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街的记忆(九)
东大街上的百货公司
郭应昭
漕运带来的旺盛人气曾使清江浦(现淮安市清江浦)东大街店铺栉比,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由于1850年后的海运兴起,清江浦失去了漕运重镇的风光,但其后多年,清江浦东大街商业中心的地位仍沿续了下来。
1956年,国营商业企业清江市百货公司就诞生在东大街上一一我家与其近邻。
我家一一其实是我外祖父、外祖母家,住东大街大源巷1号,出门上东大街不到20米。我外祖父、外祖母一生无儿,只有三个女儿,我母亲是他们的大女儿,我们与他们在一起生活。记得我小时候三四岁时,常从可移动的木梯爬到四梁八柱的青砖小瓦的二层楼上去玩,从西山头的窗户向外张望,看到的是一块有断垣残壁的大空地。外祖父母曾告诉我,那些断垣残壁原是民国时期的交通银行,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掉了。由于那块地长时期空置,曾有外地的马戏团在那里安营扎寨表演,而我平生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老虎、狗熊等动物的表演就是在那楼上,且不需花钱。
清江市百货公司由门市、办公室和仓库组成。位于东大街北边的门市有东西两组共八扇可开关的活动玻璃门,门市东侧的两扇门在大源巷里,与我家院门正对,我五大步便可跨进百货公司门市里购物或在柜台前闲逛,饱饱眼福。
门市大门朝南。正面有东、中、西三块大型玻璃橱窗展示商品。印象最深的是展示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和缝纫机、男女服装和儿童用品。20世纪70年代,门市面积向北扩大了1/3。门市后门(北门)外有一处平房是百货公司办公室,东西有两座高大的仓库,进出货走开在大源巷里面的朝东的公司大门。
清江市百货公司在东大街营业门市是当年清江浦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营商业网点,公园网点和位于地委东大院西边的淮海路网点都是后话。文革时期,百货公司东大街网点曾随东、西大街更名为东风大街而改名为“东风商场”。
清江市百货公司在东大街的存在,更加突出了东大街的商业地位。除清江浦人外,平时四乡八集的人都爱逛东大街上的百货公司。进城的人不到百货公司转转那就是件憾事。
东大街上由于各类商业网点多,平时人流熙熙攘攘,节假日人群更是摩肩接踵,常常需侧身而行。东大街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百货公司,顾客盈门,人声鼎沸。停在百货公司门市前人行道上的自行车密密匝匝,让在百货公司门口扣自行车牌收费的许太元家3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计划经济时期,清江市百货公司的商品还是比较丰富的。店堂里分布着日用百货、五金钟表、糖果糕点、卷烟白酒、服装鞋帽、棉布绸缎等多个柜台。20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各个柜台的营业员都不直接收款,而是将顾客购买的商品开个三联小票,并将顾客的货款与小票夹在可在铅丝上滑动的有一定质量的木制滑块上,用力通过连通各个柜台的铅丝倏地打向收银台。坐在位置高于柜台的收银员收好款并在另两联小票上盖上“收讫”章 后连同找回的钱用力再打回相关柜台。那滑块沿着铅丝飞来飞去,不需顾客为付款跑来跑去。

那个时期的节假日,清江市百货公司里人头攒动,最忙的当数布匹柜和糖烟酒柜。顾客选布、摩挲布匹的神情,营业员麻利的量布、放寸(因布有伸缩,营业员特意多给2一3公分布作为对顾客买布的补偿)后的下剪、抻开双臂扯布的麻利动作和随之发出悦耳的撕布声,以及孩子们吃糖果糕点时高兴的笑声,让购物的顾客感到欣慰和满足。
有些商品凭票供应。如棉布料、烟、酒、糖、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看到别人买到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自行车和手表,许多顾客只有羡慕的份儿和喟叹自己没“后门”。1974年,我排队在百货公司钟表柜上花了110元买了一块不要票的“广州”牌手表,天天戴在左手腕上,心里美滋滋的,觉得倍有面子。上班下班,上课下课,都会有意无意地看看手表。
……
东大街上的百货公司现已不复存在,但它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计划经济年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值得人们记怀的。现在商场、超市一个比一个厉害,当年的百货公司是不可比拟的。加之电商、网购、快递走进千家万户,现在百姓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2018年12月12日写
2022年11月25日改



(本期责任编辑:胥全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