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一时期,对毛泽东影响很深的还有另一件事。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
当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据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再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更加渴望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去了解外面更加广袤的世界。

17岁的他,在临行前给父亲写了一张便条,借一首他改写的诗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