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26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第七章 黄土高坡 (陕西)(一)
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非为巨,小非为细,存非为有,隐非为无,其所苞者广矣。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
青甘峡谷奔突袭夺,前套后套静水流深,黄河入黄土高原,就舞起来了!翩翩起舞……之所以翩翩,是由于大河曲弯所致。流水具有流向不变的惯性,除非碰到阻碍,小到河槽里挑水坝、胶泥嘴,大到山崖,在此作用下,向对面方向流动,至对岸,又碰撞而回,由此形成水流的螺旋运动。离心力使凹面水面升高,凸面水面降低,上层的水流指向凹岸,河底的水流则指向凸岸,环流淘刷对岸与河底。又由于河岸土质或岩石抗冲刷能力不一,淘刷程度不可能一样,所以,即便在平原,即便河道原来是直的,河槽也往往会逐渐演变为曲形。
之所以翩翩,还因早她诞生的黄土高原所给予她的、可以让她纵情的天地。
黄河从山西河曲与陕西府谷交界处进入晋陕峡谷,至清涧,已走完峡谷奔突的一半。下龙门,上清涧之间,黄河在陕西延川68 公里路程,其中,南北长约12.5公里的范围,有5个巨大的S形弯由北向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分布于延川县土岗乡。蛇一样弯曲,又巨龙一样盘旋。其中,以乾坤湾为最,320°的环绕,构成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图。
形成这一奇观的原因是漫长地质岁月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新构造运动是主要动力。在华北地台中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台坳,其东部由早期翘起演化到第三纪向东南反倾的趋势,使鄂尔多斯台坳边缘成为相对最低的地带。而她的东部则傍着上升的山西台背,在宏观的构造地形中,这里是个接近南北向的低地。于是,我们的河在突出龙门之前,先利用原始地形,以最小的付出,创造出包括五大湾在内的峡谷河道,160万年以后的今天,她的子孙为它取名晋陕峡谷。这是以差异性垂直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与黄河相偕默契创造的硕果。在此过程中,黄河也本能借助地球自转或公转影响,在100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左奔右突,徜徉在大平原上一样,在峡谷中渺弥而行,美轮美奂,以至河出龙门到潼关后,一个90°弯,变晋陕间的南流,再复东流。
就像2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崛起前,这一相当于6个渤海湾大的古黄土高原湖周围,曾经是大象、犀牛等热带动植物的乐园。1500万年前出露并被西北风沙层层覆盖而形成的黄土高原上,作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下,母亲河和她最大支流渭河的臂弯里,远到80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大荔人,6000年前的半坡人,近到2400年前的秦俑,80年前蜗居窑洞的战士,青山夹流,风云际会,注定在历史的册典中,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一笔……
河无定,风无定,什么有定?
无定河发源于陕北定边、吴起、靖边三县交界的白于山。和大多数黄河支流不一样,它的源头不是林草葱郁的世界,而是有着“ 四十里火焰山”之称的干旱少雨之地。源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极贫乏,人们吃水,靠水窖积攒,缺水缺得连羊都不敢养。
特立独行的还有它的流向。如它南邻洛河、延河,都向东南流,以最短的距离直接入黄河,而它却在汇入黄河之前,先向北拐一个大弯,如一把巨大的弓,迎着鄂尔多斯的风和毛乌素的沙,将自己抵入北方大漠,越过沙漠和千千万万个丘陵沟壑、山头梁峁,然后再南下,到清涧,才投入滚滚黄河。
为什么舍近求远,为什么要先去毛乌素沙漠绕一个圈?因为河知道,那里有自己的血脉。源头水不足,她得靠自己在半途中想办法汇集。高原干旱少雨,黄土疏松,但地下深处往往蕴藏着水,只要把河谷下切到一定程度,黄土深处的水就会涌出,积少成多,加入她的征途。在沙漠也一样,沙区泉水汇集而成的小水流时隐时现,只要她走过,也都跟上她的步伐。
