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碗家常鸡汤,人们可是不带怀疑的誉之为天下头道美味,"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老子的这一章告诉所有人,什么为天下至柔至刚。最坚硬的东西,也是最柔软的,最柔软的也是最坚韧强大的。
在函谷关的城堡里,老子给徒弟,城堡的最高指挥官尹喜将军说了这个道理。午时,尹喜在饭桌上听师傅讲"齿亡舌存"之理。他一边喝酒吃肉。肉在嘴里嚼了又嚼,足足消化了老半天。
老子也知道,哪怕一种普通的道理,硬硬的注射给别人是不行的。凡事要开悟,就得用眼见的情景打动启发,或者自己挫折或疼痛过之后突然觉醒。

于是他要求尹喜陪他岀去散散心。
在函谷关不远的秦岭山内,有一处山坳里风光猗丽,青山碧草,乔木参天。更有一汩山泉自天而降,形成近百米的流瀑,十分壮观。特别是经千百年的水流冲击而下,巨石成为石臼般的深潭。
老子静静的佇立一旁,捋着胡须,"水看着太柔软了,但形成的力量又无比的强大。”
"是啊,是啊,这就是水的神奇了。"涛声訇然的水声。尹喜仰望着,感慨油然而生。
老子念念有词,"玄妙,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啊!"
这就是老子和尹喜来此地的意思。他现身说道,让尹喜明白《道德经》的第8章,究竟要说什么。
第8章落到书简上,然后他一一拆解给徒弟尹喜,阐释大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善,在中国古汉字中是最具正能的,意思是美好,吉祥,圆满。善字是古金文"羊"和"口"组成,善就是羊说的话。中国人说喜洋洋,西方基督教说"羊的门"。善,那可是美好的极致。
上,可以理解两层意思,上是大自然,是道的至尊。上又是无法超越的境界。
上善若水,老子是承上启下的解读天地之道的。前几章讲了天与地,讲了大自然,讲了天道是无私的,没有任何索求的,所以才永恒存在,才不老不荒。大道的特点还不懂的话,那就具体的琢磨水吧。水的特点就充分显现出道的特征。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她的重要性我们不用细说。地球是水世界,人是水身体。不是鱼儿离不开水,人离开了水,怎么可能活下去。水如此的与万物密切不可分割,生机无处不在,却悄无声响的存在着,全身心的利益万物,与任何物体不争不斗。
恶,这里不能理解为讨厌、丑陋,或邪性。是不被人重视,在人们心中似有若无一样的。处众人之所恶,是说水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可是人们司空见惯,好似在与不在,有与没有无所谓的。
道和水很相似,重视和在乎的人不多。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用"善"字儿一气造了七个排比句。21字将道善,水善描述充足。水的品性就是道的品质,无意的存在,毫无利己之心,默默的滋润万物。
不仅是道门,佛门对水的赞美也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推翻元朝残暴统治的初期,到大相国寺找佛性禅师问计。这禅师可不是普通的高僧,他是明朝扬名千古的大智慧刘伯温的师傅。佛性大师端给朱元璋一碗清水喝。
朱元璋不理解,"喝了这碗水,就可以驾驭天下吗?"
老和尚说,"清水,圣水,甘露水,都是一样的菩提之水。"
朱元璋是何等的聪明,有些明白了。
老和尚接着说,"一杯清水,是江河湖海之源,既是滋养万物的涓涓细流,杯底又能掀起滔滔万丈波澜 ……佛性,人性归而为一,就是人。"
喝了老和尚的一碗清水,朱元璋视界大开。他放弃了原先一套狭隘的想法,不急于称王称霸了,由此打开心门,一言撑大格局。以天下为己任,坚定了一统大明朝天下的信念。

