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敏老师导读:春天的土地是温馨的,它使万物萌生;夏天的土地是热烈的,它使生命拔节,秋天的土地是诚实的,它用收成证明播种者的品质 。土地孕育了绿色的田野,土地繁衍了世代的希望,土地积蓄了生存的力量,土地是我们永恒的家园。用劳动耕耘青春的土壤,你会得到早期的历练!用生命耕耘岁月的土壤,你会得到成熟的生活!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泥土是怀有深深的感情的!
近日编辑武龙君先生当年插队白杨镇的一篇回忆性文章《第二故乡》时,我又联想到了当年红火的农村生活,心中又起了不小的波澜,少年时在村子里参加过的那些农业劳动的场面,像过电影一样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春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书本上读到的这句话,我是有实际经验的。
小学三年级那年的春天,大队要播种花生了。学校组织我们到猪场院里剥花生种子。那时花生可是稀罕物。春上青黄不接,孩子们心里饿得慌。那粉嘟嘟的花生粒实在诱人。为防孩子们贪吃,组织者强调这花生壳上拌有农药,还告诉我们说等剥完后还要用秤称重量。剥花生这种劳动看似稀松平常,其实是很累人的活。时间长了,腰酸腿疼,最主要是手指受磨损,疼痛厉害。记得当时为了完成任务,我磨烂了几个手指,也没敢吃一粒饱满的花生种子,唯恐交验时缺斤少两。
那时候,红薯是农村人的主要口粮。每到春三月,栽红薯芽子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们小学生也经常会被安排参加生产队这样的劳动。栽芽子工序较多,所占用人手自然也多。队里的这种劳动,以妇女、老人、小孩为主。我们能做的是浇水,或把芽子一棵棵分开丢到挖好的坑窝里。春天干活虽不冷不热,但劳动的时间较长,对孩子们也是个耐力的考验。
棉花,那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因此,它的播种面积也相当大。“枣芽发,种棉花”,在老家农村,这是妇孺皆知的谚语。我也曾有过种棉花的经历。每次丢进土坑里的是一小撮已生出芽尖的棉籽,若丢的籽粒太少,日后会出不好。小时候,我参与到棉田劳动的次数最多,间苗,打杈,逮花虫,摘棉花,一系列劳动我都参加过。关于给棉花间苗,若干年前我还曾被母亲痛骂过一次。按照我们当地的经验,每窝是要留双苗,只因我把一亩半的棉花都留成独苗了。不过,那年我家的棉花棉桃结得却出奇的多,最后的收成也不赖。
夏忙
小学时侯,每年的夏收和秋收这两个季节,学校都要放假。放假的日子,学校每天都要组织我们下地参加劳动。
麦假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捡拾麦穗。这个任务通常会持续十天半月的时间。一个生产队二百多亩的麦田,全凭我们这二三十个麻雀般大小的孩子们,将遗落的麦穗捡拾完。
那时我们天天头顶烈日,个个晒得黑泥鳅一般。我们一边捡麦穗,一边听带队老师给我们讲《聊斋》中的故事。听着那些鬼神狐怪的故事,大白天的,有时骇得我们一群孩子们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为防止中暑,中途休息时,在树荫下,老师会发给我们每人几粒人丹吃。这时,我们还会喝上加了糖精的井凉水,感觉简直是琼浆玉液,沁人心脾。劳动是是快乐的,劳动是幸福的!那时倡导颗粒归仓,我们小学生的作用可真不小呀!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网购成癖的我曾有过在网上购买人丹的经历。我把它分给同龄人共享,也分给不知人丹是何物的年轻人去品尝。现在的年轻人啊,他们哪里知道,寄寓在这一粒粒人丹上的,是一段令我难忘的、曝晒在烈日下的青春岁月呀?
秋收
采摘棉花的过程既劳累又有趣。当年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学校总会定时组织学生帮生产队劳动。每个学生,不论男女,腰前绑个布兜兜,每人两行,一字排开。摘棉花是个技术活,要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四指并用,正好一次性把四瓣棉花摘掉。摘花还必须要保证质量,不能有残留(花壳上的残留棉花俗称眼眨毛)。半天下来,经常累得我们腿发僵腰发硬眼发黑。那时的劳动可都是义务的,即使十岁多的小孩子,你又会去向谁讨价还价呢?
秋假里,我感觉最开心的劳动是收获红薯。这项劳动,任务大,时间长,参与劳动的人数多,至今记忆也深。我们的任务是跟在大人身后,把挖出的红薯拢成堆。在劳动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青年男女戏谑叫骂的声音,还能听到长辈人娓娓讲述的一些逸闻趣事来。每讲到精彩处,常常让人会笑得流出眼泪来。
其实,我们小孩子那时最喜欢的劳动是跟在犁后边去捡拾红薯。犁地是在红薯全部出完以后的事。这时地里劳动的人已不多,只有掌犁的一个马车把子和跟在后边的我们一两个小孩。每当中途休息时,我们总会用干透了的红薯秧子烧红薯吃。至今回忆,那薯香远胜于现在飘在城市街角的烤薯味。
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农业劳动,我还给生产队放过牛马、割过青草。与牛马的交往中,我知道了它们是最通晓人性的动物,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帮手。一头牛,一匹马,那时可是生产队的宝贝疙瘩,是全队二三百口人赖依生存的命根子。在播种麦子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帮耧(手牵牛绳);与牛把式的相处中,我弄明白了“哒哒”“咧咧”这些驭牛口令的具体含义。
我说的这些事都发生在1979年农村土地承包以前,那时我不足十二岁,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冬悟
诗曰:
芒种时节真忙碌,中秋国庆人不闲。
苦中有乐心里甜,只为丰收在眼前。
粮食丰产满粮仓,家家户户笑开颜。
辛勤耕耘结硕果,幸福生活常相连。
人勤地不懒,土地能生金。物换星移,经春历冬,社会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仍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农民是最接地气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撑起中国这座高楼大厦的最坚强的柱石。他们的品行犹如当年那耕耘在田地上的牛马,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几十年过去了,在这个严冬的夜晚,我又想到了现在孩子们的成长,浮现在我脑海面里的,是孩子们沉浸于手机中玩耍的画面。相较于目前学生的教育现状,我也由衷地感叹当年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它铸就了孩子们的初心,也端正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