当然,走着走着,她有时也把自己走丢了,但往往是在沙岭这边消失,沙岭那边又冒出来了。有时一个冬天都不见踪迹,但第二年春天,她又出现了。在这片大漠里,她河道无定、深浅无定、水量无定,定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无论怎样迂回,无论涌还是竭,她也不改初衷。经定边、靖边、米脂、绥德、清涧491公里,由西北再折向东南,投入母亲河怀抱。
占总水量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沿途地下水补给,有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还有高原10公里以上的沟谷50多条,5公里以上的沟谷740多条,与其上述支流组成的水系呈一风倒的树状结构,呈现于高原与沙漠的参差。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占黄河总径流量628亿立方米的2.4%,年输沙量1.6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10%。且多是粗沙,输沙量仅次于渭河。
无定河上游名字叫红柳河,因为红柳布满两岸,河在这里穿过毛乌素沙地南缘,从远处看,可以观察到一个个巨大的湾,清水沟湾、杨树沟湾、范家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沟湾等八大湾,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沟湾。河谷长15公里,沟深70米,湾壁陡峭,直上直下,沟内良田成片,牛羊成群,怒放的柠条花散发阵阵花香,在别的地方只匍匐在地的红柳,在这里长成高大的树。20世纪20年代,就在这个沙漠大峡谷的湾内,法国考古学家在这儿发现了“河套人”,将河套古人类出现时间上推到4万—6万年以前。正如载文于《中国地理》的胡春健先生所论,无定河有着曲折的身世。
从流域来说,她流经梁涧区、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从漫长的历史来说,她和南北频繁移动的农牧交错带纠缠交错,目睹了血雨腥风的战争,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从中国整体山河地貌来看,无定河只能算是一条小河;可从中国历史文化看,无定河无疑是一条“大”河。
“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此为沈括晚年所著《梦溪笔谈》回忆宋神宗年间,他所见证宋军在永乐城即今米脂西北马湖峪被西夏所围败走无定河时的险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朝陈陶诗句所表现的应该是无定河的核心。那无数战死疆场的将士孤魂,至今似乎仍成群结队,在无定河畔游荡。
无定河沿400毫米等降水线延伸铺展,是农耕和游牧的临界地带。漫长的岁月中,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对峙、征战,气候变化常常成为大动荡的核心因素。当气候向寒冷变化,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为了生存,他们往往要以战争手段大举南下;反之,当气候向着变暖趋势演进时,农耕汉族政权便逐渐强势,以屯田等形式向北挺进。于是,这条穿梭于农牧交错带的河流,两岸依稀可见的长城残段,古堡废墟如大夏统万城、米脂古永乐城、衡山波罗古堡,便目睹了一场又一场旷日持久的征战。从秦汉到宋、明,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土地。无定河之岁月与历史的无定,比她时消时见的河床还要无定。
镇北台的“合盘地”与牛羊市
“哞—哞—”牛吼;
“咩—咩—”羊叫;
“咴—咴—”马嘶……
畜声鼎沸,此起彼伏。
就像人群中无论大人小孩子,都有一种叫作“人来疯”的人,这些平时各自为伍,各自在自己地盘寻寻觅觅的牲口,甫一见到如此多的同类,也都精神抖擞起来。
一匹马挣脱自己马群的阻挠,向另一群马靠拢,自然就带动了整个马群的躁动,这还不包括它要穿过的几多畜群。是匹母马,正赶上它的发情期,也恰恰遇上了它之前不曾遇见的“白马王子”。但它不知道,这可不是人类可以谈情说爱的公园,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撒欢的天高地阔的草原,它的欲望还是让主人给制住了。
如果说这一匹马寻找的是自己中意的配偶,这头牛寻找的则是对手了。闷闷地穿过拥挤的马群、羊群,还没发出一声挑衅的吼叫,尾巴却早已长鞭一样竖起,头上的犄角似也闪耀出碰撞的火星—这也同样不是主人愿意看到的—虽然他知道他的牛肯定不输,一头无敌的雄牛也会带动一个牛群的身价长上去,但他的理智也还是告诉他,万万使不得的啊哥哥,真斗起来,这点儿你拥我挤的地方能让你放开拳脚?
