嚷嚷着让母亲也给我做一条。母亲却违心地说:“没裤子好看。”我一下子哭起来,坐在地上撒泼起来,“你不给我做,我就不去学了。”没想到,母亲一只手拉起我,另一巴掌打向我,不是脸上,而是屁股上,边打边说:“镇小你都想排场,去学考试考到前几名,那才算排场。”
我本来胆子小,也是第一次挨打,吓得再也不敢提要裙子的事了。裙子没穿上,学习成绩倒是越来越好了。
那年冬天,天气特别的冷。当时小学三年级就要上晚自习,没有电,每个学生都带盏用废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教室的四周窗户上都订着塑料纸来挡风。临窗不爱学习的同学,会把塑料纸抠个洞。上课时,时不时地能瞟一眼窗外的世界。
母亲每晚在我快到家前,通常会在取暖燃烧的柴禾灰烬里埋一块砖,等我睡觉时,用几层布包起来,放到我的脚头,给我取暖。那天,她把砖头已经烧热,却还不见我回来,就一路跑到了学校。
校园里只有我们那个教室还亮着光。她趴在窗户上,透过那个小洞往里看,临窗的同学发现了洞外有双眼睛,不停地往教室里看,也一次次看向窗户。其他同学不知道发生了啥情况,也纷纷向这个窗户看。原来,这天晚上,老师因为有几个学生不听话违反了纪律,便惩罚全班同学都不让回家。
看到同学们奇怪的样子,老师便推门出来看情况,母亲不等他说话,就先开口说:“镇冷的天,有啥白天学不了的?这样苦娃子们!没见过这么夜猫子似的去学的。”老师听母亲这样讲,又见学生们也无心学习,就放学生们回家了。以后好多年,几个同学见到我,还会提起当年的“夜猫子”事件。
“没事的,一年考不上咱考两年,两年考不上咱考三年。”高三那年,母亲对我和我哥说。这一年,我和休学后又复读的哥哥一同考上了大学。父母借遍了亲朋好友及爷奶的养老钱,送我俩上学。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在所在的镇上上学。从没出过远门、离开过家的我,想起父母时,晚上就会蒙在被窝里哭……送两个子女上大学走后那种心疼、不舍和想念,不知道父母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也不知爱哭的母亲思念儿女哭了有多少次,只记得他们的回信都是:一切都好。
终于放寒假了,我迫不及待地坐上火车,再换乘汽车回家。临近傍晚时分,我推开家门,只见厨房不远处一大堆柴禾,母亲围个围腰正弯腰撸起一捆,起身看到我,愣了一下,像做梦一样,叫着我的小名:“娟——”,丢下了手中的柴禾。
我跑上前,抱着母亲心疼地哭了起来:半年不见,头发咋白了这么多,看起来咋老了这么多呢?原来烧煤,现在咋成烧柴禾了呢?爱哭的母亲,却只眼眶红红的,拉起我说:“没事的,娟。烧柴禾暖和,做饭可快。想吃啥?你来烧火,我给你做。”还是家里温暖,还是母亲温暖呀!我心中知道,他们是在节俭度日,供儿女上学呀!
毕业后在异乡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开始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都说一切都好,不用萦记。我也当真,好长时间没回家。突然有一天,父亲打电话说,你回来一趟吧。我赶紧和同事调班,傍晚时分赶到家。
只见母亲闭目躺在床上,父亲手足无措地坐在床边,“你妈头晕得都不敢动弹了,还不让我给你打电话。知道你哥很忙,没和他联系。”我坐到床上,慢慢扶起母亲,让母亲靠在我怀里,忽然发现她的脸颊上有道伤疤,便问怎么了?父亲说,他骑三轮车带母亲下地干活,车翻了,他没伤着,母亲的脸上却挂着了,到医院缝了四五针。
“你们咋不说呢?”我埋怨父亲。父亲说道:“你妈说,这不算啥事。孩子们都忙,不让说。”闻听此言,泪水不由自主地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多么悲凉,孩子们都在外上班,两位老人车翻了,人受伤了,还要扶起车,到医院。我的泪水控制不住,一颗颗滴在母亲的脸上。她闭着眼,有气无力地说道:“娟,没事儿。颈椎病,老毛病了,歇歇都没事了。”第二天早上,我联系了哥哥,把妈送到了县医院进行治疗。
岁月轮回,我也要上升为丈母娘了,我把吉日首先告诉了父母。得知消息后,母亲比我还上心,过几天说她准备有棉花,要给外甥女装俩棉花被;又过几天,说她弄好了五谷杂粮,用高粱竿系好了扫车的刷子,还说邻居家种的有棉花,到时候她再去要点带籽的花朵。好像我结婚时也没这么多讲究吧。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女儿结婚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领父母上街去买新衣服和鞋子,若不是要他们去参加婚礼,他们根本不会让我买的。婚礼前天晚上,母亲先到我家,晕车是她每次坐车前都害怕的。坐车前虽已吃了晕车药,到我家后,还是躺在床上,不想睁眼、不想动、不想吃饭。我以前晕过车,深知晕车的滋味。不是重要的事,母亲一般不会坐车出来的。
那天女儿化完了妆,我也稍化了淡妆,父母看到我俩的样子,喜得嘴都合不上了。当送女儿出门前照全家福时,我突然有点伤感,养了二十几年的女儿,要离开自己的身边、成为别人家的人了,眼眶便有点湿润。忽然发现母亲,眼眶也发红,是不是想到了她的闺女当年出嫁时的情形。
我告诉女儿,结婚以后,过好小家,不要忘了大家。父母的家,永远是她温暖的避风港;有娘在的家,永远是最心安的家。
我以后也会抽空,常回我的娘家……
作者简介:冯利娟,白杨镇三村人,宜阳县农业银行工作。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本期编辑:逊志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