一碗清水,佛家和道家从不同的角度读解这个神秘的世界,万法归宗。佛性无我,天道无私。上善若水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给尹喜讲的虚幻又无法量测的大道理,尹喜逐渐开悟。毕竟大道不能当饭吃,学问最终要落地烟火生活,解决心思所困的。接下来,老子提纲式的拆解了第8章的七个"善"是什么意思。
"居善地"
居,人的生活落地,生存环境。人和自然的相处,首先要懂得趋利避害。
"心善渊"
心性就是人性。渊,是深不见底。人活着存心要正,大爱是无疆的,善良无底线。
"与善仁"
与,就是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活的圈子。与人为善,天地人和谐了,才会聚气。这是做事成事不可少的条件。
"言善信"
舌头是心灵的工具。说话一定诚实,不打妄语。老子在以后的章节多次强调言语的重要,一个人说的话无人信,后果太严重。
"政善治"
政,不是单纯指政治政务,广义理解是我们处理的事务,经营的内容。治,是应对处理各种麻烦。政而治道之用,用宽厚的心态处理事情。
"事善能"
事,手头的活儿。天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得有人做。光说话不行。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才是善,才是能量。事是做人的载体。事上磨练是有用之人。夸夸其谈一毛不值。
"动善时"
这句话寓意太深刻。动,是行动,实际操作开始。许多人处不好人,许多事情办不成,是没有选择对时机。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合适的事情不选择时间动手,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条件聚齐了,才会出现有如神助。有的人出行之前,办事之前喜欢看黄历,选择黄道吉日良辰,有一定的道理。时间是决定性因素。

又回到水上面说事儿。道家兵家最强调无常,水绝无常形。知道水无常,人性也无常。把控时间太重要了。
第8章的最后两句话,不算总结,是加重的说明。与首句"上善若水"相呼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古文释义是过失,罪过。
夫,语助词。所以说唯有不争,才是最安全的,也就无所谓罪与过,错与对,好与坏,也避免了许多忧患和纠缠。不争首先是有最大的安全感。
《道德经》第8章抽象的讲了大道理。以后的章节将会逐一具体阐述怎么样为人,怎么样处理事情。老子从师傅商容那里启发最深的是"齿落舌存"规律。尤其是水的启迪,认清了宇宙间阳与阴,刚与柔的本质。过渡到人,就是谦逊、低调,掌握了生命的主旋律,始终坚持"不争"的基调,相对的肯定是吃亏、受辱、负重。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上善若水。水一方面是至柔的,又是最强硬的,无坚不摧的。在工业机加工的工具中,可曾知道,最厉害的切割机械就是"水刀"。在高压状态下,水压缩成为极高速的束射出,像激光一样可以瞬间把坚硬的石头、钢铁、合金等刀切分开,剖面光滑,有极广泛的用途。
人如果历练为水性,那就是极高的境界。古人形容上品男女,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是高大上的小众。水才是无处不在,德厚于无声。人如果有水的习性,又柔情若水,内里又像水刀一样豪情万丈,坚韧不拔,就厉害了。水就是道的本性,是至高无比的德性。
听研学另一玄书《易经》的老师讲,这本书通篇是阐述阴阳变化的,是辩证思维在生活实践的应用。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阴阳吉凶的变数。唯有第十五卦"谦卦",坤为地,艮为下,是大吉。高大的山峰不显摆自己的壮伟,不露声色,没有阴凶之忧,一路吉祥如意。

第8章中讲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善,是老子对我们的教化,关乎我们的生存环境,起行动念,言语对话,社交要领,立德为人,选择时机等。告诉我们这样做,就是遵循了天地之道,就会八面来风,就会过顺遂的好日子。
今天互联网上喜欢烹调鸡汤,这七个"善"字堪为鸡汤的鼻祖。
至于"不争",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精魂。不争有多么厉害,还是拿大明朝传奇皇帝朱元璋例证吧。
元朝末年,朱元璋夺了近一半天下后,自己有点把持不住了,想称王或做皇帝了。他又去问计佛性大师,可不可以。佛性大师对朱元璋念叨了一席话:
"是王不王,是王非王。王者不王是王。不成王者未必非王。非王而王非王也。"
(做了大王的不一定是王者,表面是王,实际上不是王。真正的王,不说自己是王。头上不戴王帽的,未必不是王。不具有王气的时候非要做大王,那不算王啊。)
又是绕口令一样的,但朱元璋听懂了。他不再封王。这几句话让他成就了大明朝,牢记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成王"。关健二字词,不争!
正因为不争,曾经讨吃要饭的朱和尚雄才大略,后来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皇帝。
朱元璋的辅臣刘伯温,在历史上不次于诸葛亮的大智慧。他表扬朱皇帝说,"你呀,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自以为非。"
自以为非,就是不争。
(待续,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