马嘶、牛吼、羊叫、人欢,“人山人海”,如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县城刚刚解禁的大集—“会”。是的,“会”—榷场—1600年前蒙汉边境靖边镇北台下的“易马城”“茶马互市”,牛羊市。
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将一件物品转移,并与另一件交换的癖好。从物与物的交易开始,人与人的交流,文明与文明的交融就不曾停止过。以后有了钱币,就有了更方便的手段,就让生活更有了世俗的快乐和意义—生意,就这样改变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作为生意的买卖必涉双方,买多少?卖多少?都需双方商量。所以生意又名商业。凡事都商量着来,不能强买,也不能强卖。不能撕破脸,打破头。于是又有了买卖不成仁义在的俗语。
生意从来就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第一要求。卖的,无论自己货色如何,也还是能多卖一毛是一毛,而买的,则是能省一分是一分。又由于买卖双方或者因为脸皮薄而讲不上价,或者因过于偏执让一桩好生意眼看着失之交臂,这时,“经纪”的及时出现,就往往使买卖双方皆大欢喜。
现在,让我们看看榷场一角这两个人的“勾当”。
“经纪”把手伸出去了,在对方宽大的皮袍或宽松的衣襟底下,触的是买方或卖方的手,按照行市早已形成的定规,伸出一个指头或者蜷起两个指头,代表的是十位、个位还是百位,他们已约定俗成。在摸准了其中一方的底后,再与另一方如此这般的试探周旋,以致最后亮出自己认为中肯的数目。
此时,那虚掩的皮袍底下,俨然已是双方谈判的“密室”。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脸红脖子粗的争执,如此三番两次的周旋,一桩生意就定下来了。
不要小看这种种斤斤计较后的皆大欢喜。过去的日子已经证明以后也还将证明,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互市”,它能让日子滋润,世界和平。
从沙漠流来的榆溪河是无定河一条支流,榆林因榆溪得名。镇北台则是万里长城中和山海关、嘉峪关齐名的三大关口之一。
明朝中叶,榆林还是一边塞卫城,榆林卫。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 200多里外的绥德州,此时榆林经常有蒙古人入侵,但等到援军接报赶至,善骑射的蒙古人早已没了踪影。明成化年间,当时延绥巡抚上书朝廷,于1473年把延绥镇治所迁到了榆林卫,同时建长城,扩大城池,增兵布防。
至1477年,又筑镇北台。登要塞之顶,近可瞰“款贡城”“易马城”,远可望长城逶迤远去。长城以北是苍苍大漠和无垠草原,其南是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肥沃的平原地带。榆林境明长城是在秦、隋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随处可见的烽火墩台连接 36 座营寨,报警白天用狼烟和旗帜为标志,夜晚则以火和灯笼,这一气势磅礴的军事防御体系缘毛乌素沙漠南缘伸向历史深处。
而让今天的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镇北台所设“ 款贡城”和“ 易马城”,前者是为蒙汉两族官员、商人议事纳贡场所,后者就是前述的大集。从每年正月十五过后,茶马互市就开张了,每次持续十日。镇北城外,蒙古人赶着骆驼牛羊,带着各色皮毛来到这里,城南汉人则携布匹、丝绸、盐、茶、烟、酒等,整个集市牛羊成群,驼欢马嘶,人声鼎沸,一片边塞和乐欢庆气氛。从镇北台北走五里,就是从沙漠流来的榆溪河,在汇入黄河之前,这条河在红山脚下冲激出红石峡。《榆林府志》载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直如霞起”。“峡中榆柳荫映,凫鹭唼呷。”南来北往的各族商家包括文官武将儒士,到此总以一游为快,因此,东西石崖题刻极多,碑碣题字160多块,大者6米,小者不及寸。“大漠金汤”“长天铁垛”,美不胜收。其中,有刘志丹及当时榆林中学师生所留的“ 力挽狂澜”,民族英雄马占山所题“还我河山”,还有刻于明代的“中外一统”“蒙汉一家”。
这里得单独说说“伙盘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清廷令沿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六县边墙外直北留地 50 里,由蒙汉合伙耕种,此为榆林边垦之始。此长城外50里内汉民为“租中”,每年每牛一犋蒙古人收谷子一石,草四捆,折银五钱六分。
汉人出口种地,定例春出冬归,暂时伙聚盘居,“ 伙盘地”即以此得名,又称“雁行地”—汉人雁一样飞过去耕种蒙古人土地,耕种、收获完再雁一样飞回,只能临时居住而不能长期定居。再以外20里为黑界,是指汉蒙双方都不得进入的缓冲地带。再以外才是蒙古游牧之地。
如果说以镇北台为中心的延绥长城是明代蒙汉两族的分界线,倒不如说它更是两族一家和睦交好的融汇带。
“阙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此为清人诗句。“牛羊作市”,想那牛群马群羊群与人头一起簇拥的“伙盘地”“牛羊市”上,备受铁蹄与刀剑驱使的平民百姓那不可企及的梦想,虽然无定,不一定,但此时此刻,却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大和。
穴居家园:窑洞与地窨
袅袅炊烟,这里一缕,那里一道,升起在高原深处,却不见院落—那是黄土塬上独有的风景,地窨院。
