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双绝真名士 道德文章乃君子——记著名画家、《天边》词作者吉尔格楞
吉尔格楞,蒙古族人。1948年生,祖籍大青山下,土默特川卓尔沟人。

少年风华正茂
吉尔格楞,生在凉城蛮汗山内蒙古骑兵军营中,长在内蒙古人委大院里。幼时,进干部子弟第一幼儿园,小学在呼伦路小学,中学毕业于土默特中学。格楞系革命后代,令尊巴音巴图,早年参加革命。先后任内蒙古骑兵17师政治部主任,杨成武将军部晋察冀军区师长。1948年该部攻绥远城、打包头,巴师长指挥部设在察素齐镇。该镇老人记得巴师长,人生的高大伟岸,气宇轩昂,声如洪钟。平时骑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威振四方。土默川老一辈人都称他为巴司令。

吉尔格楞,虽为将门之后,身上却没有官宦世子的霄凌之气。他性格温和,待人真诚,气质儒雅。自幼聪慧好学,善诗赋、工丹青、博览群书,好中国式摔跤。自青少年时就诗画双修,文武兼备。在土默特中学上学时,吉尔格楞不仅品学兼优,面清秀、体健修,热公益、好文体,系土默特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能文能舞的台柱子。格楞崇文尚武,与发小李化军均为摔跤好手。师承著名回族摔跤手白老八,长于跪腿德和勒、手蹩子跤技,在土中数一流。

知青生活
1968年,格楞从土默特中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和班里志趣相投的同学安志正、乌恩、李华军、关巍,插队到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公地公社“黎明八队”。他们的知青点设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这里土地盐碱沙化严重,条件艰苦,昔日曾是发配犯人的苦寒之地。

知青生活单调,劳动繁重。格楞与知青劳动之余,找来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师的名著阅读。安志正、乌恩是摄影爱好者,在乡下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低价为知青、农民服务,是内蒙古最早的个体照相馆之一。吉尔格楞、李华军、关巍背上画夹子,在村里找农民模特和牛马羊画写生。他们生活劳动虽然艰苦,精神却十分充实。知青的土房前有一片水泡子,当地农民叫“南海子”(内蒙古牧民将湖泊称“海子”)。格楞他们工余农闲时,在海中游泳、摄影写生、捡鸭蛋、划船打鱼,夏天把鱼晒成鱼干,腌成咸鱼来改善伙食。

安志正、格楞为首的“黎明八队”知青,志存高远,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工余时绘画摄影,摔跤健身,苦中寻乐。当时,公社有位横行乡里的恶霸,欺压乡民,殴打知青,无人敢惹,气焰十分嚣张。安志正和吉尔格楞,在一个无法治、无社会秩序的年代,将其以破坏“上山下乡运动”为由,用法律武器,把这个乡间恶霸绳之于法。此举,在巴盟知青中引起强烈反响,为知青撑了腰,压住了农村欺负知青的势头。“黎明八队”的知青点,也瞬时引起全盟知青的关注。呼市、巴盟的青春好友、知青同学纷纷慕名来拜访他们。这时格楞土中同学、宣传队队友、喜爱英语的女生傅莹也不辞辛劳,从呼市来乌兰布和沙漠,到吉尔格楞的知青点游玩。文革中,格楞父母被抓进牢房,小妹流离失所。傅莹得知后,将格楞小妹带在身边照顾。格楞和傅莹共同的遭遇,艰苦生活的磨砺,纯洁的战友之情、同学之谊,在相互帮助、互相鼓励中,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冰封的南海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农闲时,北岸知青低小土房幽暗的烛光下,格楞坐在炕头,创作出了《南海子》、《雪》、《白痴》、《思念》、《天边》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如乌兰布和沙漠的甘泉,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
70年代初期,我(指额博)和英文教授熊特立,著名吉他大王白式均,华北手风琴家李红,雪明、家伙、巴根、乌力吉、奥恩、毅力、大运、托娅、丽玲、李华军、旭日漠、丁小方、丁丁、星火、满都呼、苏勒、林平、炜明、建军等组织了一个“酒神合唱队”。熊特立搞到一本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手抄本——《吉尔格楞诗集》。优美流畅的诗词,对人性真实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读后,如寒冬过后沐春风,久逢干旱饮甘露,在呼市文化艺术圈掀起了传抄吉尔格楞诗词的热潮。其中《白痴》这首诗,让熊特立谱成曲,成为我们“酒神合唱队”的经典曲目。
《内蒙古画报》工作
吉尔吉楞,70年代中期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我每天到师大游泳,经发小蔡树本引见,认识了格楞。每天,我和格楞、蔡树本、奥恩、雪明、家伙、刘大斗一伙,与师大的孩子打水仗。之后,格楞从巴盟群艺馆调到《内蒙古画报》。我们又以师大为中心,组织了一帮文化艺术圈的朋友,经常举办舞会。

