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系董师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董师景昌,山东平度市人,生于1916年,逝于1975年,临床40年,临诊40万人次,为高棉朗诺总统治愈半身不遂,荣获最高荣誉奖。
董针没有任何副作用,董针只在四肢与头面施针,不在胸腹腰背下针,不会伤及脏腑,非常安全。微痛,董针不采用“补泻”“捻针”“捣针”以及弹、搯、烧、啄等手法,不给病人增加痛苦。
董针取穴分12个部位,一一部手指部,二二部手掌部,三三部小臂部,四四部大臂部,五五部足脚趾部,六六部足掌部,七七部小腿部,八八部大腿部,九九部耳朵部,十十部头面部,另有前胸部及后背部。
第一章 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掌心)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廿七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十二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大陆所传「廿八手针点」之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以便寻找应用。
⑴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见图一)。
⑵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怯小侧,或称尺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或称桡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见图二)。
⑶四项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帷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有少数例外,如大间、小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甚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上指纹与下指纹前之骨头前缘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其间画分六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按:五虎穴取穴并非在二纹之间,已如前述,取穴宜特别注意。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项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极为容易的。
【妇科穴】取穴方法
手背,当大拇指第一节外侧,距中央二分半处,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合计五穴。
主治:各种妇科病。
妇科五穴为治疗妇科百病之特效穴,临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针,有立竿见影之效,妇科五穴配门金穴治疗痛经特效。
【针法】
1. 五分针,直刺2~3分。
2. 三棱针浅刺出血。
【还巢穴】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在无名指三焦经上,三焦与胃通,本穴能理三焦补肾。
2.董师认为无名指之经穴皆能作用于肝。
3.本穴因能补肝肾、理三焦、疏肝里气,故治妇科症甚效。
4.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右妇科则配左还巢),治不孕症有极佳疗效。
【木穴】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间、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
2.本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本人以此治疗数十例富贵手(易干裂),平均三四次即愈。
3.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盖胆热移于脑则为鼻渊,本穴能清肝胆火。
4.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因「木」主风之故本穴亦有经络通于鼻,治鼻病甚效。
5.本穴治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治其它各病以对侧为主。
6.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皮肤骚痒亦有着效。
7.本穴俱有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过「肝与大肠通」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其治鼻病,一系经络作用,一则与疏肝亦有关。通过大肠与肺表里故治手皮肤病及皮肤骚痒有效。
*本人曾治一严重手足干燥翻裂出血之妇人,已在数家医院治疗三月无效,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经其子背负而来,仅在蚇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收口而愈,见者无不称叹刺血之妙。
综论:从上述食指之五穴看来,皆与木有关,印证了肝与大肠通的理论。之能治心脏,或为种木生炎之故。
【心常穴】
掌心向上,当中指第一节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处是心常一穴。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是心常二穴。当心常二穴上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
