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夫,奉献年代的记忆
吴修亮

咏地瓜花
门前亭亭立,
迎风斗寒霜。
叶绿花正红,
溢芳满院香。
不争春夏秋,
绽放在初冬。
独立凋零季,
艳如牡丹雍。

几天前,在家翻看过去的记事本时,无意中看到了这几句顺口溜。使我想起了过去“出夫”的往事。
四十年前到石家花园去出夫,参加“农业学大寨”修造梯田。在房东的院子里,看到门前裁着一溜地瓜花。虽已初冬,却正值盛开,花如碗口,满院飘香。尤如鲜艳的牡丹,其在这个季节盛开,更显得雍容华贵。艳丽夺目的花朵,惹的附近出夫的人都来观看。放工归来,寒天花开,好像是在慰藉饥肠疲惫的民工们!
我当时顺口写的几句。今日翻出,鲜艳的地瓜花连同当年顶风冒雪,挥镐、推车、忘我劳动的场景,又浮现眼前。
上世纪六七十年,是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时代。一到冬春两季,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就踊跃投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中。
秋收一过,公社就下任务,主要是修水库、修河道、造大寨田,修水渠等。生产队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修工具、买锅灶、准备生活用品。

记忆里的第一次出夫是去龙固修水库。那时我也就十五、六岁,由大队长开着拖拉机拉着工具和人,把我们送到工地。晚上睡在窝棚里,铺的是草席和麦秸,有时半夜就要被冻醒。这还算条件好的。记得后来去鹁鸽楼修水库护坡,是接就山崖搭的窝棚。山里风大,刮的窝棚哗哗做响,直掉土石,让人无法入睡。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晚饭后人们躺在地铺上开始拉呱、讲故事、说笑话,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疲劳苦累消失在哈哈大笑中!
每天天不亮大喇叭就开始广播,唱革命歌曲,叫醒熟睡的人们出工。民工们推着小车,冒着严寒,向工地进发。虽是严冬,但工地上却是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每人每天要推够十五车土到坝身。虽然劳累,人人能为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而感到自豪!
那时的口号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再下手”!
有一年冬,春节一过,又去干收尾工程。这次住在东龙固的个人家里。虽说比露天“宿营”好,然房东的二儿子有“羊角疯”病。劳累一天回来,有时刚要休息,有时半夜睡的正香,东家的儿子又犯病了,吵得人不得安宁。夜里休息不好,自然影响精力,然第二天一投入热火朝天的工地,精神头又来了!
作为出夫在外的民工,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因为陌生,也闹出有趣的事情。由于进了山里,周围环境变了,一次放了工,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村里的房子和我的一个哥哥说:“这里人盖房子接就地方,不盖北屋,盖西屋”。我哥笑着说:“你‘调向’了啊,这就是北屋!”我说“怪不得我每天早晨都是看着太阳从北面出来”。“调向”是很别扭的。但怎么也转不过来!这自那以后,我又路过或去过达几十次,依然看着北屋是西屋。
在山区出夫,生活很不方便。在一地完工的时候,说要喝完工酒,我和小队会计,来回跑了十几里山路,到邹家埠供销社买了三瓶景芝白乾酒。由于下雨,在山里风又大,为了取暖,没办法,我们把供销社里仅有的两个蓑衣买了披着往回走,其中一件还是让老鼠咬坏的。途中我戴的草帽都让风刮跑了,撵很远才拿回来。到家后浑身都湿透了。

出门在外不容易。这也是我一生中一段最难忘的经历。
在战天斗地的年代里,不光展现了劳动者的风采,因为施工条件差,与他人一样,都程度不同地留下了伤病。一次我在我在扛石头时,顺坝身向下走,遇到一个小坑,腿一软,闪了腰。当时没当回事,回去待了一晚,疼的要命,害怕别人说娇惯,也没吱声,后来没法干活就回家了。光依赖大伯的“狗皮膏药”,也没到医院祥细检查和治疗。所以,落下了一个腰疼病。现在每逢下雨阴天,酸胀疼痛犯了,就想起那个艰苦奋斗的奉献年代!
最难忘的还是一九七六年冬天。我们与全国广大劳动群众一样,怀着失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悲痛,来到了芹村岭参加整修大寨田运动。以后又参加了三翻岭、瞭望台修大寨田,贾家庄修河堤,大冶水库修干渠等工程。工地上到处插着“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遗志”的标语。缅怀领袖激发的发愤图强的忘我劳动场面,既悲壮又昂扬!
……
今天,故地重游,望着那些用勤劳的双手建造的工程,继续发挥着作用,为人民造福,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东家庭院中的地瓜花在我的脑海中依然盛开,顶风冐雪,战天斗地的场景,也成为了我永久的记忆!
出夫在外,曽是一代农村青年火红的岁月!
2022年12月写于莱城区吴家花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