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防疫
三九艳阳天,天暖人心寒。
病毒防护靠个人,政府不再管。
接种好疫苗,防疫是关建。
加强营养多锻炼,人能定胜天。
元旦新开始
明天是元旦,二零二三年。
新的一年刚开始,百业开新端。
刚开二十大,宏图谱新篇。
齐心协力十四五,建设好家园。
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好热闹。
女孩买花戴,男孩买鞭炮,
民风民俗乐陶陶。
记的小时候,年前赶大集,最好的去处是爆竹市。我村腊月二十五,是年末最后的一个大集,二十四学校放假。那时年假,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也没有什么辅导班,没有补课这么一说。我们就点作业写写,帮大人干点活,再就是赶集看戏。大一点村子里,人们都会唱样板戏,“当兵的,扛着枪,出来进去沙家滨;紧敲锣,不开戏,出来进去红灯记。”八个样板戏,我们都会的不多,也就是一两场会唱。老百姓看的遍数多了,好多人都会唱两口。
再就是去爆竹市。爆竹市场在一个大湾边,临近村口,是一个宽敞的地方。卖鞭炮的业主摊位围一大圈儿,摊位上摆满了鞭炮、两响、起火、雷子、大烟雷子……后来有了闪光雷,品种也挺多。当时人们经济条件不好,都不多买,多者买上十几挂,少者买上三五挂。各种鞭炮都买点,过年了,一点不买孩子不干。宁可年不吃肉,也得买爆竹放。大人们根据习俗,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必须挂放爆竹。“爆竹声声旧是除岁”,村里男女老幼都知道这句话。
年三十到啦,早晨起来要去请爷爷奶奶。男爷们去来到庄边,对着自家坟的方向,烧纸点香磕头,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一大家一大家都去请,见了面,喜庆互相问好。再就大门口贴福字,挂松枝,挂天灯,扫院子,把水缸打满水。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包个豆腐的包个带钱的,初一谁吃上谁有福。当时还没有电视没有春晚,一家人熬三十守夜,老人讲老靠过年的往事,孩子听的津津有味。听着听着,大家就睡着了。
半宿里,突然有放爆竹的啦,那时钟表很少,听到爆竹声声,才知道已经是初一到了。于是一家人开始煮饺子,供全神。一家人吃饺子的时候,都想吃到包了钱和豆腐的饺子,希望带来福气。
吃了早饭,全村开始大拜年,先拜自家族,再拜邻里家,全村人都在拜年啦。
初二送爷爷奶奶,一家一家,一帮一帮,坟地都有好多人。烧纸磕头之后,还要听长辈讲:这是祖坟,这是老爷爷,这是三爷,这是四爷,你们一定都记着……
初三媳妇回娘家,礼物就是馍馍篮子,一篮子各种馅的包子就是好礼物。女婿跟着去,到丈人门上大吃大喝一顿,即便喝醉了酒,丈人丈母娘也特高兴。
再往后,我们就天天下午去看戏,晚上也看戏,《红灯记》《沙家滨》……只要听到唱就跑着去看。看戏的有好多人,凳子都是从家里搬来的,都有自己看戏的“专区”。
过十五看花灯,敲架鼓,跑旱船。玩啊!玩啊!十六开学了,挎着缺书少笔的书包上学。旷课得不少,说是住姥娘没回来。
噹、噹、噹,一上二下三预备。上课铃响了,老师讲什么都不重要,这心在往学校外飞啊,飞啊!年已经远去了,而年味儿却总在脑海里盘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