1980年我调到《内蒙古画报》当记者,吉尔格楞任编辑部主任。一本报刊办的好坏,取决于编辑部主任的办报思想。格楞积极配合石玉平社长,将具有40年历史的《内蒙古画报》定位为:集艺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画报。他一上任,便对画报的栏目做了重大调整。封面釆用内蒙古著名画家的油画,内页新开辟了《美术欣赏》、《悠悠牧歌》、《走西口》、《都市生活》等拦目,将传统的“俄罗斯式”大开本,改成国际流行的中性开本,首开《内蒙古画报》新游牧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之先河。
吉尔格楞是内蒙古草原画派的青年领袖。70年代末,他与蔡树本、赵文华、周宇、胡沙金等创办了内蒙古青年油画研究会。他组织蔡树本、赵文华、周宇、胡沙金、奥迪、布和等人,在内蒙古美术馆办了首届“内蒙古青年油画展”,轰动了美术界。中国美术家杂志负责人专程赶来观摩,对这些内蒙古油画界青年才俊的作品,赞叹不已,并说这个画展看到了内蒙古美术的希望曙光,并在中国美术最权威的杂志给予了报道。

当年的这些青年画家,如今均为国内及内蒙古美术界的翘楚大家。我在画报社当记者,每天和格楞、奥恩、李化军、周宇、关巍混在一起,摄影艺术风格深受格楞等画家朋友的影响。我的摄影作品特别重视形式,重色彩,讲究作品内涵和个人艺术风格。我在画报重点供稿《悠悠牧歌》栏目,主要是跑草原,拍摄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片子,我的摄影风格也十分符合吉尔格楞的办报思想。当年画报大量刊登草原游牧文化的系列报道,有的稿子吉尔格楞会亲自设计版面,赋诗撰文。
格楞还不拘一格,大力举荐摄影美术青年人才。包头有几位摄影发烧青年人,领头人叫王争平、王军。80年代20岁出头的几个小年轻,战战兢兢地站在画报编辑部门口,送来一组江南水乡的摄影作品。作品虽有些稚嫩,却很有些艺术感觉和想法。格楞慧眼识珠,为了鼓励扶持这几位摄影年轻人,破例在画报上给予发表。此举给那位叫王争平的小年青极大的自信心,使其日后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内蒙古获得中国“金像奖”的摄影大师。
格楞办画报的同时,还拿出很大精力认真研究摄影艺术问题,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摄影理论家。80年代末,格楞赴湖南开全国画报会议。在画报座谈会上,一席关于摄影艺术的发言,语惊四座。中国摄影家协会“天子山摄影学院”特邀他主讲《什么是摄影艺术》的讲座。他应允登上讲台,为一席摄影名家,讲了关于摄影的四个问题:一是,摄影为什么是一门艺术?二是,什么是包括摄影在内的艺术应用手段等其他几项内容。他高屋建领,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讲的十分精彩,引起全国画报及摄影界的强烈反响。一个诗画家,将摄影讲的令全国摄影研究生班的学员们,听的眼睛都没眨一下,如醍醐灌顶,知道了什么是摄影艺术。
格楞是个真正的文化人,他讲真话,做老实人,敬重师长,我们俩每年春节都要给妥木斯等老一代艺术大师拜年。他善待属下,他这个编辑部主任,看准的好选题,经常亲力亲为,深入一线釆访。83年,我和格楞去内蒙古第一幼儿园釆访,尽管相隔30年了,园长一眼就认出吉尔格楞,园长回忆说:“格楞在幼儿园时就特别聪明调皮,他最爱画画”。
我评职称时,在一个重资历、重文凭的时代,由于学历低,不被人看好,评上的希望渺茫。在最后的评议会上,格楞挺身而出,仗义执言道:“额博为画报重点稿件常年在外奔波,含辛茹苦。上稿数量多、图片质量好,是画报最辛劳的记者。评职称应重实绩,额博评不上职称,我这个编辑部主任颜面无光。”他一锤定音,使我顺利评上职称,格楞却因此得罪了不少有大学文凭的老记者、大编辑。