入心肺二经。
【穴性】
疏心气、清包络、宁神调心。
【主治】
心脏性风湿病、心脏病、心悸、狭心症、心肌梗塞、肺癌、肺结核、胸痛。
【针法】
五分针,直刺2~4分。或以三棱针刺出血。
【针感】
局部酸胀疼痛感。
【配穴】
1. 心常一、二、三穴,可三针齐下成倒马,治疗心悸及心跳过速有很好效果。
2. 心常穴较少单独使用,常配灵骨、大白两穴,治肺癌,肺气肿有特效。
3. 治心肌梗塞,先于背部四、五椎之间,心肺区放血,再取用心常穴。
4. 治肺疾,配灵骨、大白、驷马。
5. 治心病,配手上心灵穴、足上通关、通山穴。
6. 治胸痛,可配珠圆穴。
【三眼穴】
主治:补针:功同足三里穴。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中央线之内开二分,距第二节横纹二分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
1.虽曰补针,功同足三里,但在「指」上以其肌肉较薄,气血较手三里、足三里皆较少,补虚效果虽有但略逊。
【复原穴】
主治:消骨头帐大。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之中央线外开二分直线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在无名指三焦经上,透过「三焦与肾通」,能治骨病。
2.「复原」者使已肿之骨胀大复原也,此处之消骨头帐大,系指「指关节胀大」,本穴针入抵骨疗效较佳。
【木炎穴】
主治:肝炎、肝肿大、肝硬化。
取穴:在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在少阳经,董师认为无名指之穴位皆能作用于肝。
2.本穴名为木炎,顾名思义能治肝火旺之病,如口苦,易怒、烦燥之病。
3.本穴能疏肝清火,除治上病外,治胁痛有效,亦能治失眠。
【眼黄穴】
主治:眼发黄。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原理及应用:
1.眼发黄多系脾湿之故,或为黄疸,或为便溏,皆易见眼黄之症。
2.本穴在小肠经上,「脾与小肠通」,能袪湿,理同脆骨穴之袪黄亦在小肠经上,皆能袪湿之故。
3.配肝门可治急性黄疸;配上三黄能治慢性黄疸。
【火膝穴】
【定位】:小指甲外侧角后2分。
【主治】:膝盖痛、关节痛、膝扭伤、眼球痛;本穴治疗骨性、变形性关节炎有特效。
【针刺】:直刺1-2分,局部酸麻胀痛为宜。
【指肾穴】
部位:在无名指背第一节之外侧。
主治:口干、肾亏、心脏衰弱、背痛。
取穴:当无名指第一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半分。
运用:治背痛宜三针同下。
穴名阐释:本穴为手指治疗肾病穴位称之为指肾穴。
定位及取穴:指肾穴位于阳掌无名指第一节小侧,计有三穴,取穴采用四分点法。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现代解剖:
血管:在无名指尺侧,平爪甲根切迹,有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
神经:布有来自桡神经及尺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
【指三重穴】
主治:驱风、脸面神经麻痹、乳肿大、肌肉萎缩。
取穴:当无名指中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功同小腿部位之三重穴,效果稍小。
2.本穴治偏头痛有显效。亦能治后项痛。
3.董氏奇穴无名指上之还巢,指三重皆作用于肝肾,还巢指肾偏于肾,指三重、木炎偏于肝。
【胆穴】
取穴: 在阳掌面,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课堂解析:胆穴位于心包经上,心与胆通,所以治疗心惊小儿夜哭。
治疗小儿惊风,考虑到小孩乱动,家长可以按摩胆穴代替针刺。若是针刺,小儿纯阳,留针不宜过长。小儿哭也是动气。另能够治疗心脏的穴位,亦可以治疗膝关节,膝盖痛。
经验之谈:胆穴位于井穴荥穴之间,治疗急症效果好。
【二角明穴】
主治:闪腰岔气、肾痛、眉酸骨痛、鼻骨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一节中央线,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治疗腰痛、闪腰岔气。眉棱骨痛、鼻骨痛(含前额痛),效果显著,针刺时向外沿皮刺。
2.本穴董师认为能作用于肾,故治闪腰岔气及肾亏腰痛。
3.中指对应督脉及人之中央,故治腰脊痛。
4.穴在中指心包经上,「心包与胃通」,故能治面部之眉棱骨痛、鼻骨痛。还能治眼压高。
【心膝穴】
【定位】: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1穴,计2个穴点。
【主治】:膝盖痛、小腿胀痛及酸痛、肩甲痛、颈项痛;本穴治疗骨性、变形性关节炎有特效。
【针刺】:由内向外斜刺或贴骨直刺2-3分。
【肺心穴】
主治:脊椎骨疼痛、脖颈痛、小腿胀疼。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中央线,距上下横纹三分三各一穴,共二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治脊椎痛,尤其是腰椎及尾椎,疗效颇佳。
2.本穴在中指之中节,对应于脊推,为中央之中央,故治脖颈痛、脊椎痛及尾椎痛,可说整个脊椎皆为主治范围。
3.本穴亦能强心,故能治小腿胀痛。
【木火穴】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单用治中风后下肢无力颇有效尚能治膝内侧痛及小腿肚酸痛。
2.中风与风(木)痰(火)关系最密切,木(肝)火(心)两阴经皆上行至头,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
3.本穴在火经(心包经)上,接近井木穴,亦为其取名木火之理。或说本穴介于本经之井(属木穴与荥属火)穴之间,故属木火,而名之木火穴。
