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岩 听到“韩文公扫雪”
文/郑亚水
一个心在寻找
宁静的家
韩愈呀!
雪拥蓝关马不前

夏天到了
一纸《谏迎佛骨表》
惹了发配潮州
云横秦岭家何在

潮州好呀!
人在家就在
心在吗?
草木芳菲
随风飘呀飘过
飘来芬芳的香
心常不在
这个肉身呀!
心飘移不定
家又如何!

潮州韩文公祠
附文:
《谏迎佛骨表》
韩愈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後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後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後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臠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在一个阴雨初霁、风和日丽的春天,几位友人相约攀爬漳州城南白云岩,既想锻炼身体,又思参观朱文公祠,以期有益于身心健康!

上山的风化石古道两旁杂草丛生,几乎掩没了古色古香通幽的曲径。因为有人新近开辟了一条环山公路,游人可乘车直达胜境,在古道转弯处的一棵枫树下,一位长者手持竹签,似乎在为路人卜卦问签指点迷津。几位朋友权作歇息,走近一看才知道长者是一位盲人。他说家在附近的程溪官园村,偶尔出来消消遣,傍晚时分家里人再用摩托车来载他回去。一天下来,可赚一些钱维持生活……随行朋友出于善意说:“老阿伯,这拾块钱给您买茶,不要这么累了,能早点回家就早点回家吧……”长者说:“不,不,不。您要是没有抽签问事,这钱,我是不能收的。”朋友干脆说:“那好,就抽一支,问问事业吧。”老者揣摩着递过来的刻有不同节痕的竹签,说所抽的签名叫“韩文公扫雪”,随后念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念下来,简直让我们一伙自以为是饱读诗书的年轻人汗颜。看着满满一圆筒的竹签,我们已不在乎所问的事应验不应验,而对老盲人的惊人记忆力无不从心里折服。因为,每一支竹签,便有一首唐诗寓意,更有一段解忧释疑的历史故事。

我对友人说,今天怎么邪了,要谒仰朱文公祠,先听“韩文公扫雪”的故事,而韩文公祠却在广东潮州的韩山,听说近来亦游人如织,“韩文公扫雪”这首唐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陕西省蓝田关,他的侄孙韩湘赶来结伴同行。韩愈感慨万千,写下这篇名作,原题目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记得当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广东,参观韩山韩文公祠时,也当众背念了这首名诗。诗中把叙事、明志、抒情、写景融合为一体,富有概括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尤其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韩愈将自己因激情上书谏言而导致贬迁岭南的忧国、思家、伤心的情感痛快淋漓地倾泻出来,以其“散文的诗”和“诗中的散文”文学风格独树一帜!

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师,著有《昌黎先生集》,宋代文宗苏轼所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一文,对韩愈予以极高的评价。韩愈作为朝廷大员被贬为潮州地方小官,不是像其他同样遭遇的人一样,可以不问政事,而是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为潮州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包括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倡办商业等等。古代潮州商品经济发展,与韩愈的重商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潮州人为感念韩愈,命名了近郊一座名山叫“韩山”,塑建了一个先贤祠叫韩文公祠,使韩愈在潮州有了一个永久的栖身尊位。清朝乾隆甲辰年间进士,白云岩山下古县葱岭村籍的山西和顺县知县郑玉振,亦以潮州人祀念韩文公为例,倡导重修白云岩“紫阳书院”,他在至今仍矗立在白云岩朱文公祠内的《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碑刻中,动情写道:“从前苏轼写过一篇《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的文章中说‘韩公的神灵遍天下,如比水在地里,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而潮州人对韩公独独信奉得那样深切,思念那样至诚’,何况(朱文公)先生之道极大,教化影响我乡更深远,而我乡表达对先生敬慕的感情,比起潮州人对韩公来得更深切,也是本来应有的事……回想起先生当年在白云山上解经书嘉惠后人的深意,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知识,大力倡行圣贤之道,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对待野蛮和蒙昧,要像治理黄河一样,引之入海,不必担心泛滥成灾,也不必担心无路可走,读书无用了。”

朱熹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未及韩愈的影响和地位,但朱熹文学中的“诗论”却提倡一种“思无邪”的诗人风格,去掉了韩愈有点“矫揉造作”、“华丽艰涩”等毛病,力求“文以载道”。朱熹作为儒家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韩愈所无法类比的。

韩文公写《论佛骨表》出于制止在京城内掀起了王公大臣们疯狂的迷信活动,朱文公则通过融会吸纳了禅宗的智慧,以改造业已僵化的儒家道统而成理学新篇,影响了中国历史七百多年,朱文公早年的老师周侗深受禅宗影响,亦对“狂禅”虚妄行为进行批判,中年时的朱熹具有强烈的排佛意识,他四十岁那年写给侄儿的一首劝告诗,即《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曰:“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可见其对儒家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领的重视,也看出朱文公对佛家消极出世的“空谛”理论和道家隐逸避世的“求仙”活动所持的否定态度。在这一点上,朱文公与韩文公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了!不同的现实是,韩文公造福过潮州,朱文公则改变了漳州……

清朝顺治九年,石码大埕郑思美先贤迁居云洞岩——梧桥拓圃定基,传下二十一世裔孙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龙海市作家协会主席,《龙海文学》名誉主编。
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已经被清华大学收归《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10年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授“中国当代散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