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红拴:出版数十部诗画著作为岭南名家站台

栏目主持人
冯善书,南方+收藏在线主理人,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
受访嘉宾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广东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等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等多家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出版《山道》《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2011年春节,胡红拴(左)在周彦生(右)画室
2011年春节,胡红拴(左)在周彦生(右)画室
当前,防疫政策的优化以及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正加速以中国书画为核心板块的艺术品市场回暖。而岭南书画市场作为全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细分板块亦引起了新入场的一些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胡红拴老师多年来对宣传推广岭南书画不遗余力,曾出版过数十部关于岭南书画名家的诗画著作,其本人亦是一位收藏颇丰的资深收藏家,对中国书画、紫砂陶刻艺术、奇石等均有深度涉猎和研究。为帮助南方+收藏在线读者更深刻了解到岭南书画艺术和市场的现状, “南望艺谈”栏目本期专门邀请胡红拴老师参与对话,以期给大家未来入手收藏岭南书画作品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岭南画家的作品仍处价值洼地
南方+收藏在线:过去三四十年,岭南画家进入市场并取得非凡成绩。如果让您给岭南画家画一个群像,在您看来,他们与其他地区画家群体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质?
胡红拴:岭南文化的特色是既传统又开放。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率先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一方热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在恰逢千年难遇之发展良机时,国画本源中的不变(继承)中之求变(创新),给岭南画家的个性艺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批用手中笔墨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家,当然也就成为了站立潮头的"弄潮人"。有了这批个性独特、艺术个性鲜明的艺术家,自然也就有了岭南画家独有的艺术特质。
南方+收藏在线:有人说,岭南画家的作品仍处价值洼地,也有人说,岭南画家的作品影响力只局限于岭南。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红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传统有创新有时代感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品,多是对一个时代特征的高度艺术总结性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应该是历史性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创新性变革,无论在形式还是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刷新历史的创造性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岭南的画家们创作了很多经典艺术作品,这些与时俱进、具有强烈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作品,其影响力必然不会仅仅局限于岭南,它们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中国画艺术。当然,由于地域、交流、宣传等原因,你所说的"价值洼地"是仍然存在的现象。

00 受访者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您的专著《周彦生牡丹画当代题画诗选》2022年初出版,最近又出版发行了《周彦生花鸟画当代题画诗选》一书,能否介绍一下这两本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胡红拴:与周彦生老先生结识以及固有的脑海故乡印记,当然也让我的诗笔对牡丹对荷花对花卉百草更加关注,更让众多的牡丹、荷花、花鸟诗行跃然于周彦生老先生的国画作品之上,如2014年9月周彦生先生在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博物馆展览的八尺整纸大幅工笔牡丹作品《国香霁春》和《天香一品》以及2020年周彦生老先生新作的牡丹巨制《临夏惠风》等,均题有我为先生的牡丹画所创作的题画诗。
《周彦生花鸟画当代题画诗选》封面。
创作这组牡丹、荷花以及其它花鸟画题材的古风,源于与周彦生老先生的一次“闲聊”。老先生意欲在他八十岁之后搞个牡丹、荷花、菊花系列的诗书画展,我写诗,周老先生作画及书法创作,每个品种120幅画,120首诗、120幅书法,展览与书籍出版同步,这种系列的展览出版活动,意在彰显时代的春风及文化元素。石涛有语“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春风,自然也要催开时代的春景之花。但愿这组诗会对当代的花鸟画家在创作牡丹、荷花等花鸟画作品时有所帮助,但愿这组诗会对读者在赏读周彦生先生花鸟画作品时有所裨益。这也是我继作家出版社等出版《周彦生诗画记》《春风凝香一一周彦生花鸟画诗话赏读》和周彦生传记一一《国色天香一一周彦生》之后,又一次与周彦生先生诗书画式的文事合作活动了。《周彦生牡丹画当代题画诗选》已于2022年初出版发行,《周彦生花鸟画当代题画诗选》如今也出版发行了,荷花与菊花系列题画诗也在紧锣密鼓的创作之中,而周老先生的国画作品创作和他书写我的题画诗的书法作品,听说也已近尾声。
周彦生画作,胡红拴题诗。
南方+收藏在线:您与杨之光、王玉珏、林丰俗、尚涛、林墉、周彦生、刘书民、许钦松、方楚雄、李劲堃等一大批岭南画坛名宿均有过交往。与岭南结下的这些不解之缘从何时开始、因何而来?
胡红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举家由豫入粤,特别是1998年调入广州之后,由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爱“画”的缘故,杨之光、王玉珏、林丰俗、尚涛、林墉、周彦生、刘书民、苏华、许钦松、方楚雄、李劲堃等一大批当代著名国画大家,先后一个个进入我的“朋友圈”,友情中的诗书画唱合,也就常常成为雅集与交往的"保留节目",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出版的书目“品种”也一次次增加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先后有了《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胡红拴品画诗选》《胡红拴品画诗词散文集》,以及王玉珏、林丰俗、周彦生、刘书民、吴静山、庞泰嵩、苏华、许钦松等大家们的"诗画记"系列书籍三十余本,也由于这样的唱和缘故,我的题画诗也频繁成为书画家们书法创作中其中的一个文本,更经常性地将诗作"发表"在这些大家们的国画作品之上,也由此,我的诗也随着先生们的画作成为国家博物馆等重大艺术殿堂的展览之物,同时,一些作品也成为了一些大的拍卖会上珍贵的拍品。由此,当然也有职业上一直就在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之故,更有二十余年的岭南生活工作经历,自然也就与岭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红拴著作《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封面。 受访者供图

