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四章 推荐为中共领导人
第九十四章 同性格怪异文化人交往
1942年5月2日,抗战中,大批文化人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斗争,怎样做好和这些文化人的交往,团结教育发挥好这支文化军队的作用,毛泽东始终注意人员工作的。
塞克喜剧、画和翻译家
塞克原名陈凝秋,剧作家、画家和翻译家,其剧作《流民三千万》为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被人们誉为“抗战吼狮”。作为党外人士的著名知识分子,塞克当年是延安文化界的“怪人”之一,一个男人留着一头延安革命女性那里都不常见的长发,性格倔强孤僻,时有怪诞之语。常见他叼着大烟斗,一个人溜达到山里,不是挖石头磨砚台,就是刨树根子雕刻烟斗和手杖。1938年秋塞克来到延安,毛泽东与他多有交往相谈甚欢。不料,有一次毛泽东派人请塞克来自己的窑洞聊天,塞克竟把头一扭,很干脆地回答:“我不去”。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进不得衙门,受不了在哨兵眼皮下走动”。毛泽东闻讯,马上决定塞克来的时候,一路撤岗!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卫士们的反对。毛泽东只好又做卫士们的工作,向他们说,我这个朋友,脾气可大嘞,如果你们不撤岗,他来了一看,扭头就回去了,你们可吃罪不起呀!毛泽东再派人去请,不仅撤掉了岗哨,自己还到窑洞前的山坡上遥遥相候。塞克这才来见。
萧军鲁迅弟子文学作家,《文艺月报》总编
萧军是鲁迅先生的弟子,也是个延安文艺界的“怪人”之一,又是与毛泽东交往最多的知识分子之一。萧军狂放不羁性情暴烈,在延安时因为他个人感情生活的流言蜚语,曾闯进文化俱乐部的会议上,狠狠地把短刀插在桌上,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决心,如果真的冲突了,我决定用刀子对付他们。“毛泽东一直对他亲眼有加,很喜欢找他聊天。而毛泽东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萧军尊敬并亲近的人,只是仍比不上鲁迅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酒酣耳热之时,萧军曾对人公开说:“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大哥”。显得有点狂妄类型的人物。萧军到延安是在1938年3月,因为想到五台山去打游击,他头戴狗皮帽,肩背褡裢,拄着木棍,孤身一人路过延安。毛泽东听说后很想见见这位闻名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厅秘书和培元前去问候。当和培元热情地提出要为萧军安排时间见见毛泽东时,萧军却说:“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他不想见毛泽东,毛泽东便亲自到招待所上门拜访他,这让萧军大为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他应邀参加一次会餐,几张大桌子摆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毛泽东、陈云、李富春、成仿吾等人拉着他坐一桌。没有凳子,几个人就站在桌子周围,一个大陶碗盛着酒,一口一口轮着喝。忽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几个人以黄土下酒,喝了个痛快。就这样萧军在延安终于找到了英雄豪情,住了下来。到了1941年6月,《解放日报》连载周扬的一篇文章,文中一些观点引起了艾青、舒群、萧军等一批文化人不满,萧军便写了一篇商榷文章寄到《解放日报》,却被退了回来。他大感不公平,直接去找毛泽东评理。毛泽东并没有用自己的身份帮助萧军,他对萧军说《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啊。于是,萧军果真把文章登在了《文艺月报》上。可能正是因为萧军与周扬的争论而找到毛泽东评理,让毛泽东注意到了延安文艺界的一些纷乱现象。萧军最先向毛泽东提出了”党应该有个文艺政策”。萧军心情恼怒准备离开延安去重庆,到毛泽东住处辞行,毛泽东极力挽留他留下来。谈话中萧军问毛泽东,党有没有文艺政策啊?毛泽东说哪有什么文艺政策,现在忙着打仗,种小米,哪还顾上。萧军建议应当有个文学艺术政策,否则争论不休,没有标准,难明是非。毛泽东当即表态说:你这个建议很好,并委托萧军帮忙收集文艺界的各方面意见。毛泽东和萧军书信往来十余次,不仅谈论文艺问题,还善意坦诚地提醒萧军的毛病:“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与人相处和自己关系,包括我的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
柯仲平街头诗发起人,延安秦腔剧团创办人
柯仲平是延安街头诗运动的发起者,又是延安秦腔剧团(后来的平民剧团)的创办者。创办秦腔剧团,毛泽东送给他300元钢洋,买了毛驴、汽灯等必需品。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二次会议上,柯仲平发言时,结合自己率领剧团到各地演出大受欢迎的情况说,剧团离村的时候,群众恋恋不舍地送得很远,并给了许多慰劳品。他幽默地讲道:“我们就是演《小放牛》,你们瞧不起《小放牛》吗?老百姓都很喜欢。你们要到我们所在地区找剧团,怎么找呢?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水果皮、红枣核多的道路走,就可以找到。”到会的许多人都笑了,毛泽东也笑了,接着他的话头说,普及工作还要和提高工作相结合,不能老是《小放牛》,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1942年9月,毛泽东为办好《解放日报》第四版副刊,与副刊主编舒群反复商讨亲笔抄录了一份16人的撰稿人名单,柯仲平是其中之一,并在他的名字下注明:“以大众化文艺及文化为主,其他附之,每月一万二千字。”