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 尝试“杞菊地黄丸”
文/郑亚水
如果评价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文人,苏东坡不是第一,也可能会进前三甲……可说,自北宋以来是这样的。近日喜读苏轼的《后杞菊赋》,发现了苏东坡不仅智商高情商高,连逆商(抗挫折能力)也非常高,苏轼在写《后杞菊赋》序云:'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事,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扰,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今天与新晋中国作协会员的方达明老师聊了苏东坡,他说苏东坡没有来过漳州,但与漳州通判柯侯交游甚深……留在漳州有《異鹊》一文入志,说的对人与鸟之间的灵动。那么,他与胶西通守一起'求杞菊食之',是否造就如今的中药《杞菊地黄丸》产生呢?不是的,产生了一篇名文《后杞菊赋》,其赋日: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搅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贪,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苏轼当年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的生活极为乐观;有一天,我去闽南胜地一一鹭凯生态庄园,张松勇总经理用一道'南非叶'作菜肴请我,为了不失面子,我强吞几叶,又苦又涩……真的,没有苏东坡那种乐观!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他仍然能以节俭应对困难,'日用不得过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贮用不尽者以待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摘自《东坡集30卷》),苏轼在黄州,曾写信告诉友人:'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过乃止。',一爵一肉的生活,已经远起当时的老百姓水准,但对统治阶级而言,算是节俭了。再后来,苏轼被贬到海南岛,遇上'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酱酢等皆无。'的极端困难,苏轼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种达观开朗的乐天精神,同当地百姓一起食草茹素,耕读相伴……其子苏过回忆说'先君历清华皇典,既贵矣。然窃观其退居于家,布衣粝食,寒士有所不能堪其先君安焉。'
清朝郑板桥说过:'由糊涂变聪明难,而由聪明返回糊涂更难!'所以他喜欢'难得糊涂'四字……而苏东坡,却由一般到富贵,再由富贵三次被贬谪转入困境,却能无往而不胜……那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修为功夫!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