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不可人云亦云
【原文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一章很有趣,完全可以编成一个现代小品故事,还给后世留下了“升堂入室”的典故。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尚武的子路竟然对瑟这种乐器感了兴趣,于是就学习瑟的弹奏技巧。某一天,(大概是在课余时间吧)子路就在孔子的学馆摆好瑟弹奏了起来,引起同窗们的围观,当然也引来了先生孔子。孔子听了一阵子后,对子路的瑟技不以为然,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批评说:“仲由啊,就你这弹瑟的水平,怎么还敢进我孔丘的家门呢?”(“奚为于丘之门” 奚,为什么;为,动词,弹)围观的弟子们听了之后,就对子路有些不大尊重了,可能还会叽叽咋咋地说一些大不敬的风凉话,弄得子路很尴尬。这时,孔子又说话了,他说,“仲由弹瑟的技艺嘛,已经达到进入厅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进入内室而已。”弟子们听了之后,可想而知是何情状了。
“升堂入室”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升堂”就是已经入门了,“入室”即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可以出师了。

这一则故事放在这里是何用意呢?它告诉我们,看人看事,不可盲从,不可人云亦云。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出客观结论,这就是主见。子路学瑟,初入门道,技艺尚未娴熟,有待继续钻研提高。然初入道者往往不会自知差距,容易自我欣赏而满足,子路也不例外。于是,当孔子发现子路在堂前当众弹奏,有意表现自己之后,就用这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提醒鞭策。相反,围观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批评后,竟真的认为子路的弹奏技艺一无是处了,并由此而对子路不敬。不敬的表现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嘲笑、风凉、挖苦吧——这就是盲从!盲从,是众人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也比比皆是。对于某人某事或某一个社会现象,绝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的情形中是没有观点的,但只要有人不论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对此作出评判,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作出的评判,就会有一大批人附和,进而还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去影响更大范围的人,很少有人会真正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作出自己的评判,这就是所谓的跟风!这种盲从心态作用下的结果很难客观公正,甚至会将真正有主见的人视入另类,不屑一顾而埋没!历史上,一切政治企图无不借助和利用民众的这种盲从心态去操纵社会舆论实现其政治目的。因此,盲从是很可怕的,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成扼杀真理和正义的帮凶。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不乏此类典例,更不乏因此而被民众唾骂抛弃的真正的君子义士。比如清朝末年因戊戌变法失败惨遭游街示众遭万人唾骂慷慨就义的“七君子”、文革中被游斗声讨的开国元帅彭德怀以及被诬以叛徒内奸而屈死的刘少奇等等。

孔子这一敲打,引起了众弟子的盲目跟风附和,对子路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孔子当然看得出来,于是,紧接着他就对子路的技艺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是给与了子路的鼓励,既肯定了子路的技艺,又指出了其不足,提醒他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进步,二是给众弟子的轻率表现泼了一头凉水,用事实教育弟子看人看事不可盲从,不可人云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