随后,即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按名单发出了通知,请大家参加毛泽东的“枣园之宴”。开宴那天,大家边吃边讲,直到夕阳西沉,明月东升,才尽兴而散。只有柯仲平仍旧坐在那里,吃吃喝喝,没完没了。毛泽东叫警卫员送来3个碗,给柯仲平、舒群和他自己斟得满满的说,喝吧,老柯、大舒,酒逢知己千杯少,逢友喝酒千杯不醉。又对柯仲平说,你带个剧团,常年奔波“他乡”,辛苦了。喝吧,这是慰劳酒!柯仲平说,感谢你,是你批给300块钱,让我搞起这个剧团。毛泽东说,让你去受苦受难……柯仲平说,过惯了,我愿意同老百姓在一起。月亮渐高,夜色又浓,舒群悄悄地写了一个条子,想背着毛泽东递给柯仲平,劝他罢饮而归。不料却被毛泽东看到截住了,他笑了笑把纸条撕掉,挽留两人继续喝。直到柯仲平喝到不能再喝,毛泽东才送到屋门口,望着他们走了。柯仲平酒喝多了,骑在马上左右摇晃,终于跌了下来,舒群下马搀扶,已扶不起来,结果两人东倒西歪都在地上呼呼大睡起来。好梦正酣的时候,被人叫醒,抬头一瞧,发现竟然是毛泽东站在面前,还有延安唯一的一辆华侨所赠汽车,送他俩回去睡觉。
华君武漫画家
华君武是一位漫画家。1942年正月,华君武和蔡若虹、张谔3位画家在延安军人俱乐部举办讽刺画展,展示的60余幅讽刺画内容主要是批评当时延安出现的某些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恋爱、开会不遵守时间、乱讲自由、自高自大等不良现象。毛泽东参观了画展,并表扬了他们3位。4月的一天,毛泽东又请他们到杨家岭作客,其间进行了一番争论。毛泽东对华君武画的《一九三九植的树林》发表观感说,那是延安的树吗,我看这只能叫清凉山的植树,延安许多地方植的树都是好的,也有长得不好的。这幅画把延安的植树都说成是不好的,这就把局部的东西画成全局的东西,把个别的东西画成全体的东西。漫画是不是可以画对比画呢?比方植树,一幅画画长得好的,欣欣向荣的,叫人学的;加一幅画画栽得不好的,枝叶被啃光的,或者甚至枯死了,叫人不要做的。把这两幅画画在一起,或者是左右,或者是上下。这样画,是不是使你们为难呢?华君武说,两幅画对比是可以画的,但是不能每幅画都那样画。那样画讽刺就不突出了。有一次桥儿沟发大水,山洪把瓜地的西瓜冲到河里,鲁艺有人下河捞,捞上来不是交还给农民,而是自己带回去吃,这样的漫画可不可以画呢?毛泽东回答说,可以,也可以展出,而且可以画得尖锐些。但如果发表在全区性的报上,那就更要慎重,因为影响更大。对人民的缺点不要老是讽刺,对人民要鼓励。以前有个小孩,老拖鼻涕,父母老是骂他,他改不了。后来有一天小学的老师看见他没有拖鼻涕,就表扬鼓励了他。从此,那小孩就改了。对人民的缺点,不要冷嘲,不要冷眼旁观,要热讽。鲁迅的杂文集叫《热风》,态度就很好。争论过后是吃饭,几杯酒下肚,华君武问毛泽东:听人说,您爱吃辣椒,连吃西瓜都就着辣椒吃,有没有这回事?毛泽东说,这有个来历。长征时,我有一次正在吃着辣椒吃饭,有人送来了当地产的西瓜,便放下饭碗吃西瓜。吃着辣椒吃西瓜就是这么传出来的。华君武又问,打仗时勇敢冲锋并不难,但是如果被敌人捉去了严刑拷打,经受不住怎么办?毛泽东回答一句话:你想着为劳苦大众嘛!这句话令华君武终生难忘。
杨令德《大公报》记者
杨令德不是抗战时到延安的文化人,而是《大公报》记者,“七七”事变后驻榆林从事采访工作。1938年初杨令德将其外甥袁尘影送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没想到结业后因误会被拘押。杨令德当即给西北局高岗和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同时也给毛泽东写信,请求释放袁尘影。12月14日毛泽东复信杨令德:“先生两信均收到了,因开六中全会,久稽奉复,至以为歉!但袁尘影兄早嘱高岗同志令经手机关释放,谅已获悉。此事不但我不知,高岗、仿吾亦均不知。经手机关根据晋西北材料,遽尔如此处置,甚为抱歉!尔后此间有何缺陷,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盼祷!”当时,杨令德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信的,而毛泽东对于一个普通新闻记者给他的信竟是这样重视,亲笔作复,令杨令德非常感动。他马上提笔又写一信向毛泽东致谢。1939年1月22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杨令德说:“12月24日,大示敬悉。令甥被屈事,能邀先生谅解,为之欣慰。如先生高兴来延安一游,甚表欢迎。”1943年6月,杨令德作为秘书随邓宝珊将军由榆林南下重庆,毛泽东在杨家岭大礼堂设宴招待邓宝珊一行。入席前,当邓宝珊介绍杨令德给毛泽东握手时,毛泽东以惊人的记忆马上想起四五年前的事,亲切地说:“噢,杨先生,我们还通过信呢。”对毛泽东的话,杨令德感念不已。
以上是毛泽东在延安时和文化人交往的一些片段。正是毛泽东的真心真情,谦虚礼让,感动了那些性情各异风格不一的文化人,成为造就抗日文化大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当时在延安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对文化工作者却是十分照顾的,享受供给制待遇,对那些已有成就名望的文化名人更是特别优待,发给数额不等的津贴。如1938年3月到达延安的作家徐懋庸当上了抗大教员,每个月有10元津贴,同时在鲁艺兼课另有5元补助。而在延安时期,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在内,每个月的津贴一律都只有5元。(注:《延安时期毛泽东如何同性格怪异的文化人交往》赵连军。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纪委派驻纪检十二组。史料来源:张志清、孙立、白均堂《延安整风前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刘益涛《毛泽东在延安纪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2014年01月14日16: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梁漱溟思想和哲学家
