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道的碰撞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被后世尊为道教至尊并赋予神性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在民间,特别是信奉道教的百姓人等更习惯于把老子称作太上老君,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也有多个版本,不但出现在正史之中,很多野史和文学作品中也屡屡提及,遍布全国的道观、道教胜地,更有许多老君传道的图文介绍。
正史记载老子原名老聃,因春秋时期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而以示尊敬,因此,在老聃学问日深、声名日响后就被人们称之为“老子”。明明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的形象却是神性夸饰的,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随着道家学说向仙道宗教的过渡,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得到神化进而“成神”,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关于“道”确立的必经过程。道,简单理解就是适用于万物存在的大自然法则。老子之所以成为思想家、哲学家,又被后世奉为仙神,是因为他创立了独辟蹊径的学说成了天地众多法则之中的一道,他提出的“无为而治”在当时不啻有醍醐灌顶的效用,统治者采纳后发现对治理国家和管理百姓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便很快推广开来加以宣导,“道”也便顺势确立巩固,并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
继老子之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另一影响中华文明的“道”,再到后来佛教的东进,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古代以“儒释道”的融合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程的同时道与道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互相融合的发展历程也慢慢开始走向兼容并蓄,通过不断的碰撞,产生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宗教。河西走廊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佛法东进的第一站,亲眼见证和实践了诸道兴盛与碰撞裂变的伟大过程,这一点从张掖这座古代的佛教城市就可见一斑。
张掖市五县一区之中广泛分布着各种风格迥异的民族宗教建筑,以及石窟、庙宇等诸多宗教文化遗产。开凿于北凉时期的马蹄寺石窟,与敦煌的莫高窟和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是体现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的一处石窟群。从汉传佛教到藏传佛教的演变,就是一次碰撞后的兼容。马蹄寺兴建于百丈高的悬崖之上,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依旧巍然屹立于峭壁,令人惊叹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艺,也让观光者产生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晋代佛像和清代康熙帝御赐龙袍,以及乾隆帝的马鞍等众多文物,都说明了马蹄寺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辉煌沧桑。马蹄寺环境秀丽适宜旅游观光,在这里可以体验草原民族的生活,吃手抓肉、喝青稞酒,还可以欣赏到当地藏族牧民热情的草原歌舞。如果有足够的勇气,还能领略一番在草原上策马驰骋的激情飞扬,到山上的原始森林里捡野生蘑菇一饱口福,顺便听听寺里的喇嘛讲经思考一下人生。故这里是一个不错的夏季避暑好去处。
除了马蹄寺,张掖有名的寺院遗迹还有城区内的“大佛寺”,位于山丹县的“山丹大佛寺”,和临泽县内的“香古寺”,以及诸如“西来寺”“木塔寺”“文殊寺”等其他大大小小二十多家寺院,可见张掖古代佛教是非常兴盛的。
相比于众多佛教寺院,张掖道德观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道教观宇了。道德观位于甘州东大街道德巷,光听这个地名就知道,这里曾经奉行修德成真之道,是一个积淀了深厚道家文化底蕴的地方。道德观坐北向南,奉祀张天师及康道宁,现在只有两名道士驻守道观,地处闹市之中却独有一股静谧安然之气。看名字,顾名思义便是直接取《道德经》而来的一家观宇,言简意赅,大隐隐于市,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走进道德观,扑面而来的是悠久的历史气息,“古树自然青,茶余悟道深”说尽了超然物外的洒脱,和道法自然的随性,观内墙壁上绘有道教故事的彩绘,这些古老的壁画历经几百年依然生动传神、颜色鲜艳。老君殿里供奉着慈眉善目的太上老君,有别于佛教寺院众神佛偏向于西方的样貌特征,道观中的太上老君则是典型的东方老者形象,睿智而祥和一如过去人家须发皆白笑眯眯待人的老爷爷一般可亲可敬。太上老君手捧太极八卦,是乾坤尽握的寓意,更有参透阴阳超脱生死的象征,在道家典籍里这位神案上的仙神就是老子的化身。但是,随着老子出关化胡为佛的典故之后,道家与佛家谁先谁后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佛道之争几千年来都没有得到彼此完全信服的解决方案,而佛教大兴之后,道家的思想虽然根深蒂固影响久远,但道观庙宇明显不如佛教禅刹兴盛了。
佛道之争,溯本追源其实就是“道”和“道”的一次碰撞,国内除去几座著名的大型道观譬如武当山等道场,很多地方的道观表面上似乎走向了颓势,人们更倾向于追逐佛家思想来寻求心灵与精神上的慰藉。殊不知,老子化胡为佛已经在试图解决建立在两者不同之上尽可能多的相互融合发展,中华大地上的佛教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舶来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特色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之后,重新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宗教文化体。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论孰优孰劣,也无需计较孰先孰后,作为大众精神上的寄托和一份宗教信仰,能让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宁与心灵慰藉,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