4.补木火即温阳(同理补金水即养阴)。
5.穴名木火,治半身不遂甚效,治四肢寒亦甚效。
【指五金穴、指千金穴】
主治:肠炎、腹痛、鱼刺鲠喉。
取穴:当食指背第一节中央线外开二分直线上,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为指五金穴,六分六为指千金穴。
原理及发挥:
1.凡名五金千金者皆能治肠腹喉病,唯手足之五金、千金效皆大于指之五金、千金。
2.穴名为「金」,作用于肺、大肠。
3.穴在食指大肠经上,大肠与肺表里,治疗肺及大肠病。
4.肺主喉系,大肠主肠腹,故治上病-肠炎、腹痛、鱼刺鲠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亦有效。
【指驷马穴】
主治:肋膜炎、肋膜痛、皮肤病、脸面黑斑、鼻炎、耳鸣、耳炎。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中线外开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原理及发挥:
1.本穴配木穴治疗掌指之皮肤病极特效。
2.本穴治肩痛效果甚佳。
3.本穴亦有退乳回奶之功效。
4.穴在大肠经上,与肺表里,肺主皮肤,故治皮肤病。
5.「肝与大肠通」,本穴能疏肝,故能治胁痛。亦能治乳病。
【制污穴】
取穴:
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手术:
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主治:
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课堂解析: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点刺出血,极有效验。医案分享:杨维杰老师曾治一厨师,不慎切伤食指,历数月而不收口,仅以患侧制污穴点刺二次即见痊愈。
【止涎穴】
取穴:
止涎穴位于大指背第一节内侧,取穴采三分点法,共二穴。
手术:
贴于骨旁下针主治:小孩流口水,针深一分至二分。
主治:
治小儿流口水有效,治大人则以水金或水通疗效更佳。盖小儿之流涎多热大人之流涎多寒。
【五虎穴】
取穴:
当大指掌面第一节绕侧,采用六分点法,共五穴。
手术:
于大指桡侧黑白肉际下针,每穴可下针二至四分,依治疗远近而定(参看附一)
主治:
治全身骨痛。
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经验之谈:
五虎一二治疗腱鞘炎,治疗上肢,五虎四五治疗下肢,五虎三是一和四五穴的倒马。五虎一二治疗腱鞘炎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妇女经常操劳,效果就会不好,医生应该嘱咐病人多加休息。对于扳机指的病人,手指会响的,一般除了五虎一二,还要在小肠经上取穴因为小肠主液,有润滑的作用,再加上阳性点刺血,动气
医案分享:
张医生曾经治疗一个妇女,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变形,不知从何开始治疗,所以五虎一二三四五全部针刺,然后活动关节,病人说轻松很多,然后针对最痛的地方放血治疗
【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
取穴:平卧或正坐、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手术: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诠解发挥】
穴名阐释:大间显然系从大肠经二间穴而来,本穴位置近于大肠经之二间,前穴谓之大间,后穴谓之小间。
定位及取穴:本穴位于食指阴掌第一节B线,在食指第一节之正中央,与中间穴平行针入一分至三分。
现代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
注意:禁忌双手取穴。
【诠解发挥】
穴名阐释:大间、小间显然系从大肠经二间、三间而来,本穴位置在大间之后,故谓之小间。
定位及取穴:本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B线,取穴采用四分点法,即以两指节距离之上14处取一穴。食指阴面第一节原有三穴,因下面之穴位不用,剩下上面两穴,取穴仍按四分点法,大间穴在中间,小间在两指纹间之上四分之一。
【浮间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可以治疗疝气、尿道炎、小肠气。
2.透过本经主治及手足阳明通,能治牙痛与胃痛。
3.所谓禁忌双手取穴,原意在尽量少取穴,减轻进针痛楚,一般可采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两边皆病,男左女右为主。据经验本穴双手取穴并无大碍。
【外间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故能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
2.通过本经循行「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之理,治牙痛(亦有手躯逆对之意)胃痛。
【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分至二分治心胸头眼病,针二分半治疝气及膝痛。
(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运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
说明及发挥: ※上述之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等穴均忌双手取穴,一般而言,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则。
※上述诸穴为治病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