00 受访者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有业内朋友笑称,胡红拴是一个非典型的美术评论人,其更突出的身份应该是一位作家和诗人?您是如何将这两重身份结合在一起的?
胡红拴:对个人身份的定位我从来没在意过。这个应该交给历史。但我一直坚信一条,那就是作品说话。不唯书,只唯实。四年,一个本科就毕业了。想好了,做就是了。做人做事,都虚不得。事做好了,两重乃至多重,也就结合在一起了。

胡红拴与杨之光教授(左)合影。 受访者供图

胡红拴与林墉教授(右)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仅就书画投资和收藏来说,您是一位过来人,更是一位成功者,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经验?您是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艺术评价标准的?
胡红拴:这个问题,好像多年前的一次访谈我谈过,就不多说了。但有一条,当前的收藏界仍有一些乱象,对于刚刚涉及此行的收藏者来讲,从国家体制内的艺术机构的评判体系入手应该是重要的方式。
南方+收藏在线:职务身份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名真的很重要吗?
胡红拴:这要看艺术家本人的“心的定位”。处理得好,相辅相成,有大的促进。处理不好,对个人艺术成就反而产生负的影响。
南方+收藏在线:雅与俗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您看来,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这两者可以调和吗?
胡红拴:艺术本身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个人认为雅与俗的存在,本身就有它各自存在的合理性。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生存状态不同,其世界观、艺术观自然不同,任何艺术方式和艺术作品都有其相应的匹配人群。其实,艺术中雅与俗的调和屡见不鲜,如米勒笔下的农人,又比如《诗经》中的《风》《雅》《颂》。世界是多彩的,也没必要争论。

0 受访者供图
南方+收藏在线:您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涉猎广?您最喜欢的收藏门类有哪些?我们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收藏门类?
胡红拴:由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缘故,我首先是喜欢国画和紫砂壶艺术,并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感受融入其中,这样也就有了我与艺术名家们合作的诗书画艺术紫砂壶系列。当然,身为广东省观赏石协会的会长,对奇石等也颇为喜爱。收藏一脉,爱好很重要。要身随心行。
(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南方日报和南方+立场;您若有不同看法,欢迎联系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参与讨论)
【记者】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