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家一生读了多少书 ?
陈晓林
我曾两次走进毛主席的故居丰泽园。那里沒有几件象样的陈设,唯有到处堆放的书,尤其是那一摞摞大字本的线装书,给到访者留下深刻印象。晚年的毛泽东搬到了游泳池,他屡屡会见外宾的书房,更是深深的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
没想到,毛主席的藏书竟然给“世界老大的老大”带来如此大的压力。记得解放战争时,毛主席曾调侃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原来,在毛泽东身上,读书写作竟有如此大的法力。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耀邦同志提倡“每个干部要读两亿字书”。他举例说24史有5000万字,一人一天一万字,要读完得14年,20岁左右去读,40岁就成学者了。他还说,读书要向毛泽东学习,“党内谁也沒有他老人家看书看得多啊!”
毛主席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很难完备统计。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认为:“可以从他的藏书中,从他的批注中,从他的著述和谈话中知其大概”。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的藏书达一万余种,计96473册,许多书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画。毛泽东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
有人说毛泽东读书有些“偏科”。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中华典籍当然是老人家的最爱。仅《资治通鉴》他就读了17遍。然而他的阅读面又是极其宽泛的,他的阅读重点排在前三位的是马列、哲学和中国文史。毛泽东1917年就下功夫读过的一本《伦理学原理》,因为被同学借走得以保存。10万字左右的书,他竟写了12000字左右的批语。他同来访的法国政治家讨论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与康德星云学说的关系,连对方也感到陌生。他还深入读过前苏威廉斯写的《土壤学》,进而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后来,他又读了竺可桢关于气候与农业增长关系的文章,提出农业“八字宪法”至少要增加阳光部分。毛主席曾对井冈山的战友曾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到了六十年代,毛主席借助辞典又并始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因此说毛主席读书,全凭实际需要和个人兴趣,沒框框,不设限。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红楼梦》是老人家晚年的案头书,他收藏有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他又象一个学者,喜欢比对不同版本。比如对《水浒》百二十回本和八十回本,就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毛主席读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就某一个方面的学问,与专家学者及身边的“秀才”深入探讨。1957年,他三次邀请一些逻辑名家到中南海搞专题座谈。他曾与北大教授任继愈彻夜长谈宗教问题。与诗人臧克家、阮竞章多次论诗。百忙之中,他还拨冗带着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邓立群等一同读议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读就是个把月。毛主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感染了每个与他论学的人。
作为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党内军内一再倡导读书的风气。根据形势任务,适时向党政军荐书,是毛主席独特的领导方式。我首次接触马列原著,就是毛主席亲自推荐的六本书,记得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哥达纲领批判》等。说来惭愧,自那以后,再也没系统读过马列原著。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传留下来的典籍无疑也名列世界前茅。进入数字化时代使读书更便捷,更直观了,随之而来,读书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在消费主义时代,读书愈发呈现出功利化、碎片化、娱乐化的趋向。此外,书店难以为继,图书馆门可罗雀,纸质书报式微的窘境很值得警惕。
像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庆幸曾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对我们的思想、情感,甚至话语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人家一生对真理的追求,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喜欢讨论大问题,做大决断,不畏强敌,喜欢挑战既定秩序的开拓风格,都深深影响了中国与世界,也影响着我们。
历史一再告诫我们,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你可以非议和调侃一下,但一些对我们民族有着基本价值的东西,你不能把它非议掉,调侃掉。我曾到访过美国。那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是对先贤的尊重。在首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达16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质纪念碑,碑身镶有铸文石刻190方,取自世界各地,皆为歌颂华盛顿的词语。华盛顿特区规定,市区所有建筑不能高于此碑。林肯和杰弗逊纪念堂皆居中心位置,建筑的同样恢宏大气。罗斯福公园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尽显其总统任期的丰功伟业。华盛顿、杰佛逊、林肯、罗斯福这四位美利坚的灵魂人物,即便在自由主义的美国也是不容亵渎的。
毛泽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末来的。
授权作者简介:陈晓林 坚持业余创作,出版散文集《纸上声》、诗集《心远斋诗摭》等著作六部。《将星之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