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毕生奉献给铁路建设
原创 | 王林山

王广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铁道兵第四师十六团,从连队到机关,只要一提起王广发,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道:那可真是个实干家。
王广发,山东济宁人,1942年生,1961年入伍。先后任铁四师十六团四连班长、排长、连长,一营副营长,团司令部作训股长、副参谋长等职。
他身高一米八左右,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红扑扑的国字形脸庞,开口露出两颗金牙(在施工放炮中被碎石蹦坏后修补)。走起路来,时常迈着八字步,一副典型山东大汉的样子。在他当战士、班长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冲锋在前,事事抢先,任劳任怨。扛起两包水泥,推着装满的手推车健步如飞。曾在隧道施工时,一手握一杆风枪,“双枪手”由此扬名,并多次立功受奖。当了排长、连长后,更是以身作则,在施工现场,不管哪个工班,总是离不开他的身影,不仅指挥在前,常常亲自动手干。他带领的排、连,总是圆满完成任务,很受干部战士的爱戴!
1972年10月初,我从团仓库调到司令部作训股工作。当时,部队陆续开始从京原线移防北京通县,承担通(县)古(冶)铁路修建任务。先期到达的几个连队,正在进行安家设营。我直接到通县团前方指挥所报到。股长王广发热情地接待了我,简单交谈几句话,给我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他当即给我布置任务,具体负责征地拆迁和有关工程涉外工作。他将股里仅有的两辆自行车抽出一辆作为我的“专车”,并可以优先使用北京市公交通用月票。这大大方便了我日后的工作,使我非常感动。
当时的作训股,摊子很大,负责部队组织指挥、战备训练、技术计划、工程施工等业务,号称是机关第一大股。全股近20人,半数以上是知识分子(技术员和工程师)。王股长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嗓门很大。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铸就了他的务实精神和扎实作风,全股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是个办公室坐不住,乐于跑现场的人。除了必须参加的会议外,一有空就上工地。当时, 附近的北运河大桥,是通古线西段第一桥,是师、团的重点工程。为了抢时间,赶工期,确保在1973年7月1日铺架按时通过。他组织作训股研究方案,在临时电力未通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创造条件,点着马灯,用人工推着大锅锥钻机,率先开钻。基础施工正值隆冬季节,王股长三天两头跑到工地检查指导,帮助解决施工难题。即使夜间灌注混凝土,他也要穿上大衣,骑车去看看才放心。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己的表率作用,深深地教育感动着我们。

铺架工作开始后,他作为前方铺架指挥所的指挥员,每天都忙碌在现场。架桥机上,铺轨机旁,总能见到他的身影。经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三餐不定时,一心扑在工作上。这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铺架队的干部战士真是打心眼里佩服。
在通县南站改扩建工程中,为保证铁路正常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封锁时间,他提出了平战结合,组织一次空袭条件下抢修演练的设想,并亲自组织拟定抢修方案,靠前组织指挥。从设想敌情,下达命令,组织队伍进场,到既有线拆除,移岔铺轨,上碴做道,压道试车,防空演练,队伍撤离等,只用了8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任务,按预定计划开通运营,受到北京铁路局和师机关的表扬。
1974年,王广发升任副参谋长,仍然分管工程施工。此后,他摆脱了作训股的大量日常事务,有了更多的时间跑现场。平时有事到办公室找他,没有预约的话,准会扑空。
由于劳累过度,他积劳成疾。1974年下半年,王广发不幸被查出患有肝炎病。开始他也没当回事,仍然奔跑在现场。在领导的强令下,才到263医院和团卫生队住院治疗了几个月,出院后回老家调养了一段时间。病情虽有所缓解,但仍未彻底康复。
1975年,我师奉命移防山西太原,承担太(原)岚(县)铁路新建任务。他立即请战,率领团机关先遣组出发,勘察现场,安排设营、外联事务,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我作为先遣组的成员,目睹了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太岚线穿行在汾河沿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他带着我们一行人,头戴草帽,肩挎水壶,手持镰刀,砍根树枝做手杖,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连续几天察看现场。途中累了饿了,就地一坐,馒头就咸菜,喝口凉开水,便是一顿午餐。在选择进山便道时,他和测量人员一起,找驻地老乡当向导,反复勘察地形,优选设计方案,尽量缩短运距,降低坡度,减少工程量。山西干旱缺水,汾河流域枯水期长,为了解决部队生活和施工用水,他亲自到水利部门联系钻机,到处寻找水源,终于打井成功,使这一难题顺利解决。

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地区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京广铁路遭到严重损坏,线路中断,陷于瘫痪。我师奉命立即执行京广铁路水害抢修任务,当时部队正在陆续往太原调动之中,部分先期到达的几个连队,正在进行安家设营,修筑便道,清理现场等施工准备。接到抢修命令后,王广发带领机关作训、物资、运输等人员,昼夜坚守在太原西站,协调军交和车站调度人员,组织指挥人员、物资、设备的输送。短短两三天时间,就发送专列20多列,大量人员物资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有力地保障了前方的抢修需要。
长期的现场奔波劳累,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使他的身体严重透支。1976年,他的肝病复发,并且又得了严重的糖尿病,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这一次病情严重,住院时间较长,出院后领导安排他回家休养。
王广发的老家,在鲁西南的济宁市,其家境一般,生活并不宽裕。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儿女尚年幼。爱人是一家服装厂的工人,工资不高,听说有时连口粮都有些拮据。我们几个单身汉,就将节余下的粮票凑起来,交给他寄回家中,买点粮食补贴一下。每当他探家或家属来队时,总要把家乡的传统名吃玉堂酱菜带几瓶来给大家分享。早餐时,馒头稀饭就着八宝小菜,蛮有胃口,也是一种享受。
1977年初,我参加中央工作组到兰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0月底归队后,就没有再见到过他,听人说他在老家休养治疗,也没太在意。1978年下半年的一天,突然听说他已经与世长辞了。闻此噩耗,我的心情万分悲痛,久久不能平静,为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而痛心不已!他还不到40岁,正是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时候,走得实在是太早了!我责怪自己,没能在他生前弥留之际见上最后一面而遗憾,更为没有能为他送上一程而自责。
王广发生前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那一心扑在事业上,拼命干工作的实干精神,一直成为广大指战员心中的楷模。他的言传身教,对我的成长进步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最好领导,没齿难忘!
每当想起老股长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翻开那几本珍藏了几十年的个人相册,竟然没有一张有关他的照片,我也曾发动昔日并肩战斗过的许多战友帮忙寻找,仍然未果。后来几经周折,总算在一位战友手中的一张模糊不清的合影照中,发现了他的身影,剪裁修饰,弥足珍贵,可见他是多么低调啊!
借此机会,我想对远在天堂几十年的老股长说几句话:
老股长,生前我从未在您面前说过一句恭维话。实话实说,您的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挥员和实干家,脚踏实地的领导干部。工作起来总有一股不要命的拼劲。您战斗在铁道兵,成长在铁道兵;您的生命止于铁道兵,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在那个选人用人重德才、看表现、讲实干的年代里,若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依您的条件,仕途非常看好。只怪这老天爷太不公正了!
尊敬的老股长,您是为祖国的铁路建设累倒的,我们永远怀念您!您对我的培养、教育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您就在那边安息吧!致以崇高的军礼!

作者王林山,1950年出生,1968年入伍, 1969年入党,历任铁四师战士、排长、参谋、团后勤处长、师司令部科长;1984年随部队集体转工,先后任中铁十四局副处长、处长、铁正工程检测中心党委书记等职。2010年退休于济南。
槛外人 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