格楞为额博散文集签售会购书捧场
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吉尔格楞在商道上大获成功,他走的再远也是个艺术家。他组织西贝艺术团将内蒙古文化名流、艺术大家:乌兰图嘎、蔡树本、李克等请来助力。晚宴,一场深受欢迎的鄂尔多斯婚礼歌舞上,吉尔格楞的诗词《天边》,由乌兰图嘎作曲,为歌舞插曲。后此曲经布仁巴雅尔演唱,成就为经典歌曲《天边》,一炮走红,获得了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时任西贝集团艺术顾问的吉尔格楞,载誉归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常务副部长毕力夫,新闻出版局局长石玉平,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等在西贝海鲜城为吉尔格楞接风祝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特聘吉尔格楞为内蒙古文化艺术顾问。

自此,鲜花荣誉、聘书请柬、艺术沙龙、诗会画展、电台记者的名人访谈,接踵而至。前些年,格楞的老领导、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局长石玉平去英国访问。时任中国驻英大使傅莹见到石局长,打听吉尔格楞的近况,并特邀吉尔格楞赴英国举办画展。格楞当时集团有事离不开,谢绝了老朋友傅大使的盛邀。后来内蒙古美术馆长王延青、美术学院院长奥恩,代表格楞赴英成功举办了画展。
回归故里
格楞在商界获得巨大成功,又斩获了中国艺术最高荣誉“五个一奖”。然而,他低调平和的心态,待人宽厚善良的本色依旧不变。每次从北京回呼市,不论远近亲疏,一定要将《内蒙古画报》全体同事请出来吃顿饭。他是只记人好,从来不计恩冤。他不忘初心,牢记画报培养之恩。格楞十分念旧情,西贝集团有庆典时,常将好友们请来出席,有福同享。西贝布置餐厅、展厅,需要摄影美术作品,他总是想着美术摄影界的老朋友。逢年过节,总要请几位朋友到他的香山别墅游玩几天。亲朋故旧到北京出差,迎来送往都是热情接待。格楞的《天边》成就了布仁巴雅等区内外许多歌手。今年赤峰一位蒙古族年轻歌手敖尔其楞,在央视《星光大道》上唱了格楞作词的两首歌《天边》和《思念》,一举夺得年度金奖,内蒙古又一位年轻歌手从央视舞台冉冉升起。

诗画双绝真名士 道德文章乃君子
90年代末,内蒙古画报社编辑梁彬艳,是位才貌兼备、愤世嫉俗、特具个性的女诗人。她不谙人情,不懂世故,是位纯粹的文化人。39岁时身患绝症,在北京301医院住院。她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同事陪护,又是个离了婚的弱女子,每天孤孤单单的躺在病床上。我从呼市赶到医院陪护她。格楞得知后,放下手头的工作,买了一大束玫瑰花、一筐水果去医院看望彬艳。此举,让一颗饱经风寒、孤单的心,备受温暖。那几天,我俩轮流为她陪床,让一个没人亲、没人爱,即将离世孤独的女子,感受到了同事之谊、朋友之爱。那年暮春时节,呼市一场大黄风,将乌素图的杏花刮的满天飘落。那天一代才女,香消玉殒,随风飘去。吉尔格楞闻讯,在北京香山怆然写了一首长诗悼念她。在这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吉尔格楞从西贝集团退休,一个文化人退休,大多“退而不休”。他每天忙于出席画展、艺术研讨会。为歌舞《天边》做艺术指导时,常遭粉丝们围追堵截。他一生当编辑部主任、电脑公司经理、西贝集团艺术总监、自治区政府艺术顾问等,可谓独领风骚,风光无限。




然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格楞最想要的生活是回归本真,做一个画家。他视绘画艺术为生命,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对美术抱以至高的理想和真挚的热爱。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诗歌美术创作。读他的诗,清新而醇厚,深邃而悠长。美术作品,独树一帜,笔下始终以内蒙古大漠草原为主题,以中国文化为根,吸收西方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格楞面对荣耀、赞誉,心静如水。朋友聚餐常找不到他,他可能是关掉手机,走进画室,在专心的画画。
吉尔格楞为人、为艺,我用两句话概括:他在艺术上诗画双绝,为真名士;做人上,他道德 文章,乃君子。

作者简介

朗诵者简介
马智聪: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内蒙古资深配音演员,节目主持人,大型晚会策划人,导演。曾为近千部电影,电视剧,广告片,,记录片,专题片担任配音解说。代表作《百集科学家的故事》,大型记录片《我愿以身许国》《清华故事》《从西柏坡到北京》等。曾主持内蒙党委宣传部举办的《纪念抗战70周年》晚会,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闭幕颁奖晚会。纪念改革开放《伟大的变革》晚会。在大型交响诗《我愿以身许国》,《大青山》担任主要演员。

本文编辑:张子周 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