梁漱溟(1893—1988),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一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积极探索。其间,梁漱溟曾与毛泽东有过多次长谈和争论,比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就曾两赴延安与毛泽东谈抗战,谈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毛泽东和梁漱溟相识于北京豆腐池胡同。梁漱溟自幼对哲学兴趣颇大,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常在他心中盘旋。民国初年,他醉心于哲学研究,因此结识了一位本家的湖南至交的杨怀中。因杨怀中对哲学素有研究,梁就常常向他讨教,彼此逐渐相熟。
时至民国七年(1918年)初,梁漱溟每每晚间到杨怀中家,常有一位高个子的湖南青年为他开大门,彼此间会相视点头,寒暄几句,并不互报姓名。梁漱溟进客厅后自与杨怀中交谈,这青年却从不加入。梁漱溟心想,这青年准是杨怀中的亲友或同乡,从没有问过。其实,这位青年就是毛泽东,好像相近不相识。
梁漱溟1938年初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见面的时候,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您还记不记得?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那时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您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串门,总是我开的大门。后来杨怀中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杨家的女婿。”毛泽东惊人的记忆力,唤起了梁漱溟深藏在脑海中20年前的往事。他只是吃惊地向毛泽东频频点头,连声说:“是的。好记忆,有这事,有这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也搞不下去了。其时,梁漱溟接到蒋介石邀他去南京的电报,后成为了“国民参政会”的一员。抗战爆发后,一些国民党大员不战而逃,梁漱溟对此大失所望,对抗战前途很是悲观,于是产生了去延安会见毛泽东的念头。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开始合作,梁漱溟的这个愿望得到了蒋介石的许可。
1938年初,梁漱溟来到了延安。因毛泽东习惯夜间办公,因此二人头一天的谈话从下午六时开始,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梁漱溟说,他对目前的抗战情况甚感失望,如此下去中国的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泽东十分果断而有力地回答道:“梁先生,你所听到看到的若干情况,大体都是事实。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毛泽东一开头语气就这样肯定,出乎梁漱溟的意料。接着,毛泽东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梁漱溟打心眼里佩服。梁漱溟心里不由得想起了蒋介石的讲话、文告,觉得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毛泽东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时间已到后半夜,长谈告一段落。末了,梁漱溟送给毛泽东一本自己新出版的数十万字的《乡村建设理论》。
第二天的谈话,也是从下午六点开始,欲罢而不能。这次的谈话,梁漱溟和毛泽东分歧较大。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拿出梁漱溟送的书说:“大作拜读了,概括地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但您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的路,不是革命的路……”毛泽东十分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特别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化问题。而梁漱溟很不苟同的正是这一点,当即争辩说:“中国的社会与外国社会不同。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两千年,至今如此……”毛泽东十分耐心地听完梁的长篇大论,然后心平气和地说:“梁先生强调这些也并没有错,但中国社会却同样有着与西方社会共同的一面,即阶级的对立、矛盾和斗争,这是决定社会前进最本质的东西。我以为梁先生是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决定着现代社会性质的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漱溟却不以为然,十分断然地说:“毛先生,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您的理论太着重了现代社会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我们的分歧,正在这里。”之后两人相争不下,直至天明,谁也没有说服谁。
1986年秋天,已经93岁高龄的梁漱溟在回顾这次争论时,还心绪激动地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这虚怀若谷的气度,如果能保留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那该多好呢!”
