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道湾是清江浦东大街北边原有的一条巷名,现已灭失。由于历史的原因,那里的民居占地随意无序,造成住户进出的通道多,出门可东行西走,但须转弯抹角,加上常年有水挑子经过,弯子沾上了三点水,故名七道湾。
七道湾南走堂子巷和水巷,与东大街相通,北踏石板路,拾级而上、顺阶而下里运河的近处水码头。七道湾住着三四十户平民,其中有七八户挑水工人家。
20世纪60年代前,清江城里没有自来水,吃水淘米洗菜洗衣都靠里运河。那时,每家都有竹制淘米篮和洗菜篮,淘米洗菜要下河到码头上。洗衣要用搓衣板,擦计划供应的大运河牌肥皂,濯衣必须到河边码头上去用捶衣棒捶,用手挤、揉,用河水漂,要反复好几次,衣物方能干净。吃水要到里运河去挑,有些人家自己备桶自己挑水,而其他人家则需花钱请挑水工。从河里汲来的水要用明矾净水才能使用,放一把明矾再用长擀面杖将缸里的水搅成漩涡,不到10分钟水便澄清,杂质沉到缸底。
挑水到大街上单程就有200多米,挑到七道湾的住户要比到东大街上少一半的路程。我家堂屋门右边有一口大缸,那口缸要10担水才能倒满。早先每担两分钱,以后涨价了,五分钱一担。七道湾那里的挑水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氏兄弟俩,他俩人高腿长步子大,他们肩上朝上翘的月牙形弯扁担的两头坠着满满的两桶水,桶里漂着用绳子系在桶耳上的篾格子,尽管一路上下晃悠,桶里的水却不泼不洒。

位于堂子巷与东大街交界处的女子浴室曾是全市的唯一,每到周末,到女子洗澡堂洗澡的城乡女子人满为患。那时洗澡水是大铁锅烧的,女子澡堂是大通池,用水量不小,七道湾的挑水工不仅给住家户送生活用水,每天还要向浴室送洗浴用水。
水巷是送水上大街的主要通道,故称水巷,它较堂子巷窄。堂子巷里可能是有老澡堂的缘故,称之为堂子巷。堂子巷里不仅有澡堂,还有人民银行宿舍、豆腐坊、水龙局,来往的人也多。1959年夏天的一天中午,与双桥北巷、七道湾、堂子巷相交处的豆腐坊突然失火,火势在几间草房蔓延,报警的铜锣声当当当地急促响起,人们纷纷朝锣声奔来。只见最先到的就是挑水工,他们把挑来的水急匆匆地倒进水龙的大木桶里,随即挑着空桶又向河边的水码头飞奔,生怕水龙的水断了流。水龙压臂由五六个人一上一下地使劲压着,水枪的水柱射向烟火处……火灭了,当时豆腐坊草苫的房子,也就剩下断垣残壁和几根烧黑的房料。由于挑水工及时供水,没有让火灾殃及四邻。现在想来,那时挑水工疾步挑送的灭火水应是义务的无偿的吧。

20世纪60年代初,淮阴市(清江市与淮阴县于1959年合并)有了自来水,七道湾的挑水工大部分被安排到市政公司工作,从事清理下水道和铺路,为少数没用上自来水的住户挑水也就是利用下班后和休息日了。
2019.2.19写
2022.12.15改



(本期责任编辑:胥全迎)

《清江浦楼》林启东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