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七十年》连载32

崔兆森 口述 公晓慧 整理
老家具:镌刻旧日时光
编者的话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催生了无数中国产业跨越式升级。家具产业,作为人类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耐用品产业,也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透过老崔家的家具变迁经过,我们看到,家具的属性从单纯的实用性,演变为时尚生活的饰品、享受美好生活的载体,乃至彰显个人品味的艺术品。
过去,我们一家曾经有过十口人住在57 平方米的平房里的日子, 那个时候,房间没有客厅、卧室等功能分区,吃饭、休闲、会客包括睡觉的活动区域都在这57 平方米里。
在我们家最显眼迎门处,有一套老家具,靠墙的地方是一个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方桌,也叫八仙桌,方桌的左右两边配有叫“ 一统碑”的椅子。从隐约记事起,我们家里就有了这些老桌椅和摆设。这套老家具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一直占据着我家里的重要位置,成为我们回忆老家时光的最重要背景。先前,1958 年父亲为支持家乡成立人民公社生产队将这套桌椅条几借去无偿的使用。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我们搬进楼房,就把它们送给了乡下亲戚。我办了家庭博物馆,又把它们“ 请”了回来。
除了这些老家具,上面的摆设也充满了时光的痕迹。在长条案中间最为显眼的地方,是一款老式钟表,钟表玻璃上绘着玉兰、海棠和牡丹花,还有四个篆字—“ 玉堂富贵”。钟的右侧放着一面明镜,左侧是一件瓷瓶。这种摆法是按照“ 东瓶西镜”的易理风水,滴滴答答的钟声,寄托着一种终生平静的美好意愿,寓意祈求生活平平静静,终生平安。在条几两侧是我收藏的博古架,上面摆着旧时的竹子皮暖水瓶、母亲的针线簸箩、孩子们童年的饼干桶、暖被窝的烫壶、听吕剧的半导体戏匣子等。
在中堂正中央,先前曾悬挂张彦青的一幅山水画作,两边是书法家张立朝的楹联—“ 四时花月蜜喧里 一片湖山锦卷中”。这些作品是1963 年时,济南美术工厂送给哥哥的。1966 年 8 月 19 日,“ 文革”“ 破四旧”时,父亲让我把这些作品烧掉了。2015 年,又找到相同风格的作品,重新挂回原来位置。
平日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坐小板凳围在一个小饭桌上吃,来了客人时,父亲就拨一点菜坐在大桌旁吃。除了吃饭时间,八仙桌会临时充当餐桌,其他时候多是扮演着会客的角色,父母也喜欢坐在它旁边, 喝着老济南人最爱的那口茉莉花茶,聊着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过着平淡却充实的平常日子。

1|1958 年7 月14 日,家乡新成立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借用这套桌椅家具的借条

2|兄弟俩在这套老家具前唠嗑(张健 摄影)

老茶具(张健 摄影)
1984 年,母亲去世了,终年68 岁。两年以后,父亲也随母亲而去,享年73 岁。后来,工作单位给我分了新房子,搬离了这座老宅。没多久,妹妹也嫁人离开了老屋,只留着大哥崔兆林一家人还住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升级提档,大哥对老宅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房子的高度增加了,也有了保温玻璃走廊,有了“ 前出厦”,窗户也大了,装上土暖气了,也把自来水引到屋里。
再后来,大哥一家也搬进了楼房。那些陪伴父母一生、雕刻着时光痕迹的老家具已不适应现代居家生活对舒适性、实用性的需求。新家宽敞了,但仍没有足够的空间安放它们,于是,我们把它们送到乡下亲戚家。大哥家搬走了老旧的椅子,换上了现代的沙发,搬走了八仙桌,换上了更实用的茶几,开始享受全新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家具已不仅仅是家装产品,还蕴含着人们对生活品质、时尚品味的追求。
即便是这样,那些老家具仍然占据着我们回忆的重要角落,不曾褪色。基于我办家庭博物馆的需要,我和大哥重新把这些老旧家具 “ 请”回城里,把它们放在了博物馆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看着这些熟悉的老家具,我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又看到有父母在的 那些岁月。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按照原样摆好。几十年时光已然逝去, 它们仍以自己独特的风骨和气质,在新的时空中,依旧站成一道难得 的风景。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