1946年初,梁漱溟二赴延安,陈述自己对国内实现和平后的政见。在经历了8年战乱之后,人心思和。不少人颇为乐观,特别是一部分人十分热衷于多党制,想让今后的中国如同欧美国家一样。梁漱溟在年轻时也曾热衷于西方的宪政制度,但后来他对欧美式的政治产生了疑问。梁漱溟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但在重庆却无人可说,于是他又想到了毛泽东。
二赴延安很快成行。梁漱溟与毛泽东寒暄后即提出,希望能有一个机会请毛泽东找10位中共领导人,听他陈述自己对当前中国的一点意见,毛泽东当即同意了。
第二天,梁漱溟被请到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在座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梁漱溟情绪颇为激动,他说:“在重庆,似乎方方面面都在说中国也要实行欧美式的宪政。但我以为,在中国照搬欧美政治体制的一套,一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二不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的需要,其后果将不利于中国迅即进行长时间的经济建设,致使中国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状况。我本人是清末民初的同盟会会员和国民党党员,虽然后来脱离了,进大学教书,又搞乡村建设运动,但曾经对国民党执政后能认真而长时期地进行经济建设寄予希望。但末后我失望了,他们没有能这样做,腐败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但如果诸位反问我,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呢?我却答不上来。我有自己的理想,但面对现实却又不知如何去实现。因此理想又如同梦想。我只是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向各位通报一下,算是留个题目,彼此去做吧……”
梁漱溟在40年后回顾自己二赴延安时说:“的确,那时的我,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在我返回重庆不多久,蒋介石就撕毁协议,全面打响了内战;更没有想到,在短短的3年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认真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我当初梦寐以求而不知如何得以实现的梦想。(注3)”
历史说出一段佳话,到处自己真心,梁漱溟与毛泽东交往和会谈,终于解答他心中梦想,建设会制度梦想。(注:《梁漱溟在延安的两次长谈》来源:党建网 06-26 13:38)。
和两个小八路
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在交谈(1939年摄)
1939年4月24日上午,毛泽东乘车到位于延安南门外的抗大校部。上午8点左右,毛泽东乘坐的汽车快到抗大校部门前时,有两个小八路兴冲冲地从南河边沙滩上跑过来,想看看毛泽东。车子停下来,毛泽东从车上走了下来,望着两个呆呆看着他的小鬼,微笑着停下脚步,俯下高大的身躯,和蔼地问道:“小同志,你们多大了?”个子稍矮的小八路抢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参加革命啊?”两个小八路同声回答:”为了打日本,解放全中国!”听着两个小八路的豪言壮语,毛泽东笑了。毛泽东点了点头,左右端详了他们一下,又问:“你们跑来看我,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知道,您是毛主席!”两位小八路异口同声地答道。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接着,他问:“你们读过书没有?”两个小八路摇摇头。毛主席伸出左手,用右手的食指做笔,在左手的掌心里一笔一画地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泽”字和“东”字,并问:“记住了吗?”两位小八路回答:“记住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工作有的是你们做的。”就在毛泽东在手心比画教字的瞬间,石少华轻轻摁动了相机快门,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革命领导人与一高一矮两个小战士亲如一家的感人场面,被永远记住了这段历史,毛泽东也很珍惜这张照片。(《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时间:2020-09-17 16:14:17 来源:延安日报)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