“你娃娶媳妇的窑洞修好了吗?是一院庄子吗?”陕北老乡的对话里,那“一院庄子”指的是两孔窑洞。对女人来说,有没有窑洞,是判断一个男人家业大小的标准,有了窑洞才能娶到老婆。在中华民族特别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一带,窑洞建筑是留存至今的古人穴居遗存。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宁夏都能见到,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窑洞主要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几种。靠崖式窑洞在陕北和山西忻州常见,多是以自然条件形成的沟坝断崖或是将悬崖垂直削齐而形成人造窑面,依托厚厚的黄土层,从横断面挖进去,在洞里抹上黄泥,再按上门窗,就可以住人了。有些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整个窑洞外面砌上一层砖,做上半圆的券门。这种窑洞大多避风向阳,汲水方便,利于耕作。
独立式窑洞是在没有悬崖依靠的情况下,在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因为没有天然黄土做支撑,四面都得人工砌造,因此也称“四明头窑”。因此造价较高,显然是靠崖式窑洞的升级版,接近于内地的房屋。由于窑顶用砖砌平,在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窑顶就变成为晒粮的秋场。
《 礼记》云:“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这个“营窟”又分横穴、竖穴,横为窑洞,竖为“地窨院”。“地窨院”即下沉式窑洞,它一般建在没有山坡、沟壑的平地,依八卦的模式布局,先挖出方型地坑,然后再向其四壁凿洞,组成四合院格局。“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组成的村落在百米距离以外很难发现,走近也只能看到院子中的树梢而看不到房屋。听得见鸡鸣狗犬,却不见其身影,完全融入当地自然环境。
内地的院落为什么叫“天井”?我想,源起还是这个“地窨院”吧?窑洞包括地窨院的产生和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有着密切关系。这里,山地、丘陵、盆地并存,又属地震多发地带,在民居建筑中,只有木结构和拱券结构的建筑最具抗震效果。再者,黄土高原是黄土沉积的产物,虽然这里植被覆盖率低,降水稀少,但是经数万年以上雨水冲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地貌沟壑纵横,形成了很多将丘陵纵切后的断面山崖,又由于绵厚的黄土加上黏土和矿物质的结合,使得土质具有直立性很强的特性。因此,人们只要有简单的工具、技术、力气,沿着似刀斧劈开的黄土断面向内掏一个洞,再在洞口装上门窗,一个冬暖夏凉的藏身之地便建成了。
窑洞内的炕、灶台、烟道连在一起,窑内做饭、住宿、取暖、排烟、换气一体化,这应是窑洞建设的核心。灶火的热量通过烟道传到两面靠墙的土炕,然后再排出洞外,烟道粗细宽窄、怎样拐角、出烟口受季风影响如何留向,这都影响灶膛的火势和炕内热量的循环,其间技术含量不低。
窑洞的再一与众不同在于它门窗都不用玻璃,即便玻璃在今天早已不是稀罕物品,而是用很薄的淋纸裱糊。因为淋纸在室内湿度高的时候,以其自身的通透性使其向外扩散,从而起到除湿作用。山西《 隰州志》载:
“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且窑中夏凉冬暖也。”黄土保湿、储能、隔热,还防火、防风,居民久居窑洞,很少生病。
而使黄土高原的窑洞名留史册的,当然还是那支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终到陕北的队伍。2015年5月28日,我在纪念馆看到的不仅是打仗的枪炮,还有开荒的镢头和《怎样种好粮食》一类读本。和谐的官兵关系,热烈的大生产运动,更有抱着理想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有为青年,都注定使这片窑洞和这片黄土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摇篮。从战士到将军,从文人墨客到一介农夫,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处处都洋溢着青春中国的气息。以致他的对手也睁大眼睛,成立专班,偷偷研究它之所以兴盛的奥秘。杨家岭、枣园,至今还留着当年红军将士的旧窑,令人遥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个人简介:张中海,50后,山东临朐人,业余诗作者。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继业。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上世纪80年代有诗集《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5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两种。另有短篇小说《青春墓志铭》《一片光明》、传记文学《一个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黄河传》多种。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