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四)
1920年1月18日 毛泽东(左四)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 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有益于国与群”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1915年9月,在给好友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之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路,开启了他的“北漂”生活。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板仓杨寓”是毛泽东北京第一个住处
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是最穷的一个: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于是,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大学,做起了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及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很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