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四部 推荐为中共领导人
第九十二章 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
1944年,国民党组织的豫湘桂战役失败,导致我国南方大片国土沦丧。
为了加速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央军委决定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全部南下,目的是在湖南中部创立以衡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然后进军湘鄂边,以便将来配合全国的战略反攻。
1944年10月31日,毛泽东决定组成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由王震担任支队司令员,王首道为政治委员。
11月1日,王震率领4000余人的“南下支队”踏上了征程,毛主席亲往送行。
对于王震将军的这一壮举,毛泽东后来曾感慨地对王震说:“南下支队行程八千里,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任务,你王震是进行了第二次长征呀。”
送行前,毛泽东对王震说:“你们孤军深入,没有根据地,斗争将十分残酷,甚至可能全军覆没。你们要发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迎接这场严重斗争,争取光明的前途。”
王震的回答是:“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坚决完成任务。”
11月1日,南下支队告别延安,开始南征。他们渡黄河、跨汾河,通过同蒲铁路、陇海铁路,与日、伪顽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历尽凶险,于1945年1月进入中原解放区,与李先念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
2月14日起,经过短暂休整后,王震率南下支队躲过顽军的围追堵截,冒着日军的飞机轰炸和快艇巡查,渡过长江天堑,进入鄂南地区,准备向湖南进发。
入湘前,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更好地组织湖南群众抗日,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南下支队更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组织领导不变。
王震等人分析了湘北一带形势,决定将进入湖南的首站定在平江、浏阳一带。这里不仅在红军时期是湘赣苏区的中心,而且是包括王震在内的许多连级以上干部的家乡,便于开展工作。
3月23日,部队顺利进驻平江。次日便公开张贴《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团结一切爱国人士。
《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
3月28日,王震主持召开民众大会,他操着浓重的浏阳乡音,向群众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情况,说道:“我们这次回到湖南,就是为了来打日本鬼子的。过去的斗争事实说明,我们湖南人民是极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组织起来,武装起来。”
会后,王震及时指示地方工作干部,要以农村为重点,尽快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可就在王震率部入湘后不久,蒋介石严令薛岳、王陵基等人率兵在平、浏地区夹击我军。
面对顽军的疯狂“进剿”计划,王震沉着应对,避敌锋芒,主动撤退,分散主力,深入发动群众。
此后,部队先后转战鄂南、赣北等地,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在湘鄂赣边先后与敌战斗百余次,收复城镇乡村270多个,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7月,根据党中央指示,王震率部在长沙以北西渡湘江,向湘粤边继续南进,以“在粤北、湘南创立五岭根据地”。
8月10日,当部队沿粤汉路南下,经过衡山附近的南湾时,王震收到党中央电报:“苏军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你们的任务仍是迅速到达湘粤边,与广东部队会合,坚决创造根据地,准备对付内战。”
王震听闻喜讯,十分高兴,同时激励大家:“我们处境仍然艰苦,可能有一段时间比从前更加艰苦,不过时间不会很长的,因为国际国内的和平民主力量占着优势。但是,我们在精神上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经过讨论,王震指示部队,加速南进,早日同东江纵队会合。然而,这时顽军薛岳、余汉谋部将王震的部队视为心腹之患,穷追不舍。
8月17日,为摆脱追敌,王震率部忍着炎热和饥饿,进入桂东以西的八面山。国民党军纠集8个团兵力,将八面山重重围住,王震部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
王震挥舞拳头,饱含深情地激励大家:“哪怕环境再艰险,斗争再残酷,我们也要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我们要坚持作战到底!”
次日,部队在一个猎户的带领下,循小路、跋陡壁、越深沟,在好几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情况下,战胜了顽军的前堵后追,顽强地冲出了八面山。
8月26日,为了尽快摆脱追敌,王震率部以极大的毅力,忍着极度的饥饿和疲惫,越过五岭山帽子峰,进入粤北南雄县境。
然而,敌军始终紧咬不放,不仅切断了南下支队与东江纵队会师的道路,还将南下支队再次逼入山中,围困起来。
此时,侦察队传来一份缴获的密信:“从南雄至始兴一线,国军已周密布置就绪,待王震部来,即全歼之。”王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
为了摆脱不利局势,王震等人请示党中央:“我们对会合广东力量的中央指示,是抱极高热情和决心去执行的,但是一切客观情况极为不利。故我们集中意见,一致建议北上,靠拢李先念,预计20天行程可达到湘鄂边。”
8月29日,王震接到党中央同意北返的复电,便立即率部冲破敌人封锁,踏上北上的征程。9月26日,王震率部到达鄂豫皖边区,渡过长江。10月3日,再次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从延安出发,王震率领南下支队南征北返,遭到国民党军7个军15万人2000余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
他们在艰险的环境中,不惧牺牲,英勇向前,途经8个省份,行程2万余里,先后突破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经历大小战斗300余次,于1946年秋胜利返回延安,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被誉为“第二次长征”(摘录自《抗战时期的